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連鑄中間包,特別是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
背景技術:
在傳統的連鑄工藝中,引流砂是煉鋼里不可缺少的成分,其密度較鋼水小,不易上 浮,因此往往混流在大包鋼水的中下層,鋼水從大包的滑動水口垂直引向中間包時,引流砂 為經過處理,直接注入了中間包,絕大一部分又隨著鋼水帶入鑄坯里面。從而頻繁引起鑄坯 的夾雜質量問題,嚴重的影響了材質的加工和使用性能。
發明內容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有效分離鋼水中引流砂成分的連 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包括一置于大 包滑動水口下方的可拆卸的分離槽以及控制分離槽拆卸安裝的操作機構。具有上述設置的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在鋼水從大包引流向中間包之前, 利用引流砂密度大于鋼水而沉淀在打包底部的特性,在讓引流砂沉淀一定時間后,打開滑 動水口,此時流出的基本上都是引流砂,利用分離槽將引流砂承接,在引流砂基本放光之 后,再拿走分離槽,讓鋼水流入中間包,這樣就將鋼水中98%以上的引流砂分離出來,操作 簡單,引流砂還可以回收再次使用。通過對試樣的檢測,明顯的杜絕了因引流砂帶入鑄坯的 大型夾雜物,提高了材質在后期的加工和使用性能,也提高鋼水的成材率。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分離槽呈弧形傾斜設置,其高端置于大包滑動 水口下方,底端開口,其下方設有承收引流砂用的接引箱。具有上述設置的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分離槽只起引流作用,引流砂也就 通過分離槽落入到接引箱。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操作機構包括端部與分離槽固定的操作桿以 及設于中包車上的用于操作桿放置用的承放桿。具有上述設置的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操作桿就能放在承放桿上,分離槽 的使用也就更為方便。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操作桿通過一置于操作桿安裝分離槽的另一 端的手柄控制。具有上述設置的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通過人工方式實時控制分離槽的安 裝和拆卸,非常方便。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通過分離引流砂裝置,使得鋼水中的引流砂成分基本被 分離干凈,增加鋼水純度,增加其成材率,同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成本低。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介紹。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為一種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的使用狀態 示意圖,包括一底部設有滑動水口的大包1、一置于大包1滑動水口 11下方的可拆卸的分離 槽2、控制分離槽2拆卸安裝的操作機構4以及一個置于中包車5上的中間包3。其中,大 包1通過一回轉臺6動作,當轉到中間包3上方時,滑動水口 11對準中間包3,打開滑動水 口 11,先將沉淀在大包1容腔底部的引流砂放出,利用分離槽2將其接住,這樣就分離出了 引流砂,再將分離槽2移開,將鋼水放入到中間包3中。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分離槽2呈弧形傾斜設置,其高端置于大包1滑動水口 11 下方,底端開口,其下方設有承收引流砂用的接引箱。當然,我們也可以將分離槽2形狀改 變,直接將引流砂承放在分離槽2中,這樣也是可行的,但當屬本實施例設置最佳。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操作機構4包括端部與分離槽2固定的操作桿41以及設于 中包車5上的用于操作桿41放置用的承放桿42。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操作桿41通過一置于操作桿41安裝分離槽2的另一端的 手柄43控制。當然,操作桿41也可以是通過電機進行控制操作。
權利要求一種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置于大包滑動水口下方的可拆卸的分離槽以及控制分離槽拆卸安裝的操作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離槽呈 弧形傾斜設置,其高端置于大包滑動水口下方,底端開口,其下方設有承收引流砂用的接引 箱。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操作 機構包括端部與分離槽固定的操作桿以及設于中包車上的用于操作桿放置用的承放桿。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操作桿通 過一置于操作桿安裝分離槽的另一端的手柄控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連鑄中間包分離引流砂裝置,包括一置于大包滑動水口下方的可拆卸的分離槽以及控制分離槽拆卸安裝的操作機構。這樣在鋼水從大包引流向中間包之前,利用引流砂密度大于鋼水而沉淀在打包底部的特性,在讓引流砂沉淀一定時間后,打開滑動水口,此時流出的基本上都是引流砂,利用分離槽將引流砂承接,在引流砂基本放光之后,再拿走分離槽,讓鋼水流入中間包,這樣就將鋼水中98%以上的引流砂分離出來,操作簡單,引流砂還可以回收再次使用。通過對試樣的檢測,明顯的杜絕了因引流砂帶入鑄坯的大型夾雜物,提高了材質在后期的加工和使用性能,也提高鋼水的成材率。
文檔編號B22D11/103GK201720406SQ201020237400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2日
發明者張亮, 項炳和 申請人:浙江青山鋼鐵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