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式冷卻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合式冷卻板,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上固接外殼體、內殼體及隔板,內殼體置于外殼體中,隔板置于內殼體中,外殼體的內壁與內殼體的外壁間形成第一冷卻通道,隔板與內殼體的內壁間形成第二冷卻通道,第一冷卻通道與第二冷卻通道通過內殼體上的缺口連通;固定板上設有與第一冷卻通道相通的進水孔及與第二冷卻通道相通的出水孔;外殼體的內壁、內殼體的內外壁及隔板的兩側分別固接冷卻片。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各組件組裝而成,其工藝簡單,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于冷卻通道內設置冷卻片,提高了冷卻效果、縮短了冷卻時間。
【專利說明】 組合式冷卻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高爐冷卻設備,尤其涉及冷卻板。
【背景技術】
[0002]高爐冷卻設備主要有對爐墻進行點式冷卻和面式冷卻兩種方式,其中冷卻板是高爐冷卻設備的關鍵部件。目前,高爐冷卻設備的冷卻板一般為整體式結構,其缺點是制造成本較高,不利于推廣使用,并且冷卻效果不佳。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 申請人: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點,進行研究和改進,提供一種組合式冷卻板,其具有結構簡單、冷卻效果好、制造成本低的特點。
[0004]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種組合式冷卻板,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上固接外殼體、內殼體及隔板,內殼體置于外殼體中,隔板置于內殼體中,夕卜殼體的內壁與內殼體的外壁間形成第一冷卻通道,隔板與內殼體的內壁間形成第二冷卻通道,第一冷卻通道與第二冷卻通道通過內殼體上的缺口連通;固定板上設有與第一冷卻通道相通的進水孔及與第二冷卻通道相通的出水孔;外殼體的內壁、內殼體的內外壁及隔板的兩側分別固接冷卻片。
[0006]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在于:
[0007]外殼體、內殼體及固定板分別通過其端部的卡板與固定板卡接;冷卻片上帶有通孔;冷卻片分別相對外殼體、內殼體及隔板傾斜設置。
[000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09]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各組件組裝而成,其工藝簡單,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于冷卻通道內設置冷卻片,提高了冷卻效果、縮短了冷卻時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12]見圖1,本實用新型包括固定板1、外殼體2、內殼體3及隔板4,外殼體2、內殼體3及固定板4分別通過其端部的卡板11與固定板I卡接;內殼體3置于外殼體2中,隔板4置于內殼體I中,夕卜殼體2的內壁與內殼體3的外壁間形成第一冷卻通道8,隔板4與內殼體3的內壁間形成第二冷卻通道9,第一冷卻通道8與第二冷卻通道9通過內殼體3上的缺口 10連通,固定板I上設有與第一冷卻通道8相通的進水孔5及與第二冷卻通道9相通的出水孔6 ;外殼體2的內壁、內殼體3的內外壁及隔板4的兩側分別傾斜固接冷卻片7,冷卻片7上帶有通孔71。[0013]本實用新型通過依次將隔板、內殼體及外殼體分別與固定板卡接而成,工作時,冷卻水從進水孔5進入第一冷卻通道8,經第二冷卻通道9后從出水孔6流出;冷卻水由于在冷卻片7的作用下,在冷卻通道中的滯留時間延長,提高了熱交換效率,因此提高了冷卻效
果O
[0014]以上描述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不是對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圍參見權利要求,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組合式冷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1),固定板(I)上固接外殼體(2)、內殼體(3)及隔板(4),所述內殼體(3)置于所述外殼體(2)中,所述隔板(4)置于所述內殼體(3)中,所述外殼體(2)的內壁與內殼體(3)的外壁間形成第一冷卻通道(8),所述隔板(4)與所述內殼體(3)的內壁間形成第二冷卻通道(9),所述第一冷卻通道(8)與第二冷卻通道(9)通過內殼體(3)上的缺口(10)連通;所述固定板(I)上設有與第一冷卻通道(8)相通的進水孔(5)及與第二冷卻通道(9)相通的出水孔(6);所述外殼體(2)的內壁、內殼體(3)的內外壁及隔板(4)的兩側分別固接冷卻片(7)。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組合式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體(2)、內殼體(3)及固定板(4)分別通過其端部的卡板(11)與所述固定板(I)卡接。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組合式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片(7)上帶有通孔(71)。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組合式冷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片(7)分別相對所述外殼體(2)、內殼體(3)及隔板(4)傾斜設置。
【文檔編號】C21B7/10GK203625400SQ201320732783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8日
【發明者】陶淑蘭 申請人:蘇州邊楓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