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半軸加工輔助加固結構。
背景技術:
在今天,汽車工業發展了一百余年,汽車工業的生產一直不斷在改善進步,很多零部件和功能,從無到有,汽車零件的革新也較快,不能趕上汽車零件的革新速度的零件生產長,就將會淘汰,因此,為了生存,各廠都努力研發,這也導致了,生產工藝的進步。
汽車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在現在沒有汽車的時代是難以想像的,汽車有廣大市場,而半軸對于汽車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當前,在機床對半軸進行加工的時候,需要使用三爪卡盤對半軸進行夾持,但是其固定效果不好,受力不均勻,長時間使用后壽命不長需要更換,嚴重影響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半軸加工輔助加固結構,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汽車半軸加工輔助加固結構,包括圓環,所述圓環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真空室,所述真空室的頂端設有貫穿圓環的抽氣管道,所述圓環的頂部一側通過固定件固定連接有密封塞,所述真空室的內表面密布安裝有吸盤,所述真空室的底部固定設有貫穿圓環的安裝孔,所述安裝孔與真空室的連接部設有壓力傳感器,所述安裝孔的內部設有鋰電池組,所述安裝孔的底部安裝有壓力顯示器,所述壓力傳感器和壓力顯示器均與鋰電池組電性連接,所述圓環的表面設有連接孔。
優選的,所述圓環為鉻合金制成的基體,且圓環的表面噴覆有聚酯乙烯粉末。
優選的,所述吸盤的表面為曲面型,且吸盤的頂部設有與真空室連接的通氣孔。
優選的,所述密封塞的頂部設有拔手,且密封塞與抽氣管道的形狀相對應。
優選的,所述連接孔等角度至少對稱設有六組。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汽車半軸加工輔助加固結構,通過連接孔可以把圓環與夾緊裝置連接在一起,起到輔助固定的作用,抽氣管道可以把真空室內的空氣排出使吸盤收縮緊緊的吸附住半軸,保證設備的穩定性與固定性,真空室內的氣壓可以通過安裝孔內部頂端的壓力傳感器感應在壓力顯示器上顯示出來,可以準確的顯示真空室內壓力,防止壓力過大破壞吸盤的吸附力,圓環為鉻合金制成的基體,且圓環的表面噴覆有聚酯乙烯粉末,可以保證圓環的硬度,同時提高圓環的抗腐蝕能力,延長使用壽命,吸盤的表面為曲面型,可以有效的提高吸盤的吸附力,該裝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操作方便,有效的提高設備的穩固性,同時加快工作效率,受力均勻,安全牢固,延長使用壽命,適用范圍廣,有利于推廣和普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吸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圓環、2真空室、3抽氣管道、4吸盤、401通氣孔、5密封塞、6安裝孔、7壓力傳感器、8鋰電池組、9壓力顯示器、10連接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2所示的一種汽車半軸加工輔助加固結構,包括圓環1,所述圓環1為鉻合金制成的基體,且圓環1的表面噴覆有聚酯乙烯粉末,所述圓環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有真空室2,所述真空室2的頂端設有貫穿圓環1的抽氣管道3,所述圓環1的頂部一側通過固定件固定連接有密封塞5,所述密封塞5的頂部設有拔手,且密封塞5與抽氣管道3的形狀相對應,所述真空室2的內表面密布安裝有吸盤4,所述吸盤4的表面為曲面型,且吸盤4的頂部設有與真空室2連接的通氣孔401,所述真空室2的底部固定設有貫穿圓環1的安裝孔6,所述安裝孔6與真空室2的連接部設有壓力傳感器7,所述安裝孔6的內部設有鋰電池組8,所述安裝孔6的底部安裝有壓力顯示器9,所述壓力傳感器7和壓力顯示器9均與鋰電池組8電性連接,所述圓環1的表面設有連接孔10,所述連接孔10等角度至少對稱設有六組。
該汽車半軸加工輔助加固結構,工作使,通過連接孔10可以把圓環1與夾緊裝置連接在一起,起到輔助固定的作用,用真空泵通過氣管插入密封塞伸入抽氣管道3,然后把真空室2內的空氣排出使吸盤4收縮緊緊的吸附住半軸,保證設備的穩定性與固定性,真空室2內的氣壓大小可以通過安裝孔6內部頂端的壓力傳感器7感應并以數字話的形式在壓力顯示器9上顯示出來,可以準確的控制真空室2內壓力,防止壓力過大破壞吸盤4的吸附力,圓環1為鉻合金制成的基體,且圓環1的表面噴覆有聚酯乙烯粉末,可以保證圓環1的硬度,同時提高圓環1的抗腐蝕能力,延長使用壽命,吸盤4的表面為曲面型,可以有效的提高吸盤4的吸附力,該裝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操作方便,有效的提高設備的穩固性,同時加快工作效率,受力均勻,安全牢固,延長使用壽命,適用范圍廣,有利于推廣和普及。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