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拋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摩托車曲柄加工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拋光機。
背景技術:
曲柄是一種與機架用轉動副相連并能繞該轉動副軸線整圈旋轉的構件。在摩托車曲柄加工中,普遍采用多缸曲軸的拋光設備對曲柄進行拋光。多缸曲軸的拋光設備均采用液壓控制,在曲柄安裝至拋光設備上時,需要人工將曲柄安裝至拋光設備上的加裝組件上,然后再通過人工開啟拋光設備對曲柄進行拋光作業。
現有技術中提供的拋光設備,其啟動都是采用人工控制,導致拋光設備的智能程度較低,工作效率不高。綜上所述,如何實現拋光設備的智能控制,從而提高其工作效率,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拋光機,該拋光機通過其結構設計,能夠使得拋光機具有智能控制的特點,從而其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拋光機,用于對摩托車曲柄進行拋光,包括機架,所述機架的上側設置有工作臺,所述工作臺通過擺振裝置與所述機架連接;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用于夾持摩托車曲柄的夾持組件,所述夾持組件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頂尖、第一驅動電機和驅動軸,兩個所述頂尖中的一個設置于所述驅動軸的一端另一個設置于所述工作臺上,所述驅動軸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驅動電機連接;設置于所述頂尖驅動裝置上用于檢測所述摩托車曲柄安裝的檢測器;設置于所述機架上,用于對所述摩托車曲柄進行拋光的拋光組件,所述拋光組件包括拋光臂,所述拋光臂與所述摩托車曲柄接觸的部位設置有拋光部件。優選地,所述拋光組件包括兩個拋光臂和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與兩個所述拋光臂連接并可驅動兩個所述拋光臂運動。優選地,所述拋光臂上設置有加工部,所述加工部為兩個,并分設置于兩個所述拋光臂上,所述加工部具有弧形結構的加工槽,兩個所述加工部上開設的所述加工槽可形成用于夾住所述摩托車曲柄的拋光孔,所述加工槽上設置有拋光部件。優選地,所述驅動裝置為氣缸。優選地,所述機架上還設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設置有限位滑道,所述拋光臂通過軸承設置于所述限位滑道中。優選地,所述拋光部件為拋光砂帶。
優選地,所述擺振裝置包括第二驅動電機和凸輪機構,所述第二驅動電機與所述凸輪機構分設于所述機架與所述工作臺之間。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拋光機,用于對摩托車曲柄進行拋光,包括機架,機架的上側設置有工作臺,工作臺通過擺振裝置與機架連接;設置于機架上用于夾持摩托車曲柄的夾持組件,夾持組件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頂尖、第一驅動電機和驅動軸,兩個頂尖中的一個設置于驅動軸的一端另一個設置于工作臺上,驅動軸的另一端與第一驅動電機連接;設置于頂尖驅動裝置上用于檢測摩托車曲柄安裝的檢測器;設置于機架上,用于對摩托車曲柄進行拋光的拋光組件,拋光組件包括拋光臂,拋光臂與所訴摩托車曲柄接觸的部位設置有拋光部件。機架上設置有工作臺,工作臺的作用為實現與機架之間的振動,從而帶動工作臺上設置的部件一起振動。機架與工作臺之間設置有擺振裝置,工作臺通過擺振裝置實現振動。夾持組件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頂尖,頂尖用于與曲柄接觸,并將其夾緊實現曲柄于夾持組件上固定。
在本發明中特別設置了檢測器,設置檢測器的目的有兩個,其分別為1、用于檢測曲柄是否安裝于夾持組件上;2、控制拋光機啟動,使得夾持組件中的第一驅動電機、拋光組件以及擺振裝置運轉,從而完成曲柄的拋光。在本發明中完成拋光作業的主要部件是設置于機架上的拋光組件,拋光組件包括拋光臂,拋光臂用于與曲柄接觸,拋光臂上的與曲柄接觸的部位設置有拋光部件。當工作臺振動時,曲柄能夠隨著工作臺一起振動,拋光組件設置于機架上為靜止狀態,曲柄設置于工作臺上為振動狀態,拋光組件與曲柄接觸,通過振動作用,拋光組件完成對曲柄的打磨拋光。本發明提供的拋光機,通過設置有檢測器,檢測器能夠檢測到摩托車曲柄是否完成安裝,并能夠自動啟動拋光機完成對曲柄的拋光。由于設置了檢測器,本發明能夠實現自動化控制完成對曲柄的拋光,由于減少了人工控制的干預,從而能夠提高本發明的工作效率。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中拋光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另一種實施例中拋光機的結構示意圖;圖I和圖2中部件名稱與附圖標記的對應關系為機架I ;工作臺2 ;擺振裝置3 ;頂尖4 ;檢測器5 ;加工部6 ;驅動裝置7 ;摩托車曲柄a ;限位滑道b。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核心為提供一種拋光機,該拋光機設置有檢測器,檢測器能夠對曲柄是否完成安裝進行檢測并控制拋光機啟動,通過該結構設計,能夠使得拋光機具有智能控制的特點,從而其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I和圖2,其中,圖I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中拋光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另一種實施例中拋光機的結構示意圖。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拋光機,用于對摩托車曲柄a進行拋光。為了提高拋光機的工作效率,本發明提出了如下技術方案,包括機架1,機架I的上側設置有工作臺2,工作臺2通過擺振裝置3與機架I連接;設置于機架I上用于夾持摩托車曲柄a的夾持組件,加持組件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頂尖4、第一驅動電機和驅動軸,兩個頂尖4中的一個設置于驅動軸的一端另一個設置于工作臺2上,驅動軸的另一端與第一驅動電機連接;設置于工作臺上用于檢測摩托車曲柄a安裝的檢測器5 ;設置于機架I上,用于對摩托車曲柄a進行拋光的 拋光組件,拋光組件包括拋光臂,拋光臂與所訴摩托車曲柄a接觸的部位設置有拋光部件。由于機架I是用于支撐構成本發明其它組件的機械部件,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機架I采用鋼制結構,其結構強度較高,能夠承載較大的質量以及承受對摩托車曲柄a進行拋光時所產生的振動。機架I上設置有工作臺2,工作臺2的作用為實現與機架I之間的振動,從而帶動工作臺2上設置的部件(曲柄及其夾持裝置)一起振動。機架I與工作臺2之間設置有擺振裝置3,工作臺2通過擺振裝置3實現振動。本發明提供拋光機的目的在于實現對摩托車曲柄a的自動拋光,為了能夠對曲柄a (在以下實施例中將摩托車曲柄a簡述為曲柄a)進行加持,本發明提供的夾持組件。夾持組件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頂尖4,頂尖4用于與曲柄a接觸,并將其夾緊實現曲柄a于夾持組件上固定。在曲柄a拋光過程中,夾持組件還需要驅動曲柄a轉動使其完成曲柄a的整體拋光,因此兩個頂尖4采用相對設置的結構。當第一驅動電機驅動驅動軸轉動時,設置于驅動軸上的頂尖4緊壓于曲柄a上,因此能夠使得曲柄a轉動,進行拋光。在本發明中特別設置了檢測器5,設置檢測器5的目的有兩個,其分別為1、用于檢測曲柄a是否安裝于夾持組件上;2、控制拋光機啟動,使得夾持組件中的第一驅動電機、拋光組件以及擺振裝置3運轉,從而完成曲柄a的拋光。在本發明檢測器5可以為紅外線檢測器5,當檢測器5發出的檢測光線被曲柄a遮擋并折射回檢測器5后,檢測器5得出曲柄a安裝完成的信息,從而啟動拋光機進行拋光作業。如果檢測器5沒有檢測到曲柄a安裝,則拋光機處于停止待機狀態。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檢測器5可以采用具有延時功能的檢測器5,即當檢測檢測到曲柄a安裝之后,可以延時2s至4s再啟動拋光機運轉,如此設置的目的在于為安裝曲柄a的操作人員提供充足的離開時間,保證操作人員的安全。當然,檢測器5還可以采用壓力檢測器5,當加持組件的兩個頂尖4夾住曲柄a后,加持組件的質量將會增加,如此壓力監測器檢測到加持組件的質量增加,得出曲柄a安裝完成的信息,從而啟動拋光機進行拋光作業。如圖2所示,在本發明中完成拋光作業的主要部件是設置于機架I上的拋光組件,拋光組件包括拋光臂,拋光臂用于與曲柄a接觸,拋光臂上的與曲柄a接觸的部位設置有拋光部件。當工作臺2振動時,曲柄能夠隨著工作臺2 —起振動,拋光組件設置于機架I上為靜止狀態,曲柄設置于工作臺2上為振動狀態,拋光組件與曲柄a接觸,通過振動作用,拋光組件完成對曲柄a的打磨拋光。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拋光組件包括兩個拋光臂和驅動裝置7,驅動裝置7與兩個拋光臂連接并可驅動兩個拋光臂運動。拋光臂設置為兩個,能夠將曲柄a夾于兩個拋光臂之間,該結構不僅能夠使得拋光臂對曲柄a施加兩個相對的壓力(拋光臂對曲柄a進行打磨拋光時,需要對曲柄a施加一定的壓力保證其具有良好的拋光效果),保持曲柄a的受力平衡,還能夠提高拋光效率(兩個拋光臂均參與拋光 作業),縮短拋光時間。驅動裝置7驅動兩個拋光臂運動,該運動能夠實現兩個拋光臂的打開或者閉合,從而完成對曲柄a的加持與釋放。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中,拋光臂上設置有加工部6,加工部6為兩個,并分設置于兩個拋光臂上,加工部6具有弧形結構的加工槽,兩個加工部6上開設的加工槽可形成用于夾住摩托車曲柄a的拋光孔,加工槽上設置有拋光部件。加工部6與拋光臂之間采用可拆卸連接,其連接方式可以采用螺絲固定也可以采用卡扣固定,由于加工部6為進行拋光作業時與曲柄a直接接觸的部件,因此不可避免地長期時候后會發生較大的磨損。采用上述的可拆卸連接結構,能夠在保留拋光臂結構的基礎上對加工部6進行維修或者更換,延長拋光臂的使用壽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摩托車曲柄a多采用軸狀結構,即曲柄a的橫截面多為圓形或者橢圓形結構,在本實施例中,加工部6具有弧形結構的加工槽,該結構能夠提高加工部6與曲柄a之間的適配程度,使得加工部6在較大程度上與曲柄a表面接觸,避免出現拋光死角,保證了本發明的拋光效果。加工槽上設置有拋光部件,拋光部件采用現有技術中用于拋光作業的部件,例如砂紙或者是由多層帆布、毛氈或皮革疊制而成的拋光組件等。本發明提供的拋光機,通過設置有檢測器5,檢測器5能夠檢測到摩托車曲柄a是否完成安裝,并能夠自動啟動拋光機完成對曲柄a的拋光。由于設置了檢測器5,本發明能夠實現自動化控制完成對曲柄a的拋光,由于減少了人工控制的干預,從而能夠提高本發明的工作效率。具體地,驅動裝置7為氣缸,采用氣缸作為驅動裝置7,使得本發明提供的拋光機具有清潔無污染的優點。當然,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驅動裝置7還可以采用液壓油缸等。有上述實施例可知,兩個拋光臂能夠相互打開或者閉合,拋光臂之間的打開或者關閉是通過拋光臂的擺動實現的,為了避免拋光臂的打開過程中出現大角度的擺動,造成拋光臂進行過多不必要的擺動動作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了如下方案機架I上還設置有支架,支架上設置有限位滑道b,拋光臂通過軸承設置于限位滑道b中。拋光臂靠近支架的一側設置有短軸,首先將軸承套設于短軸上,然后再將軸承放置于限位滑道b中。限位滑道b采用弧形槽結構,通過軸承設置于限位滑道b中能夠抵接于限位滑道b的兩個端點處,從而實現拋光臂的限位。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拋光部件為拋光砂帶。在本發明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中,擺振裝置3包括第二驅動電機和凸輪機構,第二驅動電機與凸輪機構分設于機架I與工作臺2之間。當第二驅動電機運轉時,凸輪機構能夠產生規則的相對于驅動電機的左右擺動,由于第二驅動電機和凸輪機構分設于工作臺2和機架I上,凸輪機構與第二驅動電機之間的擺動能夠轉換為工作臺2與機架I之間的擺動(振動)。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實現工作臺2的振動還可以采用其他的實現方式,例如在機架I上加裝電磁振蕩器,同樣可以實現工作臺2的振動。基于上述實施例,本發明拋光的具體操作過程為首先將曲柄a安裝于夾持組件的兩個頂尖4之間;然后檢測器5檢測到曲柄a安裝完畢,控制第一驅動電機和第二驅動電機運轉,同時控制拋光臂夾緊;曲柄a在第一驅動電機的作用下轉動,第二驅動電機則實現工作臺2相對于機架I的振動,曲柄a設置于工作臺2上并隨工作臺2振動,從而實現對曲柄a的拋光。以上對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拋光機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 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拋光機,用于對摩托車曲柄(a)進行拋光,其特征在于,包括 機架(1),所述機架(I)的上側設置有工作臺(2),所述工作臺(2)通過擺振裝置(3)與所述機架(I)連接; 設置于所述工作臺(2)上用于夾持摩托車曲柄(a)的夾持組件,所述夾持組件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頂尖(4)、第一驅動電機和驅動軸,兩個所述頂尖(4)中的一個設置于所述驅動軸的一端另一個設置于所述工作臺(2)上,所述驅動軸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驅動電機連接; 設置于所述頂尖驅動裝置上用于檢測所述摩托車曲柄(a)安裝的檢測器(5); 設置于所述機架(I)上,用于對所述摩托車曲柄(a)進行拋光的拋光組件,所述拋光組件包括拋光臂,所述拋光臂與所述摩托車曲柄(a)接觸的部位設置有拋光部件。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拋光組件包括兩個拋光臂和驅動裝置(7 ),所述驅動裝置(7 )與兩個所述拋光臂連接并可驅動兩個所述拋光臂運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拋光臂上設置有加工部(6),所述加工部(6)為兩個,并分設置于兩個所述拋光臂上,所述加工部(6)具有弧形結構的加工槽,兩個所述加工部(6)上開設的所述加工槽可形成用于夾住所述摩托車曲柄(a)的拋光孔,所述加工槽上設置有拋光部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7)為氣缸。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I)還設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設置有限位滑道(b),所述拋光臂通過軸承設置于所述限位滑道(b)中。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拋光部件為拋光砂帶。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擺振裝置(3)包括第二驅動電機和凸輪機構,所述第二驅動電機與所述凸輪機構分設于所述機架(I)與所述工作臺(2)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拋光機,包括機架,機架的上側設置有工作臺,工作臺通過擺振裝置與機架連接;設置于機架上用于夾持摩托車曲柄的夾持組件,夾持組件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頂尖、第一驅動電機和驅動軸,兩個頂尖中的一個設置于驅動軸的一端另一個設置于機架上,驅動軸的另一端與第一驅動電機連接;設置于機架上用于檢測摩托車曲柄安裝的檢測器;設置于工作臺上,用于對摩托車曲柄進行拋光的拋光組件,拋光組件包括拋光臂,拋光臂與所訴摩托車曲柄接觸的部位設置有拋光部件。本發明由于設置了檢測器,能夠實現自動化控制完成對曲柄的拋光,由于減少了人工控制的干預,從而能夠提高本發明的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B24B21/16GK102825528SQ20121035626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1日
發明者崔京章, 趙何 申請人:青島德盛機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