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鍛壓機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工件自動定位的鍛壓機。
背景技術:
鍛壓是鍛造和沖壓的合稱,是利用鍛壓機械的錘頭、砧塊、沖頭或通過模具對坯料施加壓力,使之產(chǎn)生塑性變形,從而獲得所需形狀和尺寸的制件的成形加工方法。
在一些小型鍛壓設備中,如壓齒機等需要工人手動放置工件的機器,工人可能會因為馬虎大意而導致工傷事件的發(fā)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提出了一種工件自動定位的鍛壓機。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工件自動定位的鍛壓機,方便生活中的使用,增加使用的安全性。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工件自動定位的鍛壓機,包括鍛壓機本體和感應控制裝置,所述鍛壓機本體包括底座和L型立柱,所述底座固定在地面上,所述L型立柱通過焊接固定在底座側邊上,所述底座上端面設有滑槽,所述滑槽中平行固定兩根形狀相同的滑柱,所述底座上方設有工件放置塊,所述工件放置塊的底部設有與滑柱相對應的滑孔,所述工件放置塊與滑柱通過滑孔滑動連接,所述滑槽中與滑柱平行的兩個側面上設有絲桿,所述絲桿連接電機的輸出軸,所述電機固定在底座上,所述工件放置塊的兩側端面上設有與絲杠相匹配的滾絲,所述絲桿上的齒與滾絲上的齒嚙合,所述感應控制裝置包括紅外線感應開關和紅外線發(fā)射裝置,所述紅外線感應開關固定在工件放置塊的側邊上,所述紅外線發(fā)設裝置固定在壓塊上與紅外線感應開關相對應的位置,所述壓塊固定連接液壓裝置的輸出端,所述液壓裝置固定在L型立柱上。
優(yōu)選的,所述液壓裝置采用雙開關控制,所述雙開關包括紅外線感應開關和雙手按壓式開關,所述雙手按壓式開關設置在底座上,增加了操作時的安全性。
優(yōu)選的,所述底座上設有鋼化玻璃防護罩,防止工件蹦出。
優(yōu)選的,所述絲桿連接的電機型號相同,并采用同一開關控制,所述開關為雙手按壓式開關,使工件放置塊兩側受到的力相同,使其可以平穩(wěn)的滑動。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
1、增加操作者的安全性;
2、采用紅外線可以定位的更加準確;
3、采用雙開關控制可以防止操作者手被壓到;
4、采用絲桿傳動可以使滑動更加平穩(wěn)。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工件自動定位的鍛壓機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工件自動定位的鍛壓機滑槽內部結構的俯視圖;
圖中:1、底座;2、L型立柱;3、滑槽;4、滑柱;5、工件放置塊;6、絲桿;7、電機;8、紅外線感應開關;9、紅外線發(fā)射裝置;10、壓塊;11、液壓裝置;12、雙手按壓式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yōu)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工件自動定位的鍛壓機,包括鍛壓機本體和感應控制裝置,所述鍛壓機本體包括底座1和L型立柱2,所述底座1固定在地面上,所述L型立柱2通過焊接固定在底座1側邊上,所述底座1上端面設有滑槽3,所述滑槽3中平行固定兩根形狀相同的滑柱4,所述底座1上方設有工件放置塊5,所述工件放置塊5的底部設有與滑柱4相對應的滑孔,所述工件放置塊5與滑柱4通過滑孔滑動連接,所述滑槽3中與滑柱4平行的兩個側面上設有絲桿6,所述絲桿6連接電機7的輸出軸,所述電機7固定在底座1上,所述工件放置塊5的兩側端面上設有與絲杠相匹配的滾絲,所述絲桿6上的齒與滾絲上的齒嚙合,所述感應控制裝置包括紅外線感應開關8和紅外線發(fā)射裝置9,所述紅外線感應開關8固定在工件放置塊5的側邊上,所述紅外線發(fā)設裝置固定在壓塊10上與紅外線感應開關8相對應的位置,所述壓塊10固定連接液壓裝置11的輸出端,所述液壓裝置11固定在L型立柱2上。
所述液壓裝置11采用雙開關控制,所述雙開關包括紅外線感應開關8和雙手按壓式開關12,所述雙手按壓式開關12設置在底座1上,增加了操作時的安全性,所述底座1上設有鋼化玻璃防護罩,防止工件蹦出,所述絲桿6連接的電機7型號相同,并采用同一開關控制,所述開關為雙手按壓式開關12,使工件放置塊5兩側受到的力相同,使其可以平穩(wěn)的滑動。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工件自動定位的鍛壓機工作流程為:將工件放到工件放置裝置上后雙手按住雙手按壓式開關12,工件放置塊5在絲桿6的帶動下在滑柱4上滑動,當紅外線感應開關8感應到紅外線后,壓塊10才會在液壓裝置11的作用下工作,對工件進行鍛壓。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