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金屬拉深成形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消除毛刺飛邊以及減少內部縫隙的鎂合金拼焊板拉深成形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制造方法是拉深或者拉形方法制造出瓜瓣件,再將瓜瓣拼焊成球面件。由于該類零件通常和筒段組合構成壓力容器,因此對焊縫的可靠性及承載能力要求高。目前現有的先分塊成形再焊接的成形方法,其缺點是焊縫多,拘束度大,強制裝配、焊接變形容易產生高水平焊接殘余應力,承壓條件下可靠性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消除毛刺飛邊以及減少內部縫隙的鎂合金拼焊板拉深成形裝置。
本實用新型實現上述技術效果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鎂合金拼焊板拉深成形裝置,包括凸模、具有型腔的凹模以及設置在所述凹模上的壓邊圈,所述壓邊圈與所述凹模的上端沿之間設有用于夾裝鎂合金拼焊板的夾裝縫,其中,所述壓邊圈的下表面設有拉深肋,所述凹模的上端沿在對應于所述拉深肋的位置設有與所述拉深肋配合的凹槽,所述拉深肋或所述凹槽至少其一上設有加熱機構。
上述的一種鎂合金拼焊板拉深成形裝置,所述加熱機構包括設在所述拉深肋中的第一加熱棒。
上述的一種鎂合金拼焊板拉深成形裝置,所述加熱機構包括設在所述凹槽中的第二加熱棒。
上述的一種鎂合金拼焊板拉深成形裝置,所述凸模和所述壓邊圈之間設有限位機構。
上述的一種鎂合金拼焊板拉深成形裝置,所述限位機構包括設在所述凸模的型面上的內凹式行程限位槽以及設在所述壓邊圈的內壁上并與所述行程限位槽配合的限位臺階。
上述的一種鎂合金拼焊板拉深成形裝置,所述壓邊圈的外周壁設有與外部脫模設備連接的連接臂。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的鎂合金拼焊板拉深成形裝置在拉深成形鎂合金拼焊板時,通過設置在壓邊圈下表面的拉深肋和設置在凹模上端沿與拉深肋配合的凹槽,使得鎂合金拼焊板的拼接縫可得到擠壓融合,配合加熱機構,可減少內部縫隙的存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2中II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中:1-凸模、2-壓邊圈、3-凹模、4-鎂合金拼焊板、11-行程限位槽、21-連接臂、22-拉深肋、23-限位臺階、31-型腔、32-凹槽、41-形變部、221-第一加熱棒、321-第二加熱棒。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了解,下面參照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鎂合金拼焊板拉深成形裝置,包括凸模1、具有型腔31的凹模3以及設置在凹模3上的壓邊圈2。壓邊圈2與凹模3的上端沿之間設有用于夾裝鎂合金拼焊板4的夾裝縫,其中,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壓邊圈2的下表面設有拉深肋22,凹模3的上端沿在對應于拉深肋22的位置設有與拉深肋22配合的凹槽32,拉深肋22或凹槽32至少其一上設有加熱機構。在拉深成形鎂合金拼焊板4時,先將鎂合金拼焊板4夾裝在壓邊圈2與凹模3之間的夾裝縫內,然后壓緊壓邊圈2,使得鎂合金拼焊板4在夾裝縫內保持固定。然后通過液壓或其他方式驅動凸模1向下通過壓邊圈2并壓入凹模3中的型腔31,對夾裝在壓邊圈2與凹模3之間的鎂合金拼焊板4進行強力擠壓,使鎂合金拼焊板4在型腔31內成型為與型腔31相同的形狀。在擠壓的同時,鎂合金拼焊板4的邊緣部位被拉深肋22壓入凹槽32中,并被拉深肋22擠壓在凹槽32內,使得鎂合金拼焊板4的邊緣部位形成形變部41,在此過程中,拉深肋22或凹槽32至少其一上的加熱機構對該形變部41進行高溫加熱,一方面更好地拉深成形,另一方面可消除鎂合金拼焊板4成形件的內部縫隙。
具體的,在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中,加熱機構包括設在拉深肋22中的第一加熱棒221。凸模1和壓邊圈2之間設有限位機構。該限位機構包括設在凸模1的型面上的內凹式行程限位槽11以及設在壓邊圈2的內壁上并與行程限位槽11配合的限位臺階23。為方便脫模,壓邊圈2的外周壁設有與外部脫模設備連接的連接臂21。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選實施例中,加熱機構還包括設在凹槽32中的第二加熱棒321。在鎂合金拼焊板4被凸模1下壓入型腔31的過程中,凹槽32中的第二加熱棒321對凹槽32進行加熱,拉深肋22中的第一加熱棒221對拉深肋22進行加熱,使得經過此處的鎂合金拼焊板4可得到升溫加熱,在拉深成形時更高效,且毛刺飛邊的現象大大減少,同時,鎂合金拼焊板的拼接縫可得到擠壓融合,配合加熱機構,減少了內部縫隙的存在。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