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螺絲鎖附設備,尤其涉及一種自動定位螺絲鎖附裝置。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螺絲鎖附裝置是用自動化裝置代替人手完成螺絲的取、放、擰緊的自動化裝置,主要應用于汽車零部件生產、電腦、顯示屏、電機、燈具、手機、打印機、電路板、電池、儀表等的自動組裝,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可靠性,但由于現有技術中的螺絲鎖附裝置缺少定位裝置,因而螺絲鎖附裝置的精確性有待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動定位螺絲鎖附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定位螺絲鎖附裝置,包括定位單元、鎖附單元、驅動單元以及根據所述定位單元對所述驅動單元進行控制的控制單元,所述定位單元包括上相機模組和設置在所述上相機模組對立面的下相機模組,所述鎖附單元包括鎖附件和由所述驅動單元進行動力驅動的滑動件,所述鎖附件和上相機模組均固定在所述滑動件上,所述上相機模組設置在所述鎖附件的一側并隨著所述鎖附件滑動。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單元包括滑軌、基座和設有連接帶的氣缸,所述滑動件上設有能使所述滑動件在所述滑軌上進行相對滑動的滑槽,所述滑動件與所述連接帶相連,所述滑軌和氣缸均設置在所述基座上。
更進一步的,還包括工作臺,所述基座設置在所述工作臺上。
更具體一步的,還包括螺絲存儲單元,所述螺絲存儲單元設置在所述工作臺上且位于所述鎖附單元和下相機模組之間。
更進一步的,所述控制單元設為單片機,所述單片機設置在所述基座上。
進一步的,所述上相機模組包括上透鏡、第一鏡筒、第一基板和第一影像傳感器,所述第一基板固定在所述第一鏡筒的頂部,所述上透鏡設置在所述第 一鏡筒的底部,所述第一影像傳感器設置在所述第一鏡筒內。
進一步的,所述下相機模組包括下透鏡、第二鏡筒、第二基板和第二影像傳感器,所述第二基板固定在所述第二鏡筒的底部,所述下透鏡設置在所述第二鏡筒的頂部,所述第二影像傳感器設置在所述第二鏡筒內。
進一步的,所述鎖附件設為電動起子。
借由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提高了螺絲鎖附裝置的精確度以及良度,避免了浮鎖和漏鎖等情況的發生。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定位螺絲鎖附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定位螺絲鎖附裝置中上相機模組的正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自動定位螺絲鎖附裝置,包括定位單元、鎖附單元、驅動單元以及根據定位單元對驅動單元進行控制的控制單元,定位單元包括上相機模組1和設置在上相機模組1對立面的下相機模組2,鎖附單元包括鎖附件3和由驅動單元進行動力驅動的滑動件4,鎖附件3和上相機模組1均固定在滑動件4上,上相機模組1設置在鎖附件3的一側并隨著鎖附件3滑動。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自動定位螺絲鎖附裝置上的定位單元對加工件12上的鎖附位置進行精確定位,上方相機模組1拍攝加工件12正面并計算出待鎖工件之間的同心度,下相機模組2從下向上拍攝加工件12上待鎖附工件之間的間隙,計算得出間隙大小,并作出調整,這樣可以通過控制單元對驅動單元的控制調整鎖附件3的位置,將鎖附單元移載到鎖附指定位置,對加工件12進行精確的鎖附作業。
為了對鎖附單元進行很好的控制,驅動單元包括滑軌5、基座6和設有連接4與連接帶7相連,滑軌5和氣缸8均設置在基座6上;還包括工作臺9,基座6設置在工作臺9上;還包括螺絲存儲單元10,螺絲存儲單元10設置在工作臺9上且位于鎖附單元和下相機模組2之間;這樣,驅動單元中的氣缸8可以通過連接帶7控制滑動件4和鎖附件3沿著滑槽在滑軌5上移動,并可以直接從螺絲存儲單元10中吸取供應的螺絲,從而不需要每次在鎖附件3鎖完一顆螺絲之后還需要運動比較長的距離再次進行吸取下一顆螺絲,以便對加工件12進行鎖附。
控制單元設為單片機11,單片機11設置在基座6上,鎖附件3設為電動起子。
為了通過相機對位調整技術,對鎖附位置進行精確調整,上相機模組包括上透鏡13、第一鏡筒14、第一基板15和第一影像傳感器,第一基板15固定在第一鏡筒14的頂部,上透鏡13設置在第一鏡筒14的底部,第一影像傳感器設置在第一鏡筒14內;下相機模組包括下透鏡、第二鏡筒、第二基板和第二影像傳感器,第二基板固定在第二鏡筒的底部,下透鏡設置在第二鏡筒的頂部,第二影像傳感器設置在第二鏡筒內。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