一種扭簧裝配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扭簧裝配機構,包括扭簧主支架及設置在所述的扭簧主支架上端面上的扭簧前后移動機構,在所述的扭簧前后移動機構下方設置有扭簧上下機構,在所述的扭簧上下機構下方設置有扭簧旋轉機構,所述的扭簧旋轉機構為等高度間隔設置的2個。本實用新型能夠改善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通過采用兩個扭簧旋轉機構,實現使扭簧的兩個角經過旋轉增大,方便卡接進入扭簧支持機構內部。
【專利說明】
一種扭簧裝配機構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扭簧裝配機構。
【背景技術】
[0002]扭簧扭簧即扭轉彈簧,屬于螺旋彈簧。扭轉彈簧可以存儲和釋放角能量,或者通過繞簧體中軸旋轉力臂以靜態固定某一裝置。扭轉彈簧的端部被對固定到其他組件,當其他組件繞著彈簧中心旋轉時,該彈簧將他們拉回初始位置,產生扭矩或旋轉力。現有的扭簧裝配效率低下,設備操作復雜,造成裝配效率低下。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扭簧裝配機構,能夠改善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通過采用兩個扭簧旋轉機構,實現使扭簧的兩個角經過旋轉增大,方便卡接進入扭簧支持機構內部。
[0004]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5]—種扭簧裝配機構,包括扭簧主支架及設置在所述的扭簧主支架上端面上的扭簧前后移動機構,在所述的扭簧前后移動機構下方設置有扭簧上下機構,在所述的扭簧上下機構下方設置有扭簧旋轉機構,所述的扭簧旋轉機構為等高度間隔設置的2個。
[0006]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扭簧前后移動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的扭簧主支架上端面上的2個軌道,在所述的軌道上方設置有能沿著所述的軌道移動的滑動板,在所述的扭簧主支架上端設置有用于推動所述的滑動板移動的第一氣缸。
[0007]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扭簧上下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的滑動板上方的下壓缸,在所述的下壓缸下方設置有下壓缸支柱,所述的下壓缸支柱下端與所述的滑動板上端面相連接,在所述的下壓缸的伸縮桿上設置有導向桿,所述的導向桿下方設置有氣缸連接板,在所述的氣缸連接板下方設置有下固定板,在所述的下固定板下方設置有壓頭固定座,在所述的壓頭固定座下方設置有固定塊,所述的扭簧旋轉機構固定連接在所述的固定塊上。
[0008]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扭簧旋轉機構包括位于所述的固定塊上的定位擋片及設置在所述的定位擋片上方的旋轉支爪,在所述的旋轉支爪上方設置有轉軸,在所述的轉軸外側套裝有活動塊,在所述的定位擋片一側設置有第二氣缸,所述的第二氣缸的輸出端與所述的活動塊相連接,在所述的定位擋片下方設置有套筒,在所述的套筒內側設置有深溝球軸承,在所述的旋轉支爪中部設置有抓取頭,所述的抓取頭貫穿所述的深溝球軸承,在所述的抓取頭上設置有連桿。
[0009]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在所述的連桿外側設置有脫料板。
[0010]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第二氣缸固定連接在所述的氣缸連接板上,所述的第二氣缸的輸出端貫穿所述的氣缸連接板并與所述的活動塊相連接。
[0011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在所述的滑動板下方設置有至少2個拉桿,所述的拉桿下方與所述的氣缸連接板上端面相連接。
[0012]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在所述的下固定板下方設置有壓頭,所述的壓頭能夠帶動所述的壓頭固定座縱向移動。
[0013]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在所述的壓頭固定座的上端面上設置有T形槽,所述的壓頭卡接在所述的T形槽內側。
[0014]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在所述的下壓缸支柱上方設置有下壓缸安裝板,所述的下壓缸位于所述的下壓缸安裝板上端面上。
[0015]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實用新型通過兩個扭簧旋轉機構使扭簧的兩個角經過旋轉增大之后,采用扭簧主支架上的扭簧前后移動機構,使扭簧能夠沿著扭簧主支架上端面前后移動,同時利用扭簧上下機構使扭簧上下移動,使扭簧達到扭簧支持機構內部,實現扭簧的安裝,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001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主視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左視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俯視圖。
[0022]其中:101.扭簧主支架,102.軌道,103.滑動板,104.第一氣缸,105.下壓缸,106.下壓缸支柱,107.導向桿,108.氣缸連接板,109.下固定板,110.壓頭固定座,111.固定塊,112.定位擋片,113.旋轉支爪,114.轉軸,115.活動塊,116.第二氣缸,117.套筒,118.深溝球軸承,119.抓取頭,120.連桿,121.脫料板,122.拉桿,123.壓頭,124.下壓缸安裝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介紹,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4]如圖1-4所示,一種扭簧裝配機構,包括扭簧主支架101及設置在所述的扭簧主支架上端面上的扭簧前后移動機構,在所述的扭簧前后移動機構下方設置有扭簧上下機構,在所述的扭簧上下機構下方設置有扭簧旋轉機構,所述的扭簧旋轉機構為等高度間隔設置的2個。
[0025]將扭簧的兩個角分別通過扭簧旋轉機構旋轉增大之后,利用前后移動機構,使扭簧位于扭簧支持機構上方,利用扭簧上下機構,實現扭簧的縱向移動,使其卡接在扭簧支持機構內側即可。
[0026]實施例1:
[0027]本實施例中,公開了一種扭簧前后移動機構的優選結構,優選地,所述的扭簧前后移動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的扭簧主支架101上端面上的2個軌道102,在所述的軌道102上方設置有能沿著所述的軌道102移動的滑動板103,在所述的扭簧主支架101上端設置有用于推動所述的滑動板103移動的第一氣缸104。通過第一氣缸推動滑動板沿著軌道移動,實現整體結構的水平移動。本實施例中,將扭簧上下機構固定在滑板上,即可實現整體結構前后移動之后,再通過扭簧上下機構,實現縱向位置的調節。
[0028]實施例2:
[0029]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公開了一種扭簧上下機構的優選結構,優選地,所述的扭簧上下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的滑動板103上方的下壓缸105,在所述的下壓缸105下方設置有下壓缸支柱106,所述的下壓缸支柱106下端與所述的滑動板103上端面相連接,在所述的下壓缸1 5的伸縮桿上設置有導向桿1 7,所述的導向桿1 7下方設置有氣缸連接板108,在所述的氣缸連接板108下方設置有下固定板109,在所述的下固定板109下方設置有壓頭固定座110,在所述的壓頭固定座110下方設置有固定塊111,所述的扭簧旋轉機構固定連接在所述的固定塊111上。在使用時,利用下壓缸帶動導向桿下移,設置在導向桿下方的氣缸連接板下移,氣缸連接板下方的壓頭固定座110下移,使壓頭固定座110帶動固定塊整體下移,使得與固定塊111相連接的扭簧旋轉機構下移。
[0030]實施例3:
[0031]本實施例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公開了一種扭簧旋轉機構的優選結構,優選地,所述的扭簧旋轉機構包括位于所述的固定塊111上的定位擋片112及設置在所述的定位擋片112上方的旋轉支爪113,在所述的旋轉支爪113上方設置有轉軸114,在所述的轉軸114外側套裝有活動塊115,在所述的定位擋片112—側設置有第二氣缸116,所述的第二氣缸116的輸出端與所述的活動塊115相連接,在所述的定位擋片112下方設置有套筒117,在所述的套筒內側設置有深溝球軸承118,在所述的旋轉支爪113中部設置有抓取頭119,所述的抓取頭119貫穿所述的深溝球軸承118,在所述的抓取頭119上設置有連桿120。在使用時,使第二氣缸推動活動塊移動,活動塊中部與轉軸過盈配合,活動塊中部設置條形孔,使得活動塊移動過程中,轉軸在條形孔內移動,帶動下部的旋轉支爪113轉動,旋轉支爪帶動下部的抓取頭轉動,設置在抓取頭上的連桿卡接在扭簧外部,在抓取頭轉動過程中,連桿帶動扭簧變形增大。
[0032]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將抓取頭從扭簧支持機構內部移出,優選地,在所述的連桿120外側設置有脫料板121。使連桿和脫料板下端面均呈楔形結構,使連桿和脫料板的下端面的楔形面方向相反,從而方便使脫料板能夠對扭簧產生相對作用力,方便使抓取頭移出。
[0033]為了方便安裝,本實施例中,優選地,所述的第二氣缸116固定連接在所述的氣缸連接板108上,所述的第二氣缸116的輸出端貫穿所述的氣缸連接板108并與所述的活動塊115相連接。
[0034]為了對氣缸連接板的移動軌跡進行限定,本實施例中,優選地,在所述的滑動板103下方設置有至少2個拉桿122,所述的拉桿122下方與所述的氣缸連接板108上端面相連接。拉桿貫穿扭簧主支架上端面,在下壓缸運行時,利用拉桿實現對導向桿位置的限定,避免其受到徑向的作用力。
[0035]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實現下固定板與壓頭固定座之間的相互連接,優選地,在所述的下固定板109下方設置有壓頭123,所述的壓頭123能夠帶動所述的壓頭固定座110縱向移動。
[0036]為了方便安裝和更換,進一步優選地,在所述的壓頭固定座110的上端面上設置有T形槽,所述的壓頭123卡接在所述的T形槽內側。
[0037]為了方便下壓缸的安裝,本實施例中,優選地,在所述的下壓缸支柱106上方設置有下壓缸安裝板124,所述的下壓缸105位于所述的下壓缸安裝板124上端面上。
[003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扭簧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扭簧主支架(101)及設置在所述的扭簧主支架上端面上的扭簧前后移動機構,在所述的扭簧前后移動機構下方設置有扭簧上下機構,在所述的扭簧上下機構下方設置有扭簧旋轉機構,所述的扭簧旋轉機構為等高度間隔設置的2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扭簧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扭簧前后移動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的扭簧主支架(101)上端面上的2個軌道(102),在所述的軌道(102)上方設置有能沿著所述的軌道(102)移動的滑動板(103),在所述的扭簧主支架(101)上端設置有用于推動所述的滑動板(103)移動的第一氣缸(104)。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扭簧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扭簧上下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的滑動板(103)上方的下壓缸(105),在所述的下壓缸(105)下方設置有下壓缸支柱(106),所述的下壓缸支柱(106)下端與所述的滑動板(103)上端面相連接,在所述的下壓缸(1 5)的伸縮桿上設置有導向桿(107),所述的導向桿(107)下方設置有氣缸連接板(108),在所述的氣缸連接板(108)下方設置有下固定板(109),在所述的下固定板(109)下方設置有壓頭固定座(110),在所述的壓頭固定座(110)下方設置有固定塊(111),所述的扭簧旋轉機構固定連接在所述的固定塊(111)上。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扭簧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扭簧旋轉機構包括位于所述的固定塊(111)上的定位擋片(112)及設置在所述的定位擋片(112)上方的旋轉支爪(113),在所述的旋轉支爪(113)上方設置有轉軸(114),在所述的轉軸(114)外側套裝有活動塊(I 15),在所述的定位擋片(112)—側設置有第二氣缸(116),所述的第二氣缸(I 16)的輸出端與所述的活動塊(115)相連接,在所述的定位擋片(112)下方設置有套筒(117),在所述的套筒內側設置有深溝球軸承(118),在所述的旋轉支爪(113)中部設置有抓取頭(119),所述的抓取頭(119)貫穿所述的深溝球軸承(118),在所述的抓取頭(119)上設置有連桿(120)。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扭簧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連桿(120)外側設置有脫料板(121)。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扭簧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氣缸(116)固定連接在所述的氣缸連接板(108)上,所述的第二氣缸(116)的輸出端貫穿所述的氣缸連接板(108)并與所述的活動塊(115)相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3-6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扭簧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滑動板(I O 3)下方設置有至少2個拉桿(122),所述的拉桿(I 2 2)下方與所述的氣缸連接板(I O 8)上端面相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3-6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扭簧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下固定板(109)下方設置有壓頭(123),所述的壓頭(123)能夠帶動所述的壓頭固定座(110)縱向移動。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扭簧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壓頭固定座(110)的上端面上設置有T形槽,所述的壓頭(123)卡接在所述的T形槽內側。10.根據權利要求3-6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扭簧裝配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下壓缸支柱(106)上方設置有下壓缸安裝板(124),所述的下壓缸(105)位于所述的下壓缸安裝板(124)上端面上。
【文檔編號】B23P19/04GK205703179SQ201620556505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8日
【發明人】張根, 王雙, 劉木生, 葉思本
【申請人】溫州沃科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