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式組合珩磨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揭示了一種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包括導向部、珩磨部和夾持部,所述珩磨部包括至少一個粗珩部與至少一個精珩部;所述導向部、粗珩部、精珩部與夾持部自所述固定式組合珩磨桿的前端至其后端依次排布。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可以通過通用設備夾持固定,并提供動力進行旋轉,并不需要使用特種設備,而且在一次珩磨操作中完成粗珩磨和精珩磨兩道工序,節省時間,提高珩磨效率,降低成本。
【專利說明】固定式組合珩磨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固定式組合珩磨桿。
【背景技術】
[0002]珩磨是指用鑲嵌在珩磨頭上的油石(也稱珩磨條)或表面具有顆粒的珩磨桿對精加工表面進行的精整加工。珩磨主要用于加工孔徑為5?500毫米或更大的各種圓柱孔、錐孔或內表面,如缸筒、閥孔、連桿孔和箱體孔等,孔深與孔徑之比可達10,甚至更大。在一定條件下,珩磨也能加工外圓、平面、球面和齒面等。圓柱珩磨的表面粗糙度一般可達Ra0.32?0.08微米,精珩時可達Ra0.04微米以下,并能少量提高幾何精度,加工精度可達117?4。平面珩磨的表面質量略差。
[0003]現有珩磨桿形式主要有兩種方式,即:刀具活動式,在切削過程中刀具逐漸推進變大實現切削;多桿刀具式,通過采用多直徑尺寸的分次加工,采用三根及以上珩磨桿,每個珩磨桿的尺寸不同(尺寸漸漸接近零件的理想要求)以達到工藝的要求。以上兩種工藝都需要在專用設備上才可實現,專用設備價格昂貴,生產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固定式組合珩磨桿,能夠在一次珩磨操作中實現粗磨和精磨兩道工序,節約加工時間,提高珩磨效率,降低成本。
[000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包括導向部、珩磨部和夾持部,所述珩磨部包括至少一個粗珩部與至少一個精珩部;所述粗珩部的外周設有第一珩磨顆粒;所述精珩部的外周設有第二珩磨顆粒;所述導向部、粗珩部、精珩部與夾持部自所述固定式組合珩磨桿的前端至其后端依次排布。
[0007]優選的,所述導向部、粗研磨部、精研磨部和夾持部為一體式結構。
[0008]優選的,所述第一珩磨顆粒的粒度為6(T80目。
[0009]優選的,所述第二珩磨顆粒的粒度為12(Tl60目。
[0010]優選的,所述導向部、粗珩部、精珩部與夾持部外周均設置有連續的螺紋溝槽。
[0011]優選的,所述導向部、粗珩部、精珩部與夾持部具有圓柱狀外表面。
[001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可以通過通用設備夾持固定,并提供動力進行旋轉,并不需要使用特種設備,而且在一次珩磨操作中完成粗珩磨和精珩磨兩道工序,節省時間,提高珩磨效率,降低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式組合珩磨桿的主視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式組合珩磨桿的左視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6]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提供的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包括:導向部
1、粗珩部2、精珩部3、夾持部4、螺紋溝槽5。其中所述導向部、粗珩部、精珩部與夾持部自所述固定式組合珩磨桿的前端至其后端依次排布;第一珩磨顆粒,設置于所述粗珩部的外周;第二珩磨顆粒,設置于所述精珩部的外周。
[0017]本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優選由一根棒材加工而成,更優選為超硬合金或耐磨陶瓷棒材加工而成,所述導向部、粗珩部、精珩部與夾持部的直徑優選呈階梯式遞增組合。
[0018]為了使珩磨更加均勻,經過珩磨加工后的孔或洞的內表面更加光滑,能夠符合加工要求,所以本實用新型優選設置精珩部的直徑大于粗珩部的直徑。因為在粗珩部加工后,孔或洞的內部被磨削掉一部分,使得其內徑增大,所以精珩部的直徑要與增加后的內徑相匹配才能實現加工要求。
[0019]另外,所述第一珩磨顆粒和第二珩磨顆粒由棒材經打磨形成,在所述粗珩部和精珩部外周。所述第一珩磨顆粒的粒度為60-80目,所述第二珩磨顆粒的粒度為120-160目,粒度越大,珩磨時,固定式組合珩 磨桿與孔或洞的內壁貼合越緊密,珩磨越充分,內表面越光滑。所述粗珩部和精珩部均至少為一個,且優選為可以根據珩磨顆粒的粒度不同分成多個粗珩部和多個精珩部。
[0020]按照本實用新型,所述導向部、粗珩部、精珩部與夾持部外周還設置有連續的螺紋,所述螺紋可以為內螺紋或外螺紋,螺紋可以用于更好的進行孔或洞的定位,以及固定所述?行磨桿,使?行磨更精確。
[002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在使用時,通過所述夾持部將所述珩磨桿安裝在通用的傳動工具上,所述傳動工具上設置有可以夾持并固定所述珩磨桿且能夠帶動其進行旋轉的旋轉工件。所述珩磨桿通過導向部進入待珩磨孔。打開傳動工具的電源開關,所述?行磨桿開始快速旋轉,向待?行磨孔內部沿著內壁推動所述?行磨桿,經過連續的粗?行磨和精珩磨后得到滿足要求的產品。
[0022]本實用新型尚有多種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變換而形成的所有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包括導向部、珩磨部和夾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珩磨部包括至少一個粗珩部與至少一個精珩部;所述粗珩部的外周設有第一珩磨顆粒;所述精珩部的外周設有第二珩磨顆粒;所述導向部、粗珩部、精珩部與夾持部自所述固定式組合珩磨桿的前端至其后端依次排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粗研磨部、精研磨部和夾持部為一體式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珩磨顆粒的粒度為60~80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珩磨顆粒的粒度為120~160目。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意一項所述的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粗珩部、精珩部與夾持部外周均設置有連續的螺紋溝槽。
6.根據權利要求f4任意一項所述的固定式組合珩磨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粗珩部、精珩部 與夾持部具有圓柱狀外表面。
【文檔編號】B24B33/08GK203566475SQ201320605832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9日
【發明者】蔡衛彬, 張占信, 石剛剛, 章莉 申請人:常州南車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