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冶金鑄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冶金設備,具體涉及一種冶金鑄型。
背景技術:
冶金鑄型,是鑄造生產中使液態金屬成為固態鑄件的容器。容器的內部稱型腔,其輪廓相當于所制鑄件的外形。鑄型要承受液態金屬的高溫作用和沖刷,所以必須具有相應的耐火度和足夠的強度;在金屬凝固成形后,還應較容易地與鑄件脫離。為適應這些要求, 現有的砂型鑄造一般用耐火度高的硅砂、鋯英砂等鑄造砂配以型砂粘結劑及其他輔加材料混制成型砂,來做鑄型的材料。但現有的鑄型缺陷也較明顯,即硬度不夠,在鑄造大型器件時容易塌陷。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種硬度遠超現有鑄型, 不易塌陷的冶金鑄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冶金鑄型,所述冶金鑄型的材料,按照重量份計為娃砂40-50,鋯英砂30-35,耐火粘土10-15,石墨5-9,輔料4-10,型砂粘結劑 6-18。
進一步的,上述的一種冶金鑄型,所述冶金鑄型的材料,按照重量份計為娃砂42_48,鋯英砂31-33,耐火粘土12-14,石墨6-8,輔料5-8,型砂粘結劑 8-15。
進一步的,上述的一種冶金鑄型,所述冶金鑄型的材料,按照重量份計為娃砂45,鋯英砂32,耐火粘土12,石墨7,輔料6,型砂粘結劑 10。3
進一步的,上述的一種冶金鑄型,所述輔料為煤粉或木屑。
進一步的,上述的一種冶金鑄型,所述型砂粘結劑為粘土、水玻璃、水泥、磷酸鹽、 羧甲基纖維素和浙青中的一種或幾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提供的冶金鑄型,由于加入了耐火粘土、石墨和其他輔料,其硬度大大增加,可以滿足大型器件的一次成模澆鑄,不易塌陷,能夠適應多種器件制造的需要。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I :一種冶金鑄型,其材料按照重量份計為硅砂40公斤,鋯英砂30公斤,耐火粘10公斤, 石墨5公斤,輔料4公斤,型砂粘結劑6公斤。其中,輔料為煤粉或木屑,型砂粘結劑為粘土、水玻璃、水泥、磷酸鹽、羧甲基纖維素和浙青中的一種或幾種。
實施例2:一種冶金鑄型,其材料按照重量份計為硅砂50公斤,鋯英砂35公斤,耐火粘15公斤, 石墨9公斤,輔料10公斤,型砂粘結劑18公斤。其中,輔料為煤粉或木屑,型砂粘結劑為粘土、水玻璃、水泥、磷酸鹽、羧甲基纖維素和浙青中的一種或幾種。
實施例3:一種冶金鑄型,其材料按照重量份計為硅砂42公斤,鋯英砂31公斤,耐火粘12公斤, 石墨6公斤,輔料5公斤,型砂粘結劑8公斤。其中,輔料為煤粉或木屑,型砂粘結劑為粘土、水玻璃、水泥、磷酸鹽、羧甲基纖維素和浙青中的一種或幾種。
實施例4:一種冶金鑄型,其材料按照重量份計為硅砂48公斤,鋯英砂33公斤,耐火粘14公斤, 石墨8公斤,輔料8公斤,型砂粘結劑15公斤。其中,輔料為煤粉或木屑,型砂粘結劑為粘土、水玻璃、水泥、磷酸鹽、羧甲基纖維素和浙青中的一種或幾種。
實施例5 一種冶金鑄型,其材料按照重量份計為硅砂45公斤,鋯英砂32公斤,耐火粘12公斤, 石墨7公斤,輔料6公斤,型砂粘結劑10公斤。其中,輔料為煤粉或木屑,型砂粘結劑為粘土、水玻璃、水泥、磷酸鹽、羧甲基纖維素和浙青中的一種或幾種。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 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冶金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冶金鑄型的材料,按照重量份計為娃砂40-50,鋯英砂耐火粘土石墨輔料30-35,10-15,5-9,4-10,型砂粘結劑 6-18。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冶金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冶金鑄型的材料,按照重量份計為娃砂42_48,鋯英砂31-33,耐火粘土12-14,石墨6-8,輔料5-8,型砂粘結劑 8-1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冶金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冶金鑄型的材料,按照重量份計為娃砂45,鋯英砂32,耐火粘土12,石墨7,輔料6,型砂粘結劑 10。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種冶金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輔料為煤粉或木屑。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冶金鑄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型砂粘結劑為粘土、水玻璃、水泥、磷酸鹽、羧甲基纖維素和浙青中的一種或幾種。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冶金鑄型,所述冶金鑄型的材料,按照重量份計為硅砂40-50,鋯英砂30-35,耐火粘土10-15,石墨5-9,輔料4-10,型砂粘結劑6-1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提供的冶金鑄型,由于加入了耐火粘土、石墨和其他輔料,其硬度大大增加,可以滿足大型器件的一次成模澆鑄,不易塌陷,能夠適應多種器件制造的需要。
文檔編號B22C9/02GK102921879SQ20121041246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5日
發明者周元慶 申請人:無錫中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