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床刀具配件,尤其涉及一種防轉微調鏜刀單元的防轉結構。
背景技術:
現代金屬切削中,精密孔的鏜削加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精度孔加工,除加工設備外,一種高效可靠的精密鏜刀也不可或缺的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鏜孔刀具分為固定尺寸和可調尺寸兩大類,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對被加工零件要求的日益提高,可調尺寸類鏜削刀具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孔的精密鏜削加工,彰顯出日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機械加工行業的主流精密鏜削類刀具大致由刀架和切削單元構成。
微調切削單元是精密鏜削類刀具的核心部件,現有的普及技術中,微調鏜刀切削單元包括外套筒、刀桿,及設置在外套筒內的回轉螺套,回轉螺套兩端均支撐在彈性元件之上;刀桿的一端通過螺紋安裝在回轉螺套的內螺紋孔中。通過順逆時針方向旋轉回轉螺套,帶動刀桿沿外套筒做軸線方向的往復運動。在回轉螺套做順逆時針方向的旋轉工作帶動刀桿往復運動中,由于回轉螺套兩端均支撐在彈性元件之上,故旋轉運動時回轉螺套在外套筒中不能有效保持相對軸向位置精度不變,而導致刀桿相對回轉螺套軸向位置不定,從而使調節精度達不到設定的要求。為了保證調節精度,部分現有技術通過防轉支撐面和防轉預緊螺釘共同作用對刀桿的轉動作出約束。但防轉預緊螺釘既要防轉,又要預緊裝配時極難掌握旋緊力度,過緊會導致刀桿調節困難,過松時會使防轉功能減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防轉微調鏜刀單元的防轉結構,防轉功能通過結構設計實現,將鎖緊與防轉功能獨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防轉微調鏜刀單元的防轉結構,包括外套筒和刀桿,刀桿可沿軸線方向在外套筒中運動;在刀桿頭部的外壁上設有第一防轉平面,所述第一防轉平面與外套筒內側的導向面配合。通過防轉面的約束,刀桿只能沿軸線方向在外套筒中運動。
進一步的,所述刀桿頭部外壁上還設有第二防轉平面,所述第二防轉平面與外套筒內側的導向面配合。通過第一防轉平面和第二防轉平面對刀桿進行雙向約束。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防轉平面與第二防轉平面的夾角為60—120度。
優選的,所述第一防轉平面和第二防轉平面的夾角為90度。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防轉平面與第二防轉平面通過圓弧面過渡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刀桿圓弧面處與外套筒間隙配合。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防轉設計將現有技術中防轉螺釘的防轉帶鎖緊功能演變為單獨鎖緊功能,使鎖緊與防轉功能獨立,提高產品在使用中的可靠度。本實用新型防轉功能通過結構設計實現,將鎖緊與防轉功能獨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圖中:1-外套筒、2-刀桿、3-第一防轉平面、4-第二防轉平面、5-圓弧面。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防轉微調鏜刀單元的防轉結構,包括外套筒1和刀桿2,刀桿2可沿軸線方向在外套筒1中運動;在刀桿2頭部的外壁上設有第一防轉平面3,第一防轉平面3與外套筒1內側的導向面配合。進一步的,刀桿2頭部外壁上還設有第二防轉平面4,第二防轉平面4與外套筒1內側的導向面配合。通過第一防轉平面和第二防轉平面的對刀桿2進行雙向約束。
第一防轉平面3與第二防轉平面4的夾角為60—120度。第一防轉平面3與第二防轉平面4通過圓弧面5過渡連接。進一步的,刀桿2圓弧面5處與外套筒1間隙配合。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第一防轉平面3和第二防轉平面4的夾角為90度。
本實用新型的防轉設計將現有技術中防轉螺釘的防轉帶鎖緊功能演變為單獨鎖緊功能,使鎖緊與防轉功能獨立,提高產品在使用中的可靠度。
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方式,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