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提高定位精度的自動夾緊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對精車連桿軸頸時需要人工操作實現夾緊和定位,但人工操作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且定位精度不高。
常規的夾緊定位裝置(如圖1)包括卡爪、端蓋、合金墊塊、定位塊、定位支撐板,當精車連桿軸頸時,是將曲軸置于定位支撐板的凹槽中,卡爪在液壓動力的作用下夾緊曲軸,而端蓋只是起到固定液壓卡爪的作用,在夾緊過程時需要周向定位,故需要人工手動旋轉曲軸使其工藝基面靠緊支撐板上的定位面。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提高定位精度的自動夾緊裝置,可用于數控車床有旋轉頂緊裝置的場合,尤其適用于加工曲軸連桿無自動定位裝置的場合。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提高定位精度的自動夾緊裝置,包括頭架、液壓卡爪、合金墊塊、定位塊和定位支撐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偏心輪、頂桿和拉簧,所述偏心輪固定在液壓卡爪上,頂桿通過軸承固定在定位支撐板上,頂桿1與頭架之間設有拉簧。
所述頂桿是繞軸承轉動的活動桿,頂桿的其中一個曲臂端面通過蝶形彈簧與支撐塊連接,該曲臂上設有與頭架連接的拉簧,另一個曲臂與偏心輪接觸,受偏心輪轉動而運動。
所述定位支撐板是通過螺栓連接在頭架上,定位塊通過螺栓連接在定位支撐板上,并由定位銷定位。
所述蝶形彈簧和支撐塊通過螺栓連接。
工作過程:液壓卡爪在液壓動力的作用下夾緊曲軸,由于液壓卡爪的夾緊動作,偏心輪也隨之旋轉,并推動頂桿旋轉,使得頂桿的另一端向上轉動,即當頂桿旋轉時支撐塊和蝶形彈簧也會隨著旋轉,支撐塊接觸到曲軸定位基面時還受到向上的力,此時蝶形彈簧發生變形將壓力傳遞給支撐塊,從而實現頂緊;當液壓卡爪松開時,偏心輪反向旋轉,頂桿在拉簧的拉力作用下緊跟偏心輪恢復原位,從而起到了自動頂緊和松開的目的。
傳統的結構是沒有頂緊裝置(頂桿),操作是當夾緊曲軸時只有軸向定位而沒有周向定位,而周向定位只能靠人用手推動曲軸旋轉以至于定位基面靠緊定位面。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將液壓卡爪的端蓋改制成偏心輪結構提供動力,并設計頂桿用于直接支撐工件,本實用新型實現了自動頂緊定位,不再需要人工手動定位。本實用新型無需專門的動力源(如油泵電機),只需要利用液壓卡爪旋轉作為動力源,不但實現了自動夾緊和松開的目的,而且杜絕了人為手工操作的不可靠性,提高了定位的精度。由于該機構采用純機械機構,具有可靠性高的特點。本實用新型應用在數控車床內,適用于有旋轉的機構場合,尤其適用于靠手動操作但是要求較高的場合。對精車連桿軸頸時能夠自動頂緊,排除定位時人工操作的不可控因素,提高定位精度。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的夾緊定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自動夾緊裝置在夾緊曲軸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自動夾緊裝置恢復原位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頂桿,2-偏心輪,3-液壓卡爪,4-合金墊塊,5-定位塊,6-定位支撐板,7-軸承,8-蝶形彈簧,9-支撐塊,10-拉簧,11-頭架,12-曲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所示,提高定位精度的自動夾緊裝置包括頭架11、液壓卡爪3、合金墊塊4、定位塊5和定位支撐板6,還包括偏心輪2、頂桿1和拉簧10,所述偏心輪2固定在液壓卡爪3上,頂桿1通過軸承7固定在定位支撐板6上,頂桿1與頭架11之間設有拉簧10;所述頂桿1是繞軸承7轉動的活動桿,頂桿1的其中一個曲臂端面通過蝶形彈簧8與支撐塊9連接,該曲臂上設有與頭架11連接的拉簧10,另一個曲臂與偏心輪2接觸,受偏心輪2轉動而運動;定位支撐板6是通過螺栓連接在頭架11上,定位塊5通過螺栓連接在定位支撐板6上,并由定位銷定位;蝶形彈簧8和支撐塊9通過螺栓連接。
工作過程:液壓卡爪3在液壓動力的作用下夾緊曲軸12,由于液壓卡爪3的夾緊動作,偏心輪2也隨之旋轉,并推動頂桿1旋轉,使得頂桿1的另一端向上轉動,即當頂桿1旋轉時支撐塊9和蝶形彈簧8也會隨著旋轉,支撐塊9接觸到曲軸12定位基面時還受到向上的力,此時蝶形彈簧8發生變形將壓力傳遞給支撐塊9,從而實現頂緊;當液壓卡爪3松開時,偏心輪2反向旋轉,頂桿1在拉簧10的拉力作用下緊跟偏心輪2恢復原位,從而起到了自動頂緊和松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