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路板焊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后焊治具。
背景技術:
印制電路板是重要的電子部件,是電子元器件的支撐體,是其進行電氣連接的載體。在加工電路板的過程中,存在某些元器件腳離貼片特別近導致不能過錫爐,或者PCB板兩面都有元器件而其中一面不能過錫爐的,都只能手工進行焊錫。
現有技術的手工焊錫方式大都僅固定住電路板,直接進行焊錫的操作,存在誤差較大、出錯幾率大的問題,影響產品品質。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手工焊錫方式誤差較大,出錯幾率大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后焊治具。
一種后焊治具,包括底座、立柱、底板和焊接板,所述立柱豎直設于所述底座,所述底板、所述焊接板和所述立柱三者同軸樞接,所述焊接板包括焊接板本體,容納腔和限位孔,所述容納腔和所述限位孔分別設于所述焊接板本體兩側,所述限位孔貫穿至所述容納腔。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后焊治具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底板包括底板本體和底板磁鐵,所述底板磁鐵設于所述底板本體。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后焊治具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焊接板還包括焊接板磁鐵,所述焊接板磁鐵設于所述焊接板本體,且與所述底板磁鐵一一對應設置。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后焊治具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后焊治具還包括抵接柱,所述抵接柱豎直設于所述底座,且與所述底板本體和所述焊接板本體抵接。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后焊治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后焊治具設有所述焊接板,一方面對待焊接電路板進行了固定,另一方面所述限位孔標記出焊點,大大減小了焊接誤差和焊錯的幾率。
二、所述后焊治具設有所述抵接柱,焊接時電路板懸于空中,使操作人員具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提高了焊接效率和焊接品質。
三、所述后焊治具設有所述底板磁鐵和所述焊接板磁鐵,使所述底板本體和所述焊接板本體之間連接緊密,防止滑移,進一步提高了焊接品質。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后焊治具的機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請參閱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后焊治具的機構示意圖。
所述后焊治具1包括底座11、立柱12、抵接柱13、底板14和焊接板15。
所述底板14包括底板本體141和底板磁鐵142。所述底板磁鐵142設于所述底板本體141。
所述焊接板15包括焊接板本體151、焊接板磁鐵152、容納腔153和焊接孔154。所述容納腔153設于所述焊接板本體151靠近所述底板本體141一面,所述限位孔154設于另一面,且貫穿至所述容納腔153,所述焊接板磁鐵153設于所述焊接板本體151,且與所述底板磁鐵141一一對應設置。
所述立柱12和所述抵接柱13均豎直設于所述底座11,所述底板本體141、所述焊接板本體151和所述立柱12三者同軸樞接,所述底板本體141和所述焊接板本體151繞軸運動,且與所述抵接柱13抵接。
具體實施時,將待焊接電路板置于所述容納腔153,翻轉所述底板本體141蓋于所述焊接板本體151,再將所述焊接板15、待焊接電路板和所述底板14整體翻轉,使設有所述限位孔154的一面顯露于上方,隨后實施焊接作業。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后焊治具1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后焊治具1設有所述焊接板15,一方面對待焊接電路板進行了固定,另一方面所述限位孔154標記出焊點,大大減小了焊接誤差和焊錯的幾率。
二、所述后焊治具1設有所述抵接柱13,焊接時電路板懸于空中,使操作人員具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提高了焊接效率和焊接品質。
三、所述后焊治具1設有所述底板磁鐵142和所述焊接板磁鐵152,使所述底板本體141和所述焊接板本體151之間連接緊密,防止滑移,進一步提高了焊接品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