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晶閘管磨角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領域磨角專用設備,更具體的說,特別涉及一種晶閘管的磨角機。
背景技術:
目前,晶片磨角只有兩種方式:手工磨角或噴砂磨角,但是都存在缺點,如手工磨角速度快但勞動強度大,且由于每個人磨角方法、力度不一致,磨角不均勻,使得同一批產品電流電壓均不穩定;而噴砂磨角,磨角均勻性好,但存在速度慢、灰塵大、噪聲大、成本高等不足。因此,現有的晶片磨角方法有待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磨角不均勻、速度慢、噪聲大、成本高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晶閘管磨角機。為了解決以上提出的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晶閘管磨角機,包括動力源,與動力源連接的變速機構,與變速機構連接的用于傳遞動力的傳動機構和推動機構,與傳動機構連接的至少一個磨盤,以及與推動機構連接的并與磨盤對應的至少一個卡盤,所述傳動機構將 變速機構的轉動力矩轉化為磨盤的轉動力矩,所述推動機構將變速機構的轉動力矩轉化為卡盤相對于磨盤的往復式移動。進一步,所述動力源為電機,所述電機還連接變頻器,所述變速機構為齒輪變速箱。進一步,所述傳動機構為皮帶傳動機構,包括與變速機構輸出軸連接的皮帶盤,一端與皮帶盤連接的皮帶,與皮帶另一端連接的至少一個主軸,且所述磨盤安裝于主軸上。進一步,所述推動機構包括與變速機構輸出軸連接的偏心力矩盤,與偏心力矩盤連接的連桿,與連桿連接的滑塊機構,以及與滑塊機構連接的至少一個推拉桿,且所述卡盤安裝于推拉桿上。進一步,所述滑塊機構包括滑動連接塊、橫桿、旋轉塊、光軸和滑動軸承,所述滑動連接塊安裝于滑動軸承上,其一端連接連桿,另一端安裝于橫桿上,所述滑動軸承可滑動的安裝于光軸上,所述橫桿經旋轉塊與推拉桿連接。進一步,還包括安裝于所述推拉桿另一端的二個壓塊,和位于所述二個壓塊之間的頂頭,所述卡盤安裝于頂頭上。進一步,所述磨盤、主軸、推拉桿、卡盤、橫桿和旋轉塊的數量均為4個,所述每個主軸上安裝一個磨盤,所述每個橫桿經一個旋轉塊安裝于推拉桿一端,所述每個推拉桿的另一端安裝一個卡盤,所述皮帶的數量為2個,所述每個皮帶的一端與皮帶盤連接,另一端與相鄰的二個主軸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使用至少一個磨盤和卡盤,并通過磨盤的轉動和卡盤的移動,可一次同時多個晶片磨角,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角磨一般為4 6分鐘磨4 8片、二角磨只需30 40秒即可磨4 8片,使用后產品的磨角均勻一致;且具有電流電壓穩定、速度快、無塵無噪聲、成本低的優點。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晶閘管磨角機的主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晶閘管磨角機的局部結構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晶閘管磨角機的俯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晶閘管磨角機中皮帶盤的結構圖。附圖標記說明:1、動力源,2、變速機構,3、皮帶盤,4、偏心力矩盤,5、連桿,6、磨盤,
7、主軸,8、皮帶,9、推拉桿,10、卡盤,11、工件,12、滑動連接塊,13、壓塊,14、頂頭,15、橫桿,16、旋轉塊,17、光軸,18、滑動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參閱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晶閘管磨角機,包括動力源I,與動力源I連接的變速機構2,與變速機構2連接的用于傳遞動力的傳動機構和推動機構,與傳動機構連接的4個磨盤6,以及與推動機構連接的并與磨盤6對應的4個卡盤10,傳動機構將變速機構2的轉動力矩轉化為4個磨盤6的轉動力矩,推動機構將變速機構2的轉動力矩轉化為4個卡盤10相對于4個磨盤6的往復式移動。而為了提高磨盤6的壽命,對磨盤6原料的加鑰處理,使磨盤耐磨性大大提高,進而延長磨盤的使用壽命。
其中:動力源I為電機,電機還連接變頻器,實現了軟啟動,避免了磨角時對晶片的損傷;變速機構2為齒輪變速箱。傳動機構為皮帶傳動機構,其包括與變速機構2輸出軸連接的皮帶盤3,一端與皮帶盤3連接的皮帶8,與皮帶8另一端連接的4個主軸7 ;而皮帶8的數量為2個,每個皮帶8的一端與皮帶盤3連接,另一端與相鄰的二個主軸7連接,且4個磨盤6分別安裝于4個主軸7上。推動機構包括與變速機構2輸出軸連接的偏心力矩盤4,與偏心力矩盤4連接的連桿5,與連桿5連接的滑塊機構,以及與滑塊機構連接的4個推拉桿9,且4個卡盤10安裝于4個推拉桿9上,具體為:在每個推拉桿9另一端的二個壓塊13,并在二個壓塊13之間安裝頂頭14,再將卡盤10安裝于頂頭14上。進一步,滑塊機構包括滑動連接塊12、橫桿15、旋轉塊16、光軸17和滑動軸承18,滑動連接塊12安裝于滑動軸承18上,其一端連接連桿5,另一端安裝于橫桿15上,滑動軸承18可滑動的安裝于光軸17上,而橫桿15經旋轉塊16與推拉桿9連接。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首先將工件11放于卡盤10和磨盤6之間,并加上金剛沙磨料,而金剛沙可重復循環使用,可大大降低了磨角的成本。然后開啟動力源(電機),通過齒輪變速箱調整其輸出轉速,其中:與變速機構2輸出軸連接的偏心力矩盤4將轉動力矩傳遞至連桿5上,推拉桿9通過連桿5帶動滑動連接塊12使滑塊軸承18沿著光軸17做直線形往復運動,實現了推拉桿9的往復式移動,這樣卡盤10也隨著推拉桿9實現往復式移動;同時也可調整偏心力矩盤4的偏心位,改變卡盤10在磨盤6上的推拉距離。而與變速機構2輸出軸連接的皮帶盤3和安裝于皮帶盤3上的皮帶8將轉動力矩轉化為主軸7的轉動力矩,進而驅動安裝于主軸7上的磨盤6的轉動;這樣,卡盤10在相對于磨盤6往復式移動的同時,磨盤6也在自身轉動,而位于卡盤10和磨盤6之間的工件11即可方便、快速的實現磨角。使用本實用新型的晶閘管磨角機后,其優點在于:1)可一次同時多片磨角,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角磨一般為4 6分鐘磨4 8片、二角磨只需30 40秒即可磨4 8片;2)通過對磨盤原料的加鑰處理,使磨盤耐磨性大大提高,延長磨盤的使用壽命;3)電路采用變頻器,實現了軟啟動,避免了磨角時對芯片的損傷;4)磨料一金剛沙可重復循環使用,大大降低了磨角的成本;5)使用時同一批產品的磨角均勻一致,電流電壓穩定,且速度快,無塵無噪聲。上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如:僅改變磨盤6、主軸7、推拉桿9、卡盤10、橫桿15和旋轉塊16之中任何一個或多個的數量等,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晶閘管磨角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動力源(1),與動力源(I)連接的變速機構(2),與變速機構(2)連接的用于傳遞動力的傳動機構和推動機構,與傳動機構連接的至少一個磨盤(6),以及與推動機構連接的并與磨盤(6)對應的至少一個卡盤(10),所述傳動機構將變速機構(2)的轉動力矩轉化為磨盤(6)的轉動力矩,所述推動機構將變速機構(2)的轉動力矩轉化為卡盤(10)相對于磨盤(6)的往復式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晶閘管磨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源(I)為電機,所述電機還連接變頻器,所述變速機構(2)為齒輪變速箱。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晶閘管磨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機構為皮帶傳動機構,包括與變速機構(2)輸出軸連接的皮帶盤(3),一端與皮帶盤(3)連接的皮帶(8),與皮帶(8 )另一端連接的至少一個主軸(7 ),且所述磨盤(6 )安裝于主軸(7 )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晶閘管磨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動機構包括與變速機構(2)輸出軸連接的偏心力矩盤(4),與偏心力矩盤(4)連接的連桿(5),與連桿(5)連接的滑塊機構,以 及與滑塊機構連接的至少一個推拉桿(9),且所述卡盤(10)安裝于推拉桿(9)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晶閘管磨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塊機構包括滑動連接塊(12 )、橫桿(15 )、旋轉塊(16 )、光軸(17 )和滑動軸承(18 ),所述滑動連接塊(12 )安裝于滑動軸承(18)上,其一端連接連桿(5),另一端安裝于橫桿(15)上,所述滑動軸承(18)可滑動的安裝于光軸(17 )上,所述橫桿(15 )經旋轉塊(16 )與推拉桿(9 )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晶閘管磨角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安裝于所述推拉桿(9)另一端的二個壓塊(13),和位于所述二個壓塊(13)之間的頂頭(14),所述卡盤(10)安裝于頂頭(14)上。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晶閘管磨角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磨盤(6)、主軸(7)、推拉桿(9)、卡盤(10)、橫桿(15)和旋轉塊(16)的數量均為4個,所述每個主軸(7)上安裝一個磨盤(6),所述每個橫桿(15)經一個旋轉塊(16)安裝于推拉桿(9) 一端,所述每個推拉桿(9)的另一端安裝一個卡盤(10),所述皮帶(8)的數量為2個,所述每個皮帶(8)的一端與皮帶盤(3 )連接,另一端與相鄰的二個主軸(7 )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晶閘管磨角機,包括動力源,與動力源連接的變速機構,與變速機構連接的用于傳遞動力的傳動機構和推動機構,與傳動機構連接的至少一個磨盤,以及與推動機構連接的并與磨盤對應的至少一個卡盤,所述傳動機構將變速機構的轉動力矩轉化為磨盤的轉動力矩,所述推動機構將變速機構的轉動力矩轉化為卡盤相對于磨盤的往復式移動。本實用新型使用至少一個磨盤和卡盤,并通過磨盤的轉動和卡盤的移動,可一次同時多個晶片磨角,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角磨一般為4~6分鐘磨4~8片、二角磨只需30~40秒即可磨4~8片,使用后產品的磨角均勻一致,且磨角機具有電流電壓穩定、速度快、無塵無噪聲、成本低的優點。
文檔編號B24B9/06GK203141263SQ20132011125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2日
發明者王波 申請人:襄陽儀波達微電子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