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臺式鉆床橫向攻絲裝置。
背景技術:
攻絲是對在機件殼體內、設備端面、螺母和法蘭盤等不同尺寸的通孔或盲孔的內回轉體加工螺紋。螺紋的主要作用是聯接、安裝蓋板和固定位置等,是機械制造業不可缺少的一種加工方法。
鉆床是一種鉆孔用工具,都是豎直方向的,如果需要橫向攻絲,則需要另外的攻絲裝置或者進行手動攻絲,手動攻絲的效率低,質量穩定性差,如果另外購買攻絲設備,則增加了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為了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臺式鉆床的橫向攻絲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臺式鉆床橫向攻絲裝置,包括:底座、固定支架、轉軸、被動摩擦輪、主動摩擦輪、摩擦條、連接軸、夾具;所述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轉軸活動連接在所述固定支架上且呈水平設置,其上設有被動摩擦輪,端部設有夾具;所述被動摩擦輪有兩個,呈圓錐形,兩個被動摩擦輪錐頭相對設置,且所述被動摩擦輪的中軸線與所述轉軸的中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述主動摩擦輪呈倒錐形,位于兩個被動摩擦輪之間,其錐面與兩個被動摩擦輪的錐面之間留有空隙,所述主動摩擦輪的錐面上設有若干環形凹槽,所述摩擦條置于所述環形凹槽內;所述連接軸豎直固定在主動摩擦輪頂部中心,所述導軌設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工件夾臺滑動設置在所述導軌上且正對夾具,所述工件夾臺內設有驅動電機驅動所述工件夾臺。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主動摩擦輪母線與底面的夾角與被動摩擦輪母線與底面夾角角度相等。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固定支架有兩個,所述被動摩擦輪位于兩個固定支架之間。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環形凹槽有兩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實現臺式鉆床的橫向攻絲,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電機驅動工件夾臺,運行速度穩定,攻絲質量高。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所示,一種臺式鉆床橫向攻絲裝置,包括:底座1、固定支架2、轉軸3、被動摩擦輪4、主動摩擦輪5、摩擦條6、連接軸7、夾具8;所述固定支架2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轉軸3活動連接在所述固定支架2上且呈水平設置,其上設有被動摩擦輪4,端部設有夾具8;所述被動摩擦輪4有兩個,呈圓錐形,兩個被動摩擦輪4錐頭相對設置,且所述被動摩擦輪4的中軸線與所述轉軸3的中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述主動摩擦輪5呈倒錐形,位于兩個被動摩擦輪4之間,其錐面與兩個被動摩擦輪4的錐面之間留有空隙,所述主動摩擦輪5的錐面上設有若干環形凹槽51,所述摩擦條6置于所述環形凹槽51內;所述連接軸7豎直固定在主動摩擦輪5頂部中心;所述導軌9設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工件夾臺10滑動設置在所述導軌9上且正對夾具8,所述工件夾臺10內設有驅動電機11驅動所述工件夾臺10。所述主動摩擦輪5母線與底面的夾角與被動摩擦輪4母線與底面夾角角度相等。所述固定支架2有兩個,所述被動摩擦輪4位于兩個固定支架2之間。所述環形凹槽51有兩個。
鉆床的主軸運轉,主軸端部通過連接軸7連接主動摩擦輪5,使之一起回轉。當給工件攻螺紋時,驅動電機11驅動工件夾臺10沿鉆床縱向移動,工件和轉軸3端部的絲錐接觸時, 所產生的外力推動轉軸3沿軸向向左移動, 使主動摩擦輪5和右側的被動摩擦輪4的輪面接觸,產生靜摩擦力,帶動轉軸3順時針回轉, 實現攻絲。當攻螺紋到加工深度時,工件沿軸線方向退回, 工件轉軸3沿軸向向右移動, 使主動摩擦輪5和左側的被動摩擦輪4的輪面接觸,使轉軸3反轉退出絲錐, 完成攻絲。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