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冶金系統中鑄渣機的傾翻設備制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設備。
背景技術:
鑄渣機是一種用于銅冶煉廠的連續鑄渣設備,它把煉銅轉爐所生產的渣經過渣爐鑄造、冷卻、粗碎送往選礦設備。液壓翻罐機位于鑄渣機的頭部,是一種用于將渣罐內的渣液均勻地傾注在運動著的鑄渣機的鐵模內鑄成渣塊的專用傾翻設備。液壓翻罐機主要由固定支架、活動翻轉臺及液壓缸等組成。當裝滿渣液的渣罐由吊車放入活動翻轉臺上后,安裝在翻轉臺兩側的液壓缸伸出活塞桿,將翻轉臺連同渣罐由0°水平位開始繞旋轉軸旋轉。翻轉至90°傾翻位時,渣液全部流出,此時活塞桿再縮回,活動翻轉臺恢復至0°水平位?,F有技術中,參見圖1-2,液壓翻罐機中渣罐I所采用固定方式是在活動翻轉臺的兩側支架處設計一組U型槽6,在傾翻渣罐I時,渣罐I上的一對副軸5滑入U型槽內6定位。但是這種方式針對性很強,要求渣罐I必須配套制作一組副軸5,增加了渣罐I的制造成本和制造難度。而副軸5由于要承受渣液和渣罐I的重量,所受載荷較大,容易發生斷裂,造成嚴重的設備安全事故,甚至人員傷亡事故。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無需對渣罐增設副軸即可實現對渣罐傾倒渣液時安全緊固的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為解決上述技 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包括:頂升機構、翻轉機構、支撐機構及定位機構;所述頂升機構、所述翻轉機構分別與所述支撐機構活動連接;所述定位機構與所述翻轉機構固定連接;所述頂升機構與所述翻轉機構活動連接;所述渣罐置于所述翻轉機構內部,并通過所述渣罐外壁設置筋板結構與所述定位機構相接觸實現渣罐定位。進一步地,所述定位機構包括:卡槽組、擋塊組一及擋塊組二 ;所述卡槽組中卡槽與所述翻轉機構底部固定連接;所述擋塊組中擋塊與所述翻轉機構側面固定連接;所述渣罐通過其底部筋板一與所述卡槽組中卡槽相卡接;所述渣罐通過其側壁筋板二與所述擋塊組一中擋塊相接觸;所述渣罐通過其底部筋板三與所述擋塊組二中擋塊相接觸;所述筋板一與所述筋板二構成十字型筋板結構,其交叉點位于所述渣罐側壁;所述筋板一與所述筋板三構成十字型筋板結構,其交叉點位于所述渣罐底部中心部位處。進一步地,所述翻轉機構包括: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底板、第一橫板及轉軸;所述第一側板底部與所述底板邊緣部位一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側板底部與所述底板邊緣部位二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底部與所述底板邊緣部位三固定連接,且一端與所述第一側板邊緣部位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側板邊緣部位固定連接;所述擋塊組一中擋塊分別與所述第一側板頂部一側、所述第二側板頂部一側固定連接;所述擋塊組二中擋塊與所述第一橫板面向所述側板一面中心部位處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側板頂部另一側、所述第二側板頂部另一側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支撐機構活動連接;所述渣罐置于所述底板上,且與所述第一橫板相接觸;所述頂升機構與所述底板底部活動連接,并通過作用于所述底板能夠實現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側板繞所述轉軸轉動。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機構包括:支架組一、支架組二、第二橫板、第三橫板、第一軸承座及第二軸承座;所述第二橫板一端與所述支架組一一側中心部位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支架組二一側中心部位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板一端與所述支架組一另一側頂部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支架組二另一側頂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軸承座與所述支架組一頂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軸承座與所述支架組二頂端固定連接,所述轉軸依次穿過所述第一軸承、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側板及所述第二軸承將四者活動連接;所述頂升機構分別穿過所述支架組一、所述支架組二與所述底板底部活動連接;所述支架組一、所述支架組二中支架結構相同,且呈對稱結構位于所述底板兩側。進一步地,所述頂升機構包括:至少一個液壓缸;所述液壓缸的活塞桿穿過所述支架組一或所述支架組二與所述底板底部活動連接;所述液壓缸與所述支架組一或所述支架組二活動連接;所述液壓缸通過作用于所述底板底部,能夠實現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側板繞所述轉軸轉動。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側板呈L型結構;所述第一橫板、所述第二橫板、所述第三橫板及所述底板呈方形結構;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橫板、所述第二橫板及所述第三橫板三者相互平行,且分別與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側板相垂直。
進一步地,所述卡槽組包括:第一卡槽、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置于所述底板邊緣部位一處,并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卡槽置于所述底板邊緣部位二處,并與其固定連接;所述渣罐底部筋板一一側與所述第一卡槽相卡接,另一側與所述第二卡槽相卡接。進一步地,所述擋塊組一包括:第一擋塊、第二擋塊;所述第一擋塊置于所述第一側板頂部一側,并與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擋塊置于所述第二側板頂部一側,并與其固定連接;所述擋塊組二包括:第三擋塊。進一步地,所述支架組一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架高度,且當所述底板處于水平位置時,所述第一支架頂端與所述底板底部相接觸;所述第一支架底端與所述第三支架一端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底端與所述第三支架另一端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頂端與所述第一軸承座固定連接,所述支架組二包括:第四支架、第五支架及第六支架;所述第四支架底端與所述第六支架一端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底端與所述第六支架另一端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頂端與所述第二軸承座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與所述第一支架高度相同;所述第五支架與所述第二支架高度相同;所述第六支架與所述第三支架高度相同;所述第二橫板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中心部位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五支架中心部位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板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頂端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頂端固定連接;所述液壓缸活塞桿穿過所述第三支架或所述第六支架與所述底板底部活動連接;所述轉軸依次穿過所述第一軸承座、所述第一側板、所述第二側板及所述第二軸承座將四者活動連接。[0015]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頂端、所述第二卡槽頂端分別設置有用于所述筋板一卡入所述卡槽的導向板;所述第一卡槽側壁、所述第二卡槽側壁分別設置有用于緊固所述卡槽的加強筋;所述導向板與所述卡槽固定連接;所述加強筋分別與所述卡槽、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在實際應用中,通過渣罐底部筋板一落入卡槽內,渣罐側壁筋板二及底部筋板三分別與擋塊組中擋塊相接觸,當安裝在底板底部兩側的液壓缸一、液壓缸二伸出活塞桿時,渣罐在底板作用下開始由0°水平位繞轉軸轉動至90°,渣罐中渣液全部流出,此時活塞桿縮回,底板恢復至水平位,并落至第三橫板上表面,實現了無需對渣罐增設副軸即可對渣罐傾倒渣液時安全緊固,降低了渣罐的制造成本及其制造難度,減少了備件損耗,節約了生產成本。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具有結構簡單、易操作、安全性能高的特點。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液壓翻罐機渣罐處于水平位時的原理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的液壓翻罐機渣罐處于傾翻位時的原理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渣罐處于水平位時的原理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渣罐處于傾翻位時的原理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渣罐處于水平位時,渣罐、翻轉機構、定位機構三者的連接關系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渣罐處于傾翻位時,渣罐、翻轉機構、定位機構三者的連接關系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中,翻轉機構、定位機構連接關系側視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中,翻轉機構、定位機構連接關系俯視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中,翻轉機構、定位機構連接關系主視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整體結構主視圖。其中,1-渣罐,2-底板,3-轉軸,4-活塞桿,5-副軸,6-U型槽,7-導向板,8-加強筋,101-筋板一,102-筋板二,103-筋板三,201-第一側板,202-第二側板,301-第一橫板,302-第二橫板,303-第三橫板,401-底板邊緣部位一,402-底板邊緣部位二,403-底板邊緣部位三,501-第一^^槽,502-第二卡槽,601-第一擋塊,602-第二擋塊,603-第三擋塊,701-第一支架,702-第二支架,703-第三支架,704-第四支架,705-第五支架,706-第六支架,801-第一軸承座,802-第二軸承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 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說明。[0029]參見圖3-1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包括:用于渣罐I翻轉的翻轉機構,用于對翻轉機構施加翻轉作用力的頂升機構,用于支撐翻轉機構和頂升機構的支撐機構,及用于對渣罐I在翻轉機構中進行定位的定位機構。其中,頂升機構、翻轉機構分別與支撐機構活動連接。定位機構與翻轉機構固定連接。頂升機構與翻轉機構活動連接。實際應用中,渣罐I置于翻轉機構內部,并通過渣罐I外壁設置筋板結構與定位機構相接觸實現渣罐I定位。本實施例中,定位機構包括:卡槽組、擋塊組一及擋塊組二。其中,卡槽組中卡槽501-502與翻轉機構底部固定連接(焊接)。擋塊組中擋塊與翻轉機構側面可拆卸式固定連接(螺栓連接)。渣罐I通過其底部筋板一 101與卡槽組中卡槽501-502相卡接。渣罐I通過其側壁筋板二 102與擋塊組一中擋塊相接觸。同時,渣罐I還通過其底部筋板三103與擋塊組二中擋塊相接觸。筋板一 101與筋板二 102構成十字型筋板結構,其交叉點位于渣罐I側壁。筋板一 101還與筋板三103構成十字型筋板結構,其交叉點位于渣罐I底部中心部位處。本實施例中,翻轉機構包括:第一側板201、第二側板202、底板2、第一橫板301及轉軸3。其中,第一側板201底部與底板2邊緣部位一 401固定連接(焊接)。第二側板202底部與底板2邊緣部位二 402固定連接(焊接)。第一橫板301底部與底板2邊緣部位三403固定連接(焊接),且一端與第一側板201邊緣中間部位處固定連接(焊接),另一端與第二側板202邊緣中間部位處固定連接(焊接)。同時,擋塊組一中擋塊分別與第一側板201頂部一側、第二側板202頂部一側固定連接。擋塊組二中擋塊與第一橫板301面向側板201-202 —面中心部位處固定連接。第一側板201頂部另一側、第二側板202頂部另一側通過轉軸3與支撐機構活動連接。渣罐I置于所述底板2上,且與所述第一橫板301相接觸。本實施例中,頂升機構與底板2底部活動連接,并通過對底板2施加翻轉作用力,進而通過底板2帶動第一側板201、第二側板202繞轉軸3順時針轉動。實際工作中,優選地,轉動角度是0-9 0°,即底板2處于水平位置時(水平位)與水平面夾角是0°,底板2處于豎直位置時(傾翻位)與水平面夾角是90°。本實施例中,支撐機構包括:支架組一、支架組二、第二橫板302、第三橫板303、第一軸承座801及第二軸承座802。其中,第二橫板302 —端與支架組——側中心部位固定連接(焊接),另一端與支架組二一側中心部位固定連接(焊接)。第三橫板303 —端與支架組一另一側頂部固定連接(焊接),另一端與支架組二另一側頂部固定連接(焊接)。第一軸承座801與支架組一頂端固定連接,第二軸承座802與支架組二頂端固定連接。轉軸3依次穿過第一軸承座801、第一側板201、第二側板202及第二軸承座802將四者活動連接。頂升機構分別穿過支架組一、支架組二與底板2底部活動連接。優選地,支架組一、支架組二中支架結構完全相同,且呈對稱結構位于底板2兩偵U。即支架組一位于底板2邊緣部位一 401 —側,支架組二位于底板2邊緣部位二 402 —側。本實施例中,頂升機構包括:至少一個液壓缸。優選地,液壓缸數量是2個,即液壓缸一、液壓缸二。其中,液壓缸一的活塞桿4穿過支架組一與底板2底部活動連接(鉸鏈連接);液壓缸二的活塞桿穿過支架組二與底板2底部活動連接(鉸鏈連接)。同時,液壓缸一、液壓缸二與支架組一、支架組二對應活動連接。實際工作過程中,液壓缸一、液壓缸二通過對底板2施加翻轉作用力,進而通過底板2帶動第一側板201、第二側板202繞轉軸3順時針轉動。此過程中,液壓缸一、液壓缸二活塞桿中心部位還分別與支架組一、支架組二作相應轉動。本實施例中,第一側板201、第二側板202側面呈L型結構;第一橫板301、第二橫板302、第三橫板303及底板2呈方形結構。且按照上述連接關系,第一側板201與第二側板202相互平行;第一橫板301、第二橫板302及第三橫板303三者相互平行,并分別與第一側板201、第二側板202相垂直。本實施例中,卡槽組包括:第一卡槽501、第二卡槽502。其中,第一卡槽501置于底板2邊緣部位一 401處,并與其固定連接(焊接)。第二卡槽502置于底板2邊緣部位二402處,并與其固定連接(焊接)。同時,卡槽501-502中槽口方向與側板201-202表面相垂直。實際工作過程中,渣罐I底部筋板一 101 —側與第一卡槽501相卡接,另一側與第二卡槽502相卡接。本實施例中,擋塊組一包括:第一擋塊601、第二擋塊602。擋塊組二包括:第三擋塊603。其中,第一擋塊601置于第一側板201頂部一側,并與其固定連接。第二擋塊602置于第二側板202頂部一側,并與其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架組一包括:第一支架701、第二支架702及第三支架703。其中,第一支架701高度小于第二支架702高度,且當底板2處于水平位置(水平位)時,第一支架701頂端與底板2底部相接觸。同時,第一支架701底端與第三支架703 —端上表面固定連接(焊接);第二支架702底端與第三支架703另一端上表面固定連接(焊接)。第二支架702頂端與第一軸承座801固定連接(螺栓連接)。本實施例中,支架組二包括:第四支架704、第五支架705及第六支架706。其中,第四支架704底端與第 六支架706 —端上表面固定連接(焊接);第五支架705底端與第六支架706另一端上表面固定連接(焊接)。第五支架705頂端與第二軸承座802固定連接(螺栓連接)。同時,第四支架704與第一支架701高度相同;第五支架705與第二支架702高度相同;第六支架706與第三支架703高度相同。本實施例中,第二橫板302 —端與第二支架702中心部位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五支架705中心部位固定連接。第三橫板303 —端與第一支架701頂端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四支架704頂端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支架組一、支架組二中各支架位置關系如下所述:1、第四支架704與第一支架701結構完全相同,且呈對稱結構位于底板2兩側。即第一支架701位于底板2邊緣部位一 401 —側,第二支架702位于底板2邊緣部位二 402一側。2、第五支架705與第二支架702結構完全相同,且呈對稱結構位于底板2兩側。即第二支架702位于底板2邊緣部位一 401 —側,第五支架705位于底板2邊緣部位二 402一側。3、第六支架706與第三支架703結構完全相同,且呈對稱結構位于底板2兩側。即第三支架703位于底板2邊緣部位一 401 —側,與第一支架701底端、第二支架702底端固定連接;第六支架706位于底板2邊緣部位二 402 —側,與第四支架704底端、第五支架705底端固定連接。其中,液壓缸一活塞桿4穿過第三支架703中心部位處與底板2底部活動連接。液壓缸二活塞桿穿過第六支架706中心部位處與底板2底部活動連接。同時,轉軸3依次穿過第一軸承座801、第一側板201頂端另一側、第二側板202頂端另一側及第二軸承座802將四者活動連接。優選地,擋塊601-603是用42CrMo耐磨材料制作,使用壽命長,制作成本小,更換方便。本實施例中,為便于實際工作過程中渣罐I底部筋板一 101順利落入卡槽501-502
中,優選地,第--^槽501頂端、第二卡槽502頂端分別設置有用于筋板一 101卡入卡槽
501-502時起導向作用的導向板7 ;導向板7與卡槽501-502固定連接(焊接)。且導向板7以第一卡槽501或第二卡槽502為中心點呈40°對外傾斜,便于筋板一 101落入卡槽501-502。本實施例中,為避免實際工作過程中卡槽501-502因渣罐底部筋板一 101擠壓而變形(不穩固),于第一卡槽501側壁、第二卡槽502側壁還分別設置有用于緊固卡槽501-502的加強筋8,且加強筋8分別與卡槽501-502及底板2固定連接(焊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實際工作中通過外界吊車將裝滿渣液的渣罐I置于翻轉機構上,即渣罐I底部筋板一 101落入卡槽501-502內,與卡槽501-502兩側各有約20mm間隙;渣罐I側壁筋板二 102及底部筋板三103與擋塊601-603分別對應約有IOmm間隙(以上間隙均可通過控制卡槽501-502與第一橫板301之間相對距離,或通過選擇擋塊601-603不同厚度來實現)。同時,渣罐I側壁與轉軸3垂直距離控制在40mm以上(確保渣罐I傾翻時渣罐I側壁不會接觸轉軸3,導致轉軸3因受重壓而彎曲折斷)。當安裝在底板2底部兩側的液·壓缸一、液壓缸二伸出活塞桿時,渣罐I在底板2作用下開始由0°水平位繞轉軸3轉動。此時渣罐I向右傾斜滑動,擋塊組一中擋塊601-602擋住渣罐I側壁筋板二,擋塊組二中擋塊603擋住渣罐I底部筋板三前端部位,即平穩支撐渣罐I全部重量,并通過定位機構(第一擋塊601、第二擋塊602、第三擋塊603、第一卡槽501、第二卡槽502)對渣罐I五個部位限制進行定位,進而實現緊固。底板2翻轉至90°時,渣罐I中渣液全部流出,此時活塞桿4縮回,底板2恢復至水平位,并落至第三橫板303上表面。同時,本實用新型中當底板2翻轉至90°時,渣罐I重心在傾翻中心點左上方(渣罐I底部方向),即渣罐I中渣液倒完后會自動復位,而不會過翻。相對于傳統技術,本實用新型通過對渣罐I五個部位進行限制定位,進而實現緊固,使渣罐I在傾翻過程中能牢固的安放在翻轉機構內。且本實用新型對渣罐I沒有特殊要求(比如在渣罐I上增加一對副軸5),降低了渣罐I的制造成本及其制造難度,延長了渣罐I使用壽命,減少了備件損耗,節約了生產成本。同時,由于擋塊601-603可拆卸,即便于調整其與渣罐I側壁接觸位置,確保作業安全。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頂升機構、翻轉機構、支撐機構及定位機構; 所述頂升機構、所述翻轉機構分別與所述支撐機構活動連接; 所述定位機構與所述翻轉機構固定連接; 所述頂升機構與所述翻轉機構活動連接; 所述渣罐(I)置于所述翻轉機構內部,并通過所述渣罐(I)外壁設置筋板結構與所述定位機構相接觸實現渣罐(I)定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機構包括: 卡槽組、擋塊組一及擋塊組二 ; 所述卡槽組中卡槽與所述翻轉機構底部固定連接; 所述擋塊組中擋塊與所述翻轉機構側面固定連接; 所述渣罐(I)通過其底部筋板一(101)與所述卡槽組中卡槽相卡接; 所述渣罐(I)通過其側壁筋板二(102)與所述擋塊組一中擋塊相接觸; 所述渣罐(I)通過其底部筋板三(103)與所述擋塊組二中擋塊相接觸; 所述筋板一(101)與所述筋板二( 102)構成十字型筋板結構,其交叉點位于所述渣罐(I)側壁; 所述筋板一(101)與所述筋板三(103)構成十字型筋板結構,其交叉點位于所述渣罐(I)底部中心部位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轉機構包括: 第一側板(201)、第二側板(202)、底板(2)、第一橫板(301)及轉軸(3); 所述第一側板(201)底部與所述底板邊緣部位一(401)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側板(202)底部與所述底板邊緣部位二(402)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橫板(301)底部與所述底板邊緣部位三(403)固定連接,且一端與所述第一側板(201)邊緣部位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側板(402)邊緣部位固定連接; 所述擋塊組一中擋塊分別與所述第一側板(201)頂部一側、所述第二側板(202)頂部一側固定連接; 所述擋塊組二中擋塊與所述第一橫板(301)面向所述側板(201-202) —面中心部位處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側板(201)頂部另一側、所述第二側板(202)頂部另一側通過所述轉軸(3)與所述支撐機構活動連接; 所述渣罐(I)置于所述底板(2 )上,且與所述第一橫板(301)相接觸; 所述頂升機構與所述底板(2)底部活動連接,并通過作用于所述底板(2)能夠實現所述第一側板(201)、所述第二側板(202 )繞所述轉軸(3 )轉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機構包括: 支架組一、支架組二、第二橫板(302)、第三橫板(303)、第一軸承座(801)及第二軸承座(802); 所述第二橫板(302)—端與所述支架組一一側中心部位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支架組二一側中心部位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橫板(303)—端與所述支架組一另一側頂部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支架組二另一側頂部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軸承座(801)與所述支架組一頂端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軸承座(802)與所述支架組二頂端固定連接; 所述轉軸(3)依次穿過所述第一軸承座(801)、所述第一側板(201)、所述第二側板(202)及所述第二軸承座(802)將四者活動連接; 所述頂升機構分別穿過所述支架組一、所述支架組二與所述底板(2)底部活動連接; 所述支架組一、所述支架組二中支架結構相同,且呈對稱結構位于所述底板(2)兩側。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升機構包括: 至少一個液壓缸; 所述液壓缸的活塞桿(4)穿過所述支架組一或所述支架組二與所述底板(2)底部活動連接; 所述液壓缸與所述支架組一或所述支架組二活動連接; 所述液壓缸通過作用于所述底板(2)底部,能夠實現所述第一側板(201)、所述第二側板(202 )繞所述轉軸(3 )轉動。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側板(201)、所述第二側板(202)呈L型結構; 所述第一橫板(301)、所述第二橫板(302 )、所述第三橫板(303 )及所述底板(2 )呈方形結構; 所述第一側板(201)與所述第二側板(202)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橫板(301)、所述第二橫板(302)及所述第三橫板(303)三者相互平行,且分別與所述第一側板(201)、所述第二側板(202)相垂直。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組包括:第一卡槽(501)、第二卡槽(502); 所述第一卡槽(501)置于所述底板邊緣部位一(401)處,并與其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卡槽(502)置于所述底板邊緣部位二(402)處,并與其固定連接; 所述渣罐(I)底部筋板一(101) —側與所述第一卡槽(501)相卡接,另一側與所述第二卡槽(502)相卡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擋塊組一包括:第一擋塊(601)、第二擋塊(602); 所述第一擋塊(601)置于所述第一側板(201)頂部一側,并與其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擋塊(602)置于所述第二側板(202)頂部一側,并與其固定連接; 所述擋塊組二包括:第三擋塊(603)。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組一包括:第一支架(701)、第二支架(702)及第三支架(703); 所述第一支架(701)高度小于所述第二支架(702)高度,且當所述底板(2)處于水平位置時,所述第一支架(701)頂端與所述底板(2)底部相接觸; 所述第一支架(701)底端與所述第三支架(703) —端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支架(702)底端與所述第三支架(703)另一端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702)頂端與所述第一軸承座(801)固定連接;所述支架組二包括:第四支架(704)、第五支架(705)及第六支架(706); 所述第四支架(704)底端與所述第六支架(706) —端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五支架(705)底端與所述第六支架(706)另一端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705)頂端與所述第二軸承座(802)固定連接; 所述第四支架(704)與所述第一支架(701)高度相同; 所述第五支架(705)與所述第二支架(702)高度相同; 所述第六支架(70 6)與所述第三支架(703)高度相同; 所述第二橫板(302)—端與所述第二支架(702)中心部位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五支架(705)中心部位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橫板(303)—端與所述第一支架(701)頂端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四支架(704)頂端固定連接; 所述液壓缸活塞桿(4 )穿過所述第三支架(703 )或所述第六支架(706 )與所述底板(2 )底部活動連接; 所述轉軸(3)依次穿過所述第一軸承座(801)、所述第一側板(201)、所述第二側板(202)及所述第二軸承座(802)將四者活動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7-8任一項所述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槽(501)頂端、所述第二卡槽(502)頂端分別設置有用于所述筋板一(101)卡入所述卡槽(501-502)的導向板(7); 所述第一卡槽(501)側壁、所述第二卡槽(502)側壁分別設置有用于緊固所述卡槽(501-502)的加強筋(8); 所述導向板(7)與所述卡槽(501-502)固定連接; 所述加強筋(8)分別與所述卡槽(501-502)、所述底板(2)固定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渣罐翻轉的裝置,包括翻轉機構、頂升機構、支撐機構及定位機構。其中,頂升機構、翻轉機構分別與支撐機構活動連接。定位機構與翻轉機構固定連接。頂升機構與翻轉機構活動連接。本實用新型在實際應用中,外界吊車將渣罐置于翻轉機構上,即渣罐底部筋板一落入定位機構中的卡槽內,渣罐側壁筋板二及底部筋板三分別與定位機構中擋塊相接觸。當頂升機構作用于翻轉機構時,渣罐由0°水平位繞轉軸轉動至90°將渣液全部倒出,實現了無需對渣罐增設副軸即可對渣罐傾倒渣液時安全緊固,降低了渣罐的制造成本及其制造難度,減少了備件損耗,節約了生產成本。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具有結構簡單、易操作、安全性能高的特點。
文檔編號B22D41/06GK203124727SQ20132012303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9日
發明者李艷玲, 王玉萍, 劉仕豪, 周紹榮 申請人:武漢鋼鐵(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