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無壓痕折彎成型門邊模。
背景技術:
公開號為CN102581130 A的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擠壓成型門邊模,其包括上模、上模座、下模、下模座、六個矩形固定塊、三個斜角固定塊、下模安裝塊和U形卡槽。該門邊模將工件的較長邊由上模壓住進行水平定位,然后,通過第一斜角固定塊、第二斜角固定塊的向下移動推動下模水平側移,下模對工件較短折邊完成(內側)折彎。由于下模只對工件較短折邊(內側)折彎,使工件(相對于折彎機床)的其他部分始終處于水平狀態,減少了操作難度,并保證了工件表面的平整度。但是,在折彎成型過程,在折彎力的作用下,制件與下模之間相對運動為滑動摩擦,導致成形后的制件表面上形成明顯的壓痕缺陷,嚴重影響了產品的表面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無壓痕折彎成型門邊模,目的是提高制件表面質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無壓痕折彎成型門邊模,包括上模、上模座、下模、下模座、六個矩形固定塊、三個斜角固定塊、下模安裝塊和U形卡槽,所述下模上設有可旋轉且用于與制件表面接觸的滾動軸。
所述下模上設有呈弧形分布且與所述滾動軸接觸的多個滾珠。
所述滾動軸具有容納所述滾珠的溝槽且該溝槽為在滾動軸上沿整個周向延伸的環槽。
所述滾動軸的內部設有油槽且油槽在所述溝槽處的內圓面上形成讓潤滑介質流出的孔。
本實用新型的無壓痕折彎成型門邊模,通過在下模上設置滾動軸,通過滾動軸與制件的表面接觸,使制件在與下模體接觸受力后由傳統的滑動摩擦變為現在的滾動摩擦,消除了制件表面由于受擠壓而產生的壓痕和擦傷,有效提高了制件的表面質量和精度。
附圖說明
本說明書包括以下附圖,所示內容分別是:
圖1是本實用新型無壓痕折彎成型門邊模的第一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無壓痕折彎成型門邊模的第二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下模安裝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下模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第五矩形固定塊與第六矩形固定塊的裝配圖;
圖6是下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下模的側視圖;
圖8是滾動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無壓痕折彎成型門邊模的使用狀態圖;
圖中標記為:
1、上模座;21、第一矩形固定塊;22、第二矩形固定塊;23、第三矩形固定塊;24、第四矩形固定塊;25、第五矩形固定塊;26、第六矩形固定塊;261、第一螺紋孔;262、第二通孔;31、第一斜角固定塊 32、第二斜角固定塊;33、第三斜角固定塊;4、下模安裝塊;5、U形卡槽;6、下模;601、凸耳;7、下模座;71、第一凸臺;72、第二凸臺;73、第三凹槽;74、第四凸臺;75、第五凹槽;751、彈簧凹槽;76、第一通孔;8、上模;9、定位螺釘;10、調節螺栓;11、第二彈簧;12、上模凸臺;13、制件;14、滾動軸;141、溝槽;142、油槽;15、滾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目的是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實施。
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壓痕折彎成型門邊模,包括上模8、上模座1、下模6、下模座7、六個矩形固定塊、三個斜角固定塊、下模安裝塊4和U形卡槽5。
具體地說,如圖1至圖5所示,六個矩形固定塊包括第一矩形固定塊21、第二矩形固定塊22、第三矩形固定塊23、第四矩形固定塊24、第五矩形固定塊25和第六矩形固定塊26。三個斜角固定塊包括第一斜角固定塊31、第二斜角固定塊32和第三斜角固定塊33。上模座1通過螺釘固定在車床上,上模8的頂部設置有上模凸臺12,上模8通過上模凸臺12嵌入上模座1下底面,經第一矩形固定塊21壓合扣緊而固定在上模座1的下方,第一矩形固定塊21通過螺釘嵌入式固定在上模座1側壁上。第一斜角固定塊31通過螺釘固定在上模座1下底面的左部,第一斜角固定塊31的整體形狀呈L型,第一斜角固定塊31L型的豎直部的內側面上設置有階梯狀臺階。第二斜角固定塊32呈矩形,第二斜角固定塊32的右下角設置有第一斜面,第二斜角固定塊32、第二矩形固定塊22依次嵌入并貼緊第一斜角固定塊31的階梯狀臺階的側壁上并通過螺釘固定在第一斜角固定塊31上。這樣,第二斜角固定塊32、第二矩形固定塊22可隨著第一斜角固定塊31的上下運動而運動。
如圖4所示,下模座7的上表面開設有階梯狀凹槽,階梯狀凹槽的凹槽內部從左至右依次包括第一凸臺71、第二凸臺72、第三凹槽73、第四凸臺74和第五凹槽75,第五凹槽75的槽底面上設置有若干個完全相同的第一通孔76,第一通孔76的內側壁上設置有倒T型的臺階,第五凹槽75的底面中心處還開設有彈簧凹槽751。第一凸臺71處設置有第三矩形固定塊23,第三矩形固定塊23的左側面和底面緊貼第一凸臺71,第三矩形固定塊23的右側面緊貼第一斜角固定塊31的L型豎直部的外表面。第三矩形固定塊23的作用是使得第一斜角固定塊31在向下運動的過程中,帶動第二矩形固定塊22推動第三斜角固定塊33時,動作更加穩定,精準。而且,由于第三矩形固定塊23為獨立的固定塊,當第三矩形固定塊23磨損后,更換方便。
如圖3所示,第三凹槽73內嵌入下模安裝塊4,下模安裝塊4的整體形狀呈矩形,下模安裝塊4的左側面、右側面和上表面上分別設置有L型開口槽。下模安裝塊4左側面上L型開口槽的水平部的上表面與第二凸臺72頂部齊平,第四矩形固定塊24嵌入在下模安裝塊4的左側面L型開口槽與第二凸臺72形成的狹長空間的底部,下模安裝塊4的右側面上L型開口槽的水平部的上表面與第四凸臺74的頂部齊平。
如圖1和圖2所示,U形卡槽5設置在下模安裝塊4的右側面上L型開口槽的上表面與第四凸臺74的頂部,U形卡槽5通過螺釘固定在第四凸臺74上,該U形卡槽5的U形口方向向右,U形卡槽5的U字形底部開設有通孔,定位螺釘9依次穿過該通孔、下模安裝塊4右側壁上的凹槽及該凹槽內的第一彈簧,旋入此凹槽底部的螺紋深孔,第一彈簧的右端面抵住U形卡槽5的左端面。下模安裝塊4的上表面L型開口的水平部與U形卡槽5的上表面上齊平,下模安裝塊4的上表面L型開口的水平部與U形卡槽5的上表面嵌入設置有下模6,下模6通過螺釘與下模安裝塊4固連,下模6的左側面上設置有L型開口槽。
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三斜角固定塊33呈矩形,通過螺釘固定在下模6的左側面上L型開口槽處,第三斜角固定塊33的左上角處設有與第一斜面相對應的第二斜面,第二斜面與第一斜面的傾斜角度和方向相同,下模6的上表面開有凹槽,該凹槽的右槽口端為光滑圓弧狀凸耳601,該凸耳601在水平方向上向右突出。
如圖1、圖2和圖5所示,第六矩形固定塊26的外廓形狀與第五凹槽75的凹槽形狀相配合,第六矩形固定塊26的底面上與第一通孔76的對應位置處設置有第一螺紋孔261,調節螺栓10從下模座7的底面插入第一通孔76并部分旋入第一螺紋孔261,則第六矩形固定塊26可在第五凹槽75內做上下方向的移動,調節螺栓10起導柱作用,隨著第六矩形固定塊26在第五凹槽75內做上下移動,調節螺栓10在第一通孔76內做相應的上下位移。
如圖2所示,第六矩形固定塊26的下表面上對應于彈簧凹槽751的位置處還開設有第二通孔262,彈簧凹槽751內設置有第二彈簧11,第二彈簧11的上端伸入第二通孔262并頂住第五矩形固定塊25的底部。第五矩形固定塊25通過螺釘固定在第六矩形固定塊26的上表面,位于上模8的正下方。所述第二斜面的傾斜角度為30°±5°。所述的呈L型的第一斜角固定塊31的水平部右端面的右下角處設置有斜面。第一通孔76、第一螺紋孔261和調節螺栓10的數量均為兩個或四個。
折彎過程如圖9所示,由于動力系統的帶動,上模座1下移,帶動上模8下移并觸壓到第五矩形固定塊25,從而將制件13壓緊,然后繼續下移,使第二彈簧11壓縮,從而帶動制件13進一步下移。同時,由于上模座1下移,帶動第一斜角固定塊31、第二斜角固定塊32的下移,第二斜角固定塊32的第一斜面和第三斜角固定塊33的第二斜面接觸,由于斜面角度為30°±5°,使得第一斜面在下降過程中,推動第二斜面所在的第三斜角固定塊33下移,在其下移的過程中,水平方向的分力帶動下模6向水平地向右側移動,下模6的凸耳601通過擠壓、推升制件13伸入下模6上方的部分,完成對制件13的折彎工程。隨著上模座1下移的距離的不同,可實現折彎角度的調整,上模座1下移的距離較小時,由第二矩形固定塊22只接觸并推動第三斜角固定塊33運動,折彎角度較小;當下模座1下移的距離足夠大時,第二矩形固定塊22接觸下模安裝塊4的左側面且由第二斜角固定塊32推動第三斜角固定塊33側移時,折彎角度較大。下模座1下移的極限距離是第二矩形固定塊22與第四矩形固定塊24接觸。當完成折彎以后,上模座1、上模8、第一斜角固定塊31上移,下模安裝塊4在第一彈簧的作用下、第五矩形固定塊25在第二彈簧11的作用下恢復到初始狀態。
如圖6和圖7所示,下模6上設有可旋轉且用于與制件表面接觸的滾動軸14。在折彎過程中,通過滾動軸14與制件13的表面接觸,使制件在與下模體接觸受力后由傳統的靜摩擦變為現在的滾動摩擦,消除了制件表面由于受擠壓而產生的壓痕和擦傷,有效提高了制件的表面質量和精度。
下模上設有呈弧形分布且與滾動軸接觸的多個滾珠。
滾動軸具有容納滾珠的溝槽且該溝槽為在滾動軸上沿整個周向延伸的環槽。
滾動軸的內部設有油槽且油槽在溝槽處的內圓面上形成讓潤滑介質流出的孔。
如圖6和圖7所示,下模6的頂部轉角處設有容納滾動軸14的容置槽,滾動軸14的軸線處于水平面內且與下模6的長度方向相平行,滾動軸14朝向下模6的外側凸出且與第五矩形固定塊25相鄰,滾動軸14與制件之間為滾動摩擦,從而可以消除制件表面由于受擠壓而產生的壓痕和擦傷,有效提高制件的外觀質量和精度。
如圖6和圖7所示,下模6的容置槽中設有呈弧形分布且與滾動軸14接觸的多個滾珠15,滾珠15可以減小滾動軸14與下模6之間的摩擦,減小阻力和磨損,使滾動軸14滾動自如,從而可以進一步改稿制件的表面質量。
如8所示,滾動軸14為圓軸,采用硬質合金圓棒制成。滾動軸14具有容納滾珠的溝槽141且該溝槽141為在滾動軸14的外圓面上沿整個周向延伸的環槽。滾珠嵌入溝槽141中,從而可以在軸向上對滾動軸14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滾動軸14竄動,提高可靠性。而且,為了減小滾動軸14與滾珠之間的摩擦,滾動軸14的內部設有油槽142,且該油槽142在溝槽141處的內圓面上形成讓潤滑介質流出的孔,潤滑介質為潤滑油或潤滑脂。將潤滑介質通過注入油槽142中,并流向溝槽141中,使滾珠與滾動軸14之間得到潤滑,從而可以減小摩擦。
如8所示,溝槽141設置于滾動軸14的兩端,相應在滾動軸14的兩端內部設有油槽142,油槽142為從滾動軸14的端面開始延伸至對應的溝槽141處,便于加注潤滑介質。
另外,用于制作滾動軸14的硬質合金圓棒的硬度在HRC60以上,具有高精度、耐磨損的特性,提高了模具的精度與使用壽命。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