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阻尼器套圈套蓋機。
背景技術:
阻尼器是一個構件,使用在不同地方或不同工作環境就有不同的阻尼作用,主要用于減振和防震,低速時允許移動,在速度或加速度超過相應的值時閉鎖,形成剛性支撐。目前在汽車行業車內扶手位置就安裝有阻尼器,據可靠消息公布我國2015年汽車總銷量在2450萬輛,按一臺車安3個阻尼器計算就有7350萬個阻尼器,數字巨大。但是目前我們的阻尼器灌裝完都是手工來進行套圈和套蓋,具有操作不便、加工效率低和合格率不高的缺陷,急需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阻尼器套圈套蓋機,該設備操作方便,提升加工效率和產品合格率。
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阻尼器套圈套蓋機,包括機架,以及設置在機架在上的工裝轉盤、圈槽清理機構、內圈裝配機構、壓緊機構和封裝機構;所述圈槽清理機構、內圈裝配機構、壓緊機構和封裝機構沿工裝轉盤的轉動方向依次布局在工裝轉盤周邊的機架上;
所述內圈裝配機構包括用于提供內密封圈的內圈上料組件,以及用于在內圈上料工位與工裝轉盤的第二工位之間送料的第二軌道副,以及設置在第二軌道副上的夾持組件和壓圈組件;所述夾持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軌道副上的升降氣缸,以及設置在升降氣缸輸出端上的夾持氣缸,以及用于夾持所述內密封圈的夾持部件;夾持氣缸控制所述夾持部件的夾持口徑;所述壓圈組件包括壓圈氣缸,以及設置在壓圈氣缸輸出端上的壓圈板,壓圈氣缸驅動壓圈板用于將所述夾持部件上的內密封圈推入阻尼器的密封槽內;
所述封裝機構包括用于提供外密封圈的外圈上料組件,以及用于提供封蓋的封蓋上料組件,以及用于在外圈上料工位、封蓋上料工位和工裝轉盤的第四工位之間送料的第三軌道副,以及固定在第三軌道副上的封裝氣缸,以及設置在封裝氣缸輸出端上的臺階形抓桿。
所述夾持部件是兩塊相向設置的弧形夾持片,夾持氣缸驅動兩塊弧形夾持片并控制兩塊弧形夾持片之間的距離;所述壓圈板是貼合弧形夾持片外側面的弧形壓圈板,壓圈氣缸驅動所述壓圈板沿夾持部件軸向移動。上述結構中,通過兩塊弧形夾持片配合夾持內密封圈,內密封圈套設在兩塊弧形夾持片上。工作時,兩塊弧形夾持片伸入內密封圈后,夾持氣缸驅動增大兩塊弧形夾持片之間的距離,使弧形夾持片向外撐緊并夾持內密封圈。當軌道副移動至裝配工位時,夾持部件所夾持的內密封圈正對阻尼器的密封槽位置,此時壓圈氣缸驅動壓圈板下壓,壓圈板將夾持部件上的內密封圈壓入阻尼器的密封槽內。
作為優先,所述圈槽清理機構包括第一軌道副,以及設置在第一軌道副上的轉動電機,以及設置在轉動電機輸出端上的毛刷;所述轉動電機驅動所述毛刷用于對工裝轉盤的第一工位內的阻尼器密封槽進行清理。上述結構中,轉動電機驅動毛刷轉動,毛刷對阻尼器密封槽進行清理,在第二工位上裝配內密封圈時,可保證氣密封性。
作為優先,所述機架下端面上設有第一頂缸和第二頂缸,第一頂缸和第二頂缸的輸出軸朝上,第一頂缸的輸出軸處于工裝轉盤的第一工位內,第二頂缸的輸出軸處于工裝轉盤的第二工位內。上述結構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上,分別通過第一頂缸和第二頂缸將工位內的待加工阻尼器頂出一段距離,從而可對阻尼器的內密封槽進行相應加工。
作為優先,所述壓緊機構包括壓緊氣缸,以及設置在壓緊氣缸輸出軸上的壓緊電機,以及設置在壓緊電機輸出軸上的壓緊平面;所述壓緊氣缸和壓緊電機的輸出軸均朝向所述工裝轉盤的第三工位。上述結構中,壓緊機構用于對第三工位內的阻尼器內空氣與阻尼充分磨均;工作時,壓緊氣缸向下輸出驅動下移,壓緊電機轉動驅動壓緊平面轉動,壓緊平面可選為尼龍壓緊平面,尼龍壓緊平面壓在阻尼器的上表面慢慢的壓緊旋轉,保持3秒左右使阻尼器內的空氣及阻尼充分磨均。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該阻尼器套圈套蓋機可用于替代人工裝配,不但操作方便而且提升加工效率,增大產品合格率。設備中的工裝轉盤用于在各個機構中循環運送阻尼器;內圈裝配機構用于對阻尼器進行內密封圈裝配;封裝機構用于對阻尼器進行外密封圈和封蓋裝配。在內密封圈裝配工作時,第二軌道副帶動夾持組件和壓圈組件在內圈上料工位與工裝轉盤的第二工位之間移動,夾持組件用于夾持攜帶內密封圈,壓圈組件用于將內密封圈壓入裝配工位內的阻尼器密封槽內。在封裝機構工作時,第三軌道副帶動封裝氣缸和臺階形抓桿在外圈上料工位、封蓋上料工位和工裝轉盤的第四工位之間移動,臺階形抓桿用于在夾持、抓取外密封圈和封蓋,封裝氣缸用于將封蓋壓制在阻尼器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圖2的A部放大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案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4所示的一種阻尼器套圈套蓋機,包括機架1,以及設置在機架1在上的工裝轉盤21、圈槽清理機構、內圈裝配機構、壓緊機構和封裝機構。所述工裝轉盤21由機架1底部的轉盤電機22帶動,工裝轉盤21除上下料工位e外,還沿其周向依次包括了四個加工工位;即第一工位a、第二工位b、第三工位c和第四工位d。所述圈槽清理機構、內圈裝配機構、壓緊機構和封裝機構沿工裝轉盤21的轉動方向依次布局在工裝轉盤21周邊的機架1上,并依次與四個加工工位分別相對應。
所述圈槽清理機構包括第一軌道副,以及設置在第一軌道副上的轉動電機31,以及設置在轉動電機31輸出端上的毛刷32。其中,第一軌道副包括第一機架33,以及固定在第一機架33上的第一滑軌34,以及滑動設置在第一滑軌34上的第一滑塊35,以及驅動第一滑塊35移動的第一氣缸36。所述機架1下端面上設有第一頂缸37,第一頂缸37的輸出軸朝上并處于工裝轉盤21的第一工位a內。上述結構中,第一頂缸37用于將第一工位a內的待加工阻尼器頂出一段距離,轉動電機31驅動毛刷32轉動,所述毛刷32用于對工裝轉盤21的第一工位a內的阻尼器密封槽進行清理;在第二工位b上裝配內密封圈時,可保證氣密封性。
所述內圈裝配機構包括用于提供內密封圈的內圈上料組件20,以及用于在內圈上料工位與工裝轉盤21的第二工位b之間送料的第二軌道副,以及設置在第二軌道副上的夾持組件和壓圈組件。所述第二軌道副包括第二機架41,以及固定在第二機架41上的第二滑軌42,以及滑動設置在第二滑軌42上的第二滑塊43,以及驅動第二滑塊43移動的第二氣缸44。所述機架1下端面上設有第二頂缸45,第二頂缸45的輸出軸朝上并處于工裝轉盤21的第二工位b內。上述結構中,第二頂缸45用于將第二工位b內的待加工阻尼器頂出一段距離,第二軌道副帶動夾持組件和壓圈組件在內圈上料工位與第二工位b之間移動,夾持組件用于夾持攜帶內密封圈,壓圈組件用于將內密封圈壓入阻尼器密封槽內。
所述夾持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滑塊43上的升降氣缸46,以及設置在升降氣缸46輸出端上的夾持氣缸47,以及用于夾持所述內密封圈的夾持部件;夾持氣缸47控制所述夾持部件的夾持口徑。具體地,所述夾持部件是兩塊相向設置的弧形夾持片48,夾持氣缸47驅動兩塊弧形夾持片48并控制兩塊弧形夾持片48之間的距離;上述結構中,通過兩塊弧形夾持片48配合夾持內密封圈,內密封圈套設在兩塊弧形夾持片48上。工作時,兩塊弧形夾持片48伸入內密封圈后,夾持氣缸47驅動增大兩塊弧形夾持片48之間的距離,使弧形夾持片48向外撐緊并夾持內密封圈。所述壓圈組件包括壓圈氣缸49,以及設置在壓圈氣缸49輸出端上的壓圈板40,壓圈氣缸49驅動壓圈板40用于將所述夾持部件上的內密封圈推入阻尼器的密封槽內。具體地,壓圈板40是貼合弧形夾持片48外側面的弧形壓圈板40,壓圈氣缸49驅動所述壓圈板40沿夾持部件軸向移動。當軌道副移動至裝配工位時,夾持部件所夾持的內密封圈正對阻尼器的密封槽位置,此時壓圈氣缸49驅動壓圈板40下壓,壓圈板40將夾持部件上的內密封圈壓入阻尼器的密封槽內。
所述壓緊機構包括壓緊氣缸51,以及設置在壓緊氣缸51輸出軸上的壓緊電機52,以及設置在壓緊電機52輸出軸上的壓緊平面53;所述壓緊氣缸51和壓緊電機52的輸出軸均朝向所述工裝轉盤21的第三工位c。上述結構中,壓緊機構用于對第三工位c內的阻尼器內空氣與阻尼充分磨均;工作時,壓緊氣缸51向下輸出驅動下移,壓緊電機52轉動驅動壓緊平面53轉動,壓緊平面53可選為尼龍壓緊平面,尼龍壓緊平面53壓在阻尼器的上表面慢慢的壓緊旋轉,保持3秒左右使阻尼器內的空氣及阻尼充分磨均。
所述封裝機構包括用于提供外密封圈的外圈上料組件61,以及用于提供封蓋的封蓋上料組件62,以及用于在外圈上料工位、封蓋上料工位和工裝轉盤21的第四工位d之間送料的第三軌道副,以及固定在第三軌道副上的封裝氣缸63,以及設置在封裝氣缸63輸出端上的臺階形抓桿64。所述第三軌道副包括第三機架65,以及固定在第三機架65上的第三滑軌66,以及滑動設置在第三滑軌66上的第三滑塊67;所述第三滑塊67嚙合在一螺桿68上,第三機架65上設有驅動所述螺桿68轉動的滑軌電機69。上述機構中,第三軌道副帶動封裝氣缸63和臺階形抓桿64在外圈上料工位、封蓋上料工位和工裝轉盤21的第四工位d之間移動,臺階形抓桿64用于在夾持、抓取外密封圈和封蓋,封裝氣缸63用于將封蓋壓制在阻尼器上。
上述結構的阻尼器套圈套蓋機的使用步驟如下:
1,人工將待加工阻尼器放置在工裝轉盤21的上下料工位e上;
2,轉盤電機22驅動工裝轉盤21轉動45°,待加工阻尼器處于第一工位a內;第一頂缸37將第一工位a內的待加工阻尼器頂出一段距離,圈槽清理機構內的轉動電機31驅動毛刷32對密封槽進行清理;
3, 轉盤電機22驅動工裝轉盤21轉動90°,待加工阻尼器處于第二工位b內;第二頂缸45將第二工位b內的待加工阻尼器頂出一段距離,兩塊弧形夾持片48在夾持氣缸47的驅動下夾持攜帶內密封圈,第二軌道副移動至第二工位b上,壓圈氣缸49驅動壓圈板40下壓并將內密封圈壓入阻尼器密封槽內;
4,轉盤電機22驅動工裝轉盤21轉動90°,待加工阻尼器處于第三工位c內;此工位上,壓緊氣缸51向下輸出驅動下移,壓緊電機52轉動驅動壓緊平面53轉動,龍壓緊平面53壓在阻尼器的上表面慢慢的壓緊旋轉,保持3秒左右使阻尼器內的空氣及阻尼充分磨均;
5, 轉盤電機22驅動工裝轉盤21轉動90°,待加工阻尼器處于第四工位d內;此工位上,在第三軌道副的帶動下,臺階形抓桿64依次抓取外密封圈和封蓋,封裝氣缸63用于將封蓋壓制在阻尼器上;
6, 轉盤電機22驅動工裝轉盤21轉動45°,封蓋完成后的阻尼器處于上下料工位e;人工取下并更換待加工阻尼器,并重復上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