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產品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熱管在電子設備散熱的應用越來越廣,包括手機及平板電腦等薄的設備,為了滿足客戶對于散熱空間限制的要求,通常都需要把熱管厚度做的很薄,那么如何把熱管壓扁到很薄的厚度,并且保證熱管制作工藝的良率及穩定性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如圖1所示,在現有技術中,熱管的熱壓工序是把待加工熱管放在一個帶有熱管形狀的熱壓凹槽2′的平板型模具1′中,熱壓凹槽2′的深度等于待加工熱管要壓扁的厚度,然后把待加工熱管及平板型模具1′一起放入熱壓機床中壓扁。但是在超薄熱管的熱壓過程中,由于熱壓凹槽2′深度等于待加工熱管需要壓扁的厚度,所以熱壓凹槽2′的深度很淺,待加工熱管壓下去容易壓到熱壓凹槽2′輪廓的外面,造成熱管的壓模不良及造成平板型模具1′的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模具,該模具不僅能夠解決超薄熱管在熱壓工序中產生的壓?,F象,同時能夠有效地提高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良率,保證工藝過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用于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模具,該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在所述下模上設有一個與待加工熱管形狀相同的凹槽,在所述下模設有兩個定位塊,在所述上模上設有一個與凹槽位置和形狀相對應的凸臺,在所述上模上設有與定位塊一一對應的定位孔。
在上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模具中,所述定位塊為圓柱形。
進一步地,所述定位塊均位于下模的中軸線上,且定位塊之間的連線與凹槽的直線部分平行。
在上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模具中,所述凹槽的開口深度為待加工熱管直徑尺寸的75%~80%。
在上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模具中,所述凸臺的高度等于凹槽深度減去待加工熱管的厚度。
在上述的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模具中,所述的待加工熱管形狀包括“一” 字形、“L” 形、“S” 形 、“Z”形、“V” 形、“η”形和“ ㄇ”形。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一、本實用新型分上模和下模兩部分,并且凹槽深度等于熱管直徑尺寸的75%~80%,不管熱管壓扁厚度多薄,都不用擔心因凹槽深度太淺導致熱管壓?,F象的發生,能夠有效地提高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良率。
二、本實用新型分上模下模兩部分,并且下模凹槽深度等于熱管直徑尺寸的75%~80%,不管熱管壓扁厚度多薄,都可以在壓扁前保證待加工熱管放置在凹槽中央部位,增加熱管壓扁厚度的準確性。
三、本實用新型中定位塊和定位孔的設置,能夠有效地輔助上模和下模位置對齊,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平板型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下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上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的實例來對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模具做進一步的詳細闡述,以求更為清楚明了地理解其結構類型和使用方式,但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
如圖2和圖3所示,一種用于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模具,該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在所述下模1上設有一個“η”形凹槽3,所述凹槽3的形狀還可以是“一” 字形、“L” 形、“S” 形 、“Z”形、“V” 形和“ ㄇ”形,但不局限于上述形狀,凹槽3形狀與待加工熱管的形狀保持一致,保證良好的熱壓精度,所述凹槽3的開口深度為待加工熱管直徑尺寸的75%~80%,不管熱管壓扁厚度多薄,都不用擔心因凹槽深度3太淺導致熱管壓?,F象的發生,能夠有效地提高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良率,同時也可以在壓扁前保證待加工熱管放置在凹槽3中央部位,增加熱管壓扁厚度的準確性。
在所述上模2上設有一個與凹槽.3位置和形狀相對應的凸臺4,所述凸臺4的高度等于凹槽3深度減去待加工熱管的厚度。
在所述下模1設有兩個定位塊5,在所述上模2上設有與定位塊5一一對應的定位孔6,所述定位塊5為圓柱形,所述定位塊5均位于下模1的中軸線上,且定位塊5之間的連線與凹槽3的直線部分平行,能夠有效地輔助上模2和下模1位置對齊,提高工作效率。
本實用新型在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使用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待加工熱管放入下模的凹槽內;
第二步:通過定位塊和定位孔相配合,將上模和下模對齊壓緊為一個整體;
第三步:將上一步驟中得到的整體結構放入熱壓機床中進行超薄熱管熱壓;
第四步:將熱壓完畢后的模具取出,拆開,取出壓扁后的熱管;
第五步:將模具收起放好,以待下次使用。
毫無疑問,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超薄熱管熱壓工序的模具除了上述實施例中講述的類型和方式以外,還包括其他類似的結構組成方式和固定連接方式??偠灾緦嵱眯滦瓦€包括其他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顯而易見的變換和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