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汽車維修技術領域,尤其一種汽車凹陷修復套裝。
背景技術:
車輛受到沖擊等產生的車身凹陷或變形時,汽車鈑金是修復凹陷的常用技術手段,針對凹陷或者變形的部位進行維修時:小面積凹陷通常采用反復加熱、冷卻的方法,輔助外力推頂使凹陷回復形變,需指出的是該方法在處理凹陷后,凹陷的邊緣位置依然存在小型的變形,需要后續長時間自行回復;大面積凹陷在維修時,方法與上述類似,不同的是需要去除凹陷處的漆面,當對凹陷進行初步回復后,再對其邊緣的小型變形進行處理,例如涂覆填充材料,提高凹陷處的結構強度和平整度,最后進行噴漆或者烤漆表面處理;
傳統修復凹陷的方法存在的問題是:存在主觀因素較多,例如加熱的溫度控制、加熱時間、施加外力的大小、推頂工具的形狀等會影響回復形變的效果,其中大型凹陷修復工作負荷大、時間長、效率低。
授權公告號CN202655390U公開一種鈑金凹陷修復工具,用于修復鈑金表面的凹陷,包括:吸附扣、卡槽塊、手柄、拉桿與把手;吸附扣后端的卡扣卡于卡槽塊前端的卡槽中,卡槽塊后端通過拉桿與把手連接;手柄套于拉桿上。該結構的不足之處在于:在使用過程中僅通過外力直接對凹陷處進行拉平,使用范圍較窄,例如在平整度較差(折彎處)、凹陷面積較大或者結構強度較大(鋼板)的位置使用時,效果不佳。
授權公告號CN102756015B公開一種鈑金修復夾具,由導電性材料形成的圓筒狀滾筒;用圓筒旋轉軸能轉動地支撐滾筒的滾筒支撐軸;支撐滾筒支撐軸的支撐體;設置在支撐體的一端,與滾筒電連接的電極;和作為通路的冷卻通路,其用于對滾筒的接觸面釋放冷卻空氣。該結構采用滾筒作為加熱裝置的結構設計,無法保證對凹陷全方位的加熱,存在加熱不均勻的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汽車凹陷修復套裝,不僅可以對凹陷表面臟污進行徹底清除,對凹陷處快速加熱有效減少凹陷處的內部結構變化量,并采用牽引裝置將凹陷處緩慢拉平,有效預防快速拉扯造成結構損傷的問題發生。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凹陷修復套裝,包括外殼、清污裝置、加熱裝置和牽引裝置,
所述清污裝置包括設置在外殼內的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端伸出外殼左側并固定連接圓形底座,所述圓形底座周向設置多個清污刷,相鄰清污刷之間設置第一出風口;
所述加熱裝置包括設置在外殼內的加熱模塊和送風模塊,所述外殼右側設置第二出風口,所述外殼的前端面設置進風口,所述送風模塊的右端與所述第二出風口之間設置第一風管,所述加熱模塊設置在第一風管內;
所述牽引裝置包括吸盤、連接桿、橫桿、支撐桿和絲桿調節套裝,所述連接桿為空心結構且其下端與吸盤相連通,所述連接桿內設置排氣管路,所述排氣管路一端與吸盤相連通,排氣管路的另一端連接抽真空機,所述橫桿包括上橫桿和下橫桿,所述上橫桿上設置第一套管,所述連接桿的上端貫穿所述第一套管,所述下橫桿與連接桿垂直固定,所述絲桿調節套裝為兩個,每個絲桿調節套裝的兩個端部分別與上橫桿和下橫桿鉸接,兩個絲桿調節套裝分別位于連接桿的兩側,所述絲桿調節套裝包括上絲桿、下絲桿以及位于上絲桿和下絲桿之間的螺紋套,所述支撐桿為兩個,兩個支撐桿的上端分別與上橫桿的左右兩端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的下端設置腳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風口為傾斜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出風口的中心線為弧形。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出風口右端設置第二風管,所述第二風管的內壁設置內螺紋。
進一步的,所述外殼的上下兩端面均設置把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的清污裝置包括電機和圓形底座,圓形底座周向設置多個清污刷,且相鄰清污刷之間設置第一出風口,修復凹陷之前通過清污裝置對凹陷處進行清理,特別是葉子板等容易藏污納垢的且容易出現凹陷的位置,當電機帶動清污刷高速旋轉時,清污刷帶動其周圍的空氣進行流動,所以圓形底座和清污刷位置的空氣壓力較小容易在圓形底座中心積塵,從而造成清污不徹底的問題,為解決該技術問題,本發明將清污刷設計為分隔式結構,即采用第一出風口將圓形底座的內外進行連通,使用時,圓形底座內的灰塵通過第一出風口流通到外部,有效增強本裝置的清污效果;為進一步提高圓形底座內外空氣流動效率,可以將第一出風口設計成傾斜結構或者弧形結構,即第一出風口為傾斜設置或者為弧形。
2.加熱裝置包括設置在外殼內的加熱模塊和送風模塊,外殼右側設置第二出風口,外殼的前端面設置進風口,送風模塊的右端與第二出風口之間設置第一風管,加熱模塊設置在第一風管內;第二出風口右端設置第二風管,第二風管的內壁設置內螺紋,通過在第二風管內設置內螺紋,可以對使熱風形成旋轉氣流,從而提高熱風的前進速度,從而實現對凹陷處的快速加熱,提高加熱效率,防止長時間加熱導致凹陷處的結構應力發生較大的變化。
3.牽引裝置包括吸盤、連接桿、支撐桿和絲桿調節套裝,使用時通過抽真空機將吸盤內的空氣進行抽離,使吸盤吸在凹陷處,然后將支撐桿架設在凹陷的兩側,在支撐桿的下端設置腳墊,不僅增加支撐桿與車體的接觸面積,而且防止支撐桿打滑的現象發生,從而提高操作過程中的安全性;架設完畢后,在加熱裝置的配合下,通過左右兩側的絲桿調節套裝對下橫桿和上橫桿之間的間距進行調節,由于上橫桿和兩個支撐桿為一個整體并相對凹陷處為靜止狀態,從而實現下橫桿和連接桿的緩慢上行,通過吸盤將凹陷拉至平整。
需指出的是,本發明的清污裝置和加熱裝置設計在同一外殼內,有效加強整個套裝的結構緊湊性,便于攜帶和移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清污裝置和加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牽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清污刷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二清污裝置和加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二清污刷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三吸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四把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外殼,2-電機,3-圓形底座,4-清污刷,5-第一出風口,6-加熱模塊,7-送風模塊,8-把手,9-進風口,10-第一風管,11-吸盤,12-連接桿,13-支撐桿,14-排氣管路,15-抽真空機,16-上橫桿,17-下橫桿,18-第一套管,19-上絲桿,20-下絲桿,21-螺紋套,22-防滑凸起,23-腳墊,24-第二風管,25-內螺紋,26-小型吸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包括外殼1、清污裝置、加熱裝置和牽引裝置,清污裝置包括安裝在外殼1內的電機2,電機2的輸出端伸出外殼1的左側并固定連接圓形底座3,圓形底座3的邊緣周向固定連接多個清污刷4,相鄰清污刷4之間預留空隙即第一出風口5,第一出風口5的中心線為傾斜設置;
加熱裝置包括設置在外殼1內的加熱模塊6和送風模塊7,外殼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固定連接有把手8,外殼1的右側開設第二出風口(圖未示),外殼1的前端面設置進風口9,送風模塊7的右端與第二出風口之間設置第一風管10,加熱模塊6安裝在第一風管10內;
牽引裝置包括吸盤11、連接桿12、橫桿、支撐桿13和絲桿調節套裝,連接桿12為空心結構且其下端與吸盤11相連通,連接桿12內設置排氣管路14,排氣管路14的下端與吸盤相連通,排氣管路14的上端連接抽真空機15,橫桿包括上橫桿16和下橫桿17,上橫桿16上設置第一套管18,連接桿12的上端貫穿第一套管18,下橫桿17與連接桿12垂直固定連接,絲桿調節套裝為兩個,每個絲桿調節套裝的兩個端部分別與上橫桿16和下橫桿17鉸接,兩個絲桿調節套裝為兩個分別位于連接桿12的兩側,絲桿調節套裝包括上絲桿19、下絲桿20以及位于上絲桿19和下絲桿20之間的螺紋套21,支撐桿13為兩個,兩個支撐桿的上端分別與上橫桿16的左右兩端固定連接,支撐桿13的下端固定連接腳墊23,腳墊23為橡膠材質且呈錐形。
本裝置在使用方法為:
S1:對凹陷處正反兩面的灰塵進行清除:通過清污裝置對凹陷處的正反兩面的灰塵進行清理,其中第一出風口的結構設計使清污刷內部的空氣向外部快速流動,將灰塵帶出,提高凹陷處的潔凈度;
S2:對凹陷處的正面或反面進行加熱:開啟加熱裝置使第二出風口對凹陷處進行充分加熱,其中進風口可以保證加熱裝置的空氣流通;
S3:對凹陷處進行牽引修復:先將吸盤緊貼對凹陷處,通過抽真空機進行真空處理,使吸盤吸緊凹陷處,再將支撐桿的下端與凹陷處周圍的結構進行接觸,此時連接桿與下橫桿固定連接,連接桿與第一套管套接,同時調節兩個螺紋套使下橫桿帶動連接桿向上對凹陷進行修復;
S4:重復S2和S3,使凹陷處恢復正常。
實施例二
本發明包括外殼1、清污裝置、加熱裝置和牽引裝置,清污裝置包括安裝在外殼1內的電機2,電機2的輸出端伸出外殼1的左側并固定連接圓形底座3,圓形底座3的邊緣周向固定連接多個清污刷4,相鄰清污刷4之間預留空隙即第一出風口5,第一出風口5為弧形設置;
加熱裝置包括設置在外殼1內的加熱模塊6和送風模塊7,外殼1的右側開設第二出風口,外殼1的前端面設置進風口9,送風模塊7的右端與第二出風口之間設置第一風管10,加熱模塊6安裝在第一風管10內;第二出風口的右端固定連接第二風管24,第二風管24的內壁開設內螺紋25;
牽引裝置包括吸盤11、連接桿12、橫桿、支撐桿13和絲桿調節套裝,連接桿12為空心結構且其下端與吸盤11相連通,連接桿12內設置排氣管路14,排氣管路14的下端與吸盤相連通,排氣管路14的上端連接抽真空機15,橫桿包括上橫桿16和下橫桿17,上橫桿16上設置第一套管18,連接桿12的上端貫穿并套接在第一套管18內,下橫桿17與連接桿12垂直焊接固定,絲桿調節套裝為兩個,每個絲桿調節套裝的兩個端部分別與上橫桿16和下橫桿17鉸接,兩個絲桿調節套裝為兩個分別位于連接桿12的兩側,絲桿調節套裝包括上絲桿19、下絲桿20以及位于上絲桿19和下絲桿20之間的螺紋套21,支撐桿13為兩個,兩個支撐桿的上端分別與上橫桿16的左右兩端固定連接,支撐桿13的下端固定連接腳墊23,腳墊23為橡膠材質且呈錐形。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圖4和圖5所示,第一出風口5的中心線為弧形;第二出風口右端設置第二風管24,第二風管24的內壁一體成型兩個內螺紋25,本結構設計可以對使熱風形成旋轉氣流,從而增加熱風的前進速度,從而實現對凹陷處的快速加熱。
實施例三
本發明包括外殼1、清污裝置、加熱裝置和牽引裝置,清污裝置包括安裝在外殼1內的電機2,電機2的輸出端伸出外殼1的左側并固定連接圓形底座3,圓形底座3的邊緣周向固定連接多個清污刷4,相鄰清污刷4之間預留空隙即第一出風口5,第一出風口5的中心線為傾斜設置;
加熱裝置包括設置在外殼1內的加熱模塊6和送風模塊7,外殼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固定連接有把手8,外殼1的右側開設第二出風口(圖未示),外殼1的前端面設置進風口9,送風模塊7的右端與第二出風口之間設置第一風管10,加熱模塊6安裝在第一風管10內;
牽引裝置包括吸盤11、連接桿12、橫桿、支撐桿13和絲桿調節套裝,吸盤11的邊緣為雙層結構,在雙層結構的中間設置多個小型吸盤26,連接桿12為空心結構且其下端與吸盤11相連通,連接桿12內設置排氣管路14,排氣管路14的下端與吸盤相連通,排氣管路14的上端連接抽真空機15,橫桿包括上橫桿16和下橫桿17,上橫桿16上設置第一套管18,連接桿12的上端貫穿第一套管18,下橫桿17與連接桿12垂直固定,絲桿調節套裝為兩個,每個絲桿調節套裝的兩個端部分別與上橫桿16和下橫桿17鉸接,兩個絲桿調節套裝為兩個分別位于連接桿12的兩側,絲桿調節套裝包括上絲桿19、下絲桿20以及位于上絲桿19和下絲桿20之間的螺紋套21,支撐桿13為兩個,兩個支撐桿的上端分別與上橫桿16的左右兩端固定連接,支撐桿13的下端固定連接腳墊23,腳墊23為橡膠材質且呈錐形。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圖6所示,吸盤11的邊緣為雙層結構,在雙層結構的中間設置多個小型吸盤26,吸盤11和小型吸盤26的末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本結構設計針對潔凈度不高的吸附位置或者不規則形狀的凹陷進行吸附時,可以有效增加吸盤與凹陷處的吸附點,從而提高牽引效果。
實施例四
本發明包括外殼1、清污裝置、加熱裝置和牽引裝置,清污裝置包括安裝在外殼1內的電機2,電機2的輸出端伸出外殼1的左側并固定連接圓形底座3,圓形底座3的邊緣周向固定連接多個清污刷4,相鄰清污刷4之間預留空隙即第一出風口5,第一出風口5的中心線為傾斜設置;
加熱裝置包括設置在外殼1內的加熱模塊6和送風模塊7,外殼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固定連接有把手8,把手8的內側有防滑凸起22,外殼1的右側開設第二出風口(圖未示),外殼1的前端面設置進風口9,送風模塊7的右端與第二出風口之間設置第一風管10,加熱模塊6安裝在第一風管10內;
牽引裝置包括吸盤11、連接桿12、橫桿、支撐桿13和絲桿調節套裝,連接桿12為空心結構且其下端與吸盤11相連通,連接桿12內設置排氣管路14,排氣管路14的下端與吸盤相連通,排氣管路14的上端連接抽真空機15,橫桿包括上橫桿16和下橫桿17,上橫桿16上設置第一套管18,連接桿12的上端貫穿第一套管18,下橫桿17與連接桿12垂直固定,絲桿調節套裝的兩個端部分別與上橫桿16和下橫桿17鉸接,絲桿調節套裝為兩個分別位于連接桿12的兩側,絲桿調節套裝包括上絲桿19、下絲桿20以及位于上絲桿19和下絲桿20之間的螺紋套21,支撐桿13為兩個且其上端與上橫桿16的左右兩端固定連接,支撐桿13的下端固定連接腳墊23,腳墊23為橡膠材質且呈錐形。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如圖7所示,把手8的內側有防滑凸起22,本結構設計有效提高使用者與把手8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防止長時間使用造成滑脫的現象發生,有效提高操作的可靠性。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