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尤其是渦輪增壓器進油管折彎裝置。
背景技術:
渦輪增壓器進油管的管身光滑而且具有多個彎折,當需要對進油管的管端進一步折彎時,管身的定位較為不易,但如果采用過大的裝夾力又容易損傷進油管管身,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一個研究方向。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渦輪增壓器進油管折彎裝置,能在此類進油管的折彎工序中對進油管進行較好的定位裝夾,而且不易損傷管身。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渦輪增壓器進油管折彎裝置,用于同時具備水平折彎和豎向折彎的蛇形進油管的再次折彎,此蛇形進油管的一端設有定位面,定位面上設定位孔,所述折彎裝置包括折彎機構和裝夾機構;所述裝夾機構包括定位栓、定位栓氣缸、第一定位槽和與第一定位槽配合的定位夾、定位夾氣缸;所述折彎機構包括折彎壓頭和折彎氣缸,折彎壓頭的壓管端朝向第一定位槽下方;當折彎裝置對進油管進行折彎時,進油管豎向折彎處的豎向管段置于第一定位槽內,定位夾氣缸驅動定位夾壓置于該豎向管段上,定位栓氣缸驅動定位栓插入進油管定位面處的定位孔,折彎氣缸驅動折彎壓頭壓向該豎向管段的空置段使其彎曲。
所述裝夾機構還包括第二定位槽和第三定位槽,當折彎裝置對進油管進行折彎時,所述進油管水平折彎旁的兩個水平管段分別置于第二、三定位槽內。
所述第三定位槽設于第三定位槽臺上端面,當折彎裝置對進油管進行折彎時,進油管的定位面貼合于第三定位槽臺的側面處。
所述折彎機構還包括壓頭支架,壓頭支架處設有壓頭通孔,所述折彎壓頭穿置于壓頭通孔處滑移。
所述定位栓氣缸旁設有定位栓支架,定位栓支架處設有定位栓通孔,所述定位栓穿置于定位栓通孔內滑移。
本實用新型采用定位夾夾持管段和定位栓插入定位孔的方式對進油管進行組合定位,實現以單點、直線形成三角平面定位的效果,能使進油管的定位更為精確,在折彎工序的折彎力作用下,其定位也不易偏差。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裝夾機構還包括第二定位槽和第三定位槽,當折彎裝置對進油管進行折彎時,所述進油管水平折彎旁的兩個水平管段分別置于第二、三定位槽內;所述第三定位槽設于第三定位槽臺上端面,當折彎裝置對進油管進行折彎時,進油管的定位面貼合于第三定位槽臺的側面處;該設計使得進油管被彎折時,管身受力能有較大面積的支承面,減小管身所受壓強,使得管身不易被損壞。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折彎機構還包括壓頭支架,壓頭支架處設有壓頭通孔,所述折彎壓頭穿置于壓頭通孔處滑移;該設計使得折彎壓頭在工作時不易偏移,由于進油管形狀復雜,折彎壓頭在工作時的行程較大、承力較重、受力方向也隨進油管的彎折度變化而變化,為防止折彎壓頭在承受較大載荷時跑偏,在折彎壓頭中段處設壓頭支架,能有效對折彎壓頭進行支承,使之在工作時不易跑偏。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圖中:1-折彎氣缸;2-折彎壓頭;3-壓頭支架;4-定位夾;5-定位夾氣缸;6-進油管;7-定位栓;8-定位栓支架;9-定位栓氣缸;10-第二定位槽;11-第三定位槽;12-進油管的定位孔;13-第一定位槽;14-豎向管段的空置段;15-進油管的定位面;16-第三定位槽臺。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渦輪增壓器進油管折彎裝置,用于同時具備水平折彎和豎向折彎的蛇形進油管6的再次折彎,此蛇形進油管6的一端設有定位面15,定位面15上設定位孔12,所述折彎裝置包括折彎機構和裝夾機構;所述裝夾機構包括定位栓7、定位栓氣缸9、第一定位槽和與第一定位槽13配合的定位夾4、定位夾氣缸5;所述折彎機構包括折彎壓頭2和折彎氣缸1,折彎壓頭2的壓管端朝向第一定位槽13下方;當折彎裝置對進油管6進行折彎時,進油管6豎向折彎處的豎向管段置于第一定位槽13內,定位夾氣缸5驅動定位夾4壓置于該豎向管段上,定位栓氣缸9驅動定位栓7插入進油管定位面15處的定位孔12,折彎氣缸1驅動折彎壓頭2壓向該豎向管段的空置段14使其彎曲。
所述裝夾機構還包括第二定位槽10和第三定位槽11,當折彎裝置對進油管6進行折彎時,所述進油管6水平折彎旁的兩個水平管段分別置于第二、三定位槽10和11內。
所述第三定位槽11設于第三定位槽臺16上端面,當折彎裝置對進油管6進行折彎時,進油管6的定位面15貼合于第三定位槽臺16的側面處。
所述折彎機構還包括壓頭支架3,壓頭支架3處設有壓頭通孔,所述折彎壓頭2穿置于壓頭通孔處滑移。
所述定位栓氣缸5旁設有定位栓支架8,定位栓支架8處設有定位栓通孔,所述定位栓穿置于定位栓通孔內滑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