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質合金刀體和制造所述硬質合金刀體的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制造硬質合金刀體(1)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形成包含第一碳化物和第一粘結相的第一粉末組合物的第一部件(2、9、14、17);在第一燒結操作中將所述第一部件(2)燒結至全密度;形成包含第二碳化物和第二粘結相的第二粉末組合物的第二部件(3);在第二燒結操作中將所述第二部件(3)燒結至全密度;使所述第一部件(2)的第一表面(4)與所述第二部件(3)的第二表面(5)接觸,和在熱處理操作中對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進行接合。
【專利說明】硬質合金刀體和制造所述硬質合金刀體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硬質合金刀體及其制造方法。
[0002]發明背景
[0003]硬質合金刀體例如切削構件常規上通過粉末壓制和燒結來制造。硬質合金是在粘結相中包含在微米范圍內的至少一種硬質相的小粒子的復合材料。硬質合金中的硬質相通常為碳化鎢(WC)。另外,還可以包含具有一般組成(T1、Nb、Ta、W)C的其它金屬碳化物以及例如Ti (C、N)的金屬碳氮化物。所述粘結相通常包含鈷(Co)作為主要成分。關于粘結相還可以使用其它組成,例如CO、Ni和Fe的組合或Ni和Fe的組合。
[0004]硬質合金的工業生產通常包括將給定比例的原料和添加劑的粉末使用研磨液體以濕狀態進行混合。所述液體通常為醇,例如乙醇、或水、或其混合物。然后,將待混合物研磨成均勻的衆料。出于對原料進行密切地解聚結(deagglomerating)和混合的目的,來進行所述濕研磨操作。單獨的原料顆粒(grain)還區分到一定程度。然后將得到的漿料例如利用噴霧干燥器進行干燥并粒化,并可將得到的粒狀物(granulate)用于生坯的單軸壓制中、用于擠出中或用于注射成型中。
[0005]用于切削構件的硬質金屬刀體常規上通過壓制和燒結來制造。在燒結之前必須盡可能地獲得期望的燒結體形式,因為燒結體的加工是昂貴的。因此,如果需要,在原位壓制(as-pressed)和/或預燒結條件下加工成期望形狀,其后對刀體進行最后燒結。在燒結期間,所述刀體通常線性收縮約17%。
[0006]此處和在下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壓制”涉及將材料粉末例如碳化鎢(WC)與鈷(Co)一起在沖壓機與模具之間壓制,從而形成生坯。所述壓制可以是單軸的或多軸的。
[0007]為了制造具有復雜幾何形狀的部件,優選使用注射成型或擠出。在用于粉末技術中時,注射成型通常被稱為粉末注射成型(PIM)。粉末注射成型要求模具具有所制造部件的特定形狀。在碳化鎢基硬質金屬部件的粉末注射成型中,應用如下四個連續步驟:
[0008]1.將粒化的硬質合金粉末與粘合劑體系混合以形成給料。
[0009]2.使用所述混合給料實施注射成型。將材料加熱至100?240°C,迫使其進入具有期望形狀的空腔中,冷卻,然后從所述空腔中移出。
[0010]3.將粘合劑體系從得到的部件除去,也稱作脫脂(debinding)。
[0011]4.對所述部件進行燒結。通常應用用于硬質合金的普通燒結步驟。
[0012]在對粉末注射成型部件進行燒結期間,所述部件通常線性收縮約20%。
[0013]大硬質合金刀體的粉末注射成型有時導致在注射成型之后的燒結操作期間在刀體中形成裂紋。在注射成型、脫脂和燒結之后產生裂紋的問題易于隨注射成型刀體的材料厚度的增大而增大。
[0014]US 5,333,520公開了一種制造用于具有復雜幾何形狀的切削工具、鑿巖工具或磨損部件的硬質合金刀體的方法。通過將在燒結在一起之前已經壓制成生坯的至少兩個部件燒結在一起,制造硬質合金刀體。由于在燒結期間所述至少兩個部件收縮,所以存在如下的風險:兩個部件經歷不同收縮率,且這可能導致在硬質合金刀體中產生裂紋。各個部件不同的收縮率可能是出于如下原因:在進行各個壓制操作時,在所述部件中獲得不同的密度。
[0015]因此期望發現一種在切削構件中不存在形成裂紋的風險的條件下制造硬質合金的金屬切削構件的改進方法,所述金屬切削構件由在兩個分開的成形操作中形成的至少兩部件構成。
[0016]發明目的
[0017]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制造金屬切削構件的方法,其中防止在切削構件中形成裂紋。本發明另外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優異性質的金屬切削構件。
[0018]發明概述
[0019]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通過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硬質合金刀體的方法實現上述目的。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20]-形成包含第一碳化物和第一粘結相的第一粉末組合物的第一部件,
[0021]-在第一燒結操作中將所述第一部件燒結至全密度(fulldensity),
[0022]-形成包含第二碳化物和第二粘結相的第二粉末組合物的第二部件,
[0023]-在第二燒結操作中將所述第二部件燒結至全密度,
[0024]-使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表面與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表面接觸,
[0025]-在熱處理操作中對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進行接合,和
[0026]-在其中所述第一粘結相和所述第二粘結相處于液態的溫度下實施熱處理操作以對所述至少第一和第二部件進行接合。
[0027]在該說明書中和在權利要求書中,全密度指的是理論密度的至少99.5%的密度,優選理論密度的至少99.9%的密度。由此,所述第一和第二部件的密度在所述熱處理操作期間將不會變化。
[0028]如本發明的背景說明中所述的,硬質合金包含嵌入粘結相中的微米范圍中的金屬碳化物小顆粒硬質相,所述金屬碳化物例如是碳化鎢(WC)。
[0029]通過在熱處理操作中對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進行機械接合,提供一種其中能夠將最合適的方法用于制造硬質合金刀體的各個部件的方法,由此可以以成本高效的方式將各個部件的制造最優化,并還獲得優異品質的最終產物。
[0030]由于在第一和第二燒結操作中將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燒結至全密度,所以在熱處理操作中不存在另外的收縮,這意味著,可良好控制產物的最終形狀,且在對所述至少兩個部件進行組裝的熱處理操作期間硬質合金刀體不會另外收縮。取決于第一和第二部件中的組成的類型且還取決于第一和第二部件的尺寸,可以在相同的燒結操作期間或以不同的燒結操作,將所述第一和第二部件燒結至全密度。在1300°C?1480°C區間、優選1340°C?1440°C區間的溫度下分別實施所述第一和第二部件的燒結,并實施15分鐘?120分鐘區間的時間。
[0031]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所述方法包括通過注射成型來形成所述第一部件。
[0032]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所述方法另外包括如下的步驟:
[0033]-以與所述第二表面接觸的方式布置所述第一表面,然后實施所述熱處理操作。
[0034]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必須為平面的和平行的,以在熱處理操作期間獲得良好的接觸,從而在界面處實現優異的結合。由所述成形操作、或通過研磨并然后燒結、或通過在燒結操作之后對各個表面進行研磨,直接得到基本平面的第一和第二表面。
[0035]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所述方法包括在1280°C?1550 °C區間、優選1350°C?1420°C區間的溫度下實施所述熱處理操作,實施I?90分鐘、優選30?60分鐘的時間。由此第一粘結相和第二粘結相處于液態中至少I分鐘,并在第一與第二表面之間獲得優異的結合。在所述至少I分鐘期間,所述第一和第二粘結相在整個第一和第二部件中處于液態。用于熱處理操作的優選溫度和時間取決于接合在一起的至少兩個部件的尺寸和各個部件的組成。
[0036]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在單軸或多軸壓制操作中形成所述第二部件。
[0037]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38]-以與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接觸的方式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間布置至少一個金屬箔或金屬膜,然后實施熱處理操作。所述薄箔或膜的厚度的區間為
0.005?0.5mm,優選0.008?0.1mm。所述薄箔或膜由金屬材料制成,所述金屬材料例如是如下材料中的一種或其合金:鐵、鎳和鈷。通過在熱處理操作之前將金屬箔或膜布置在所述表面之間,在熱處理時獲得改進的潤濕。
[0039]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所述第一表面上設置至少一處凹進和在所述第二表面的相應表面上設置至少一處相應/匹配的凸起,使得在熱處理操作期間確保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相對位置。
[0040]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通過在熱處理操作期間將所述第一和第二部件布置在固定裝置(fixture)中,確保所述第一與第二表面之間的接觸。
[0041]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將所述第一部件注射成型為與其最終形狀和尺寸接近的形狀和尺寸。由此減少所述部件的周面磨削。
[0042]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燒結操作和/或第二燒結操作之后將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研磨成平面表面,以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將在接觸時和在熱處理操作期間相互平行。優選將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兩者都研磨成具有Ιζ〈0.8μπι的曲面容差的平面表面。通過將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研磨成平面表面,以使得在接觸時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與第二表面之間的接合將變強且無空隙。
[0043]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將所述第一和/或第二表面研磨至Ra〈0.8μπι的表面光潔度。
[0044]由此能夠在所述第一與第二表面之間實現改進的結合。
[0045]根據本發明另外的方面,提供一種硬質合金刀體,所述硬質合金刀體包含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通過對包含具有第一粘結相的第一硬質合金的第一粉末組合物進行注射成型來形成,并將其燒結至全密度,所述第二部件由包含具有第二粘結相的第二硬質合金的第二粉末組合物形成,并將其燒結至全密度,其特征在于,在熱處理操作中將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表面接合到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表面。
[0046]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所述硬質合金刀體包含通過熱處理接合在一起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其中所述第一部件通過注射成型和燒結來制造,其中所述第一粘結相和第二粘結相已經在熱處理期間加熱至液態,從而所述第一和第二粘結相在所述第一與所述第二部件之間的界面處形成一個粘結相。
[0047]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在最大1kPa的壓力下實施所述熱處理。所述熱處理例如在真空爐中實施。這提供將第一和第二部件接合在一起的簡單且成本高效的方式。
[0048]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在各個單獨部件中的所述第一粉末組合物和所述第二粉末組合物在組成和粒度方面不同。由此所述性質可適應各個部件所要求的性質。
[0049]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所述硬質合金刀體為切削工具,例如旋轉切削工具。所述旋轉切削構件例如為立銑刀或螺旋鉆。
[0050]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案,所述硬質合金刀體為鑿巖工具或磨損部件。
[0051]由于在熱處理操作中因熱處理而接合在一起的部件已經被燒結至其最終密度,即接近理論密度的密度,所以可以在硬質合金刀體的不同部件中使用不同組成的材料。本發明能夠用于硬質合金的所有組成和通常使用的所有WC粒度以及用于鈦基碳氮化物。
[0052]根據一個實施方案,通過以與一個其它部件的表面接觸的方式布置各個部件的至少一個表面,而在熱處理操作中接合三個或更多個部件。為了有助于結合,相互接觸的已經燒結部件的表面為平面的和平行的。通過在熱處理操作中對三個或更多個部件進行接合,可以形成具有復雜形狀的切削構件。由于在熱處理操作之前將所述部件燒結至全密度,所以所述部件在熱處理期間不會另外收縮,由此將易于在所述部件之間具有優異結合的條件下制造在不同部件中具有不同材料組成的切削構件。
[0053]當然可以在根據本發明的方法中實施幾個另外的步驟,例如在熱處理操作之前或之后對所述刀體的表面進行加工。此外,所述刀體可以在熱處理操作之后經歷至少一次涂布操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54]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方案的流程圖,
[0055]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接合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部件的橫斷面,
[0056]圖3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方案制造的硬質合金刀體的透視圖,
[0057]圖4是本發明的一個可選實施方案的橫斷面,
[0058]圖5是本發明的一個示例性實施方案的橫斷面,
[0059]圖6是在圖5中所示橫斷面部分中微結構的光學顯微鏡(LOM)的顯微照片,
[0060]圖7是在本發明第二示例性實施方案的橫斷面中微結構的光學顯微鏡(LOM)的顯微照片,和
[0061]圖8是在第三示例性實施方案的橫斷面中微結構的光學顯微鏡(LOM)的顯微照片。
[0062]優選實施方案
[0063]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種示例性實施方案制造圖2或3中所示硬質合金刀體I的方法的流程圖,所述方法包括:
[0064]A:通過對包含第一金屬碳化物和第一粘結相的第一粉末組合物進行粉末注射成型來形成第一部件2,
[0065]B:將所述第一部件2燒結至全密度,
[0066]C:通過對包含第二金屬碳化物和第二粘結相的第二粉末組合物進行壓制來形成第二部件3,
[0067]D:將所述第二部件3燒結至全密度,
[0068]E:使第一部件2的第一表面4與第二部件3的第二表面5接觸,
[0069]F:在熱處理操作中將所述第一部件2的第一表面4與第二部件3的第二表面5進行接合。
[0070]在使得在至少I分鐘期間所述第一和第二部件的粘結相處于液態的溫度和時間下實施所述熱處理操作。根據示例性實施方案,所述溫度為在30?60分鐘時間期間處于1350?1420°C區間中。由于已經將各個部件燒結至全密度,所以在熱處理操作期間所述部件不存在另外的收縮。在熱處理操作期間為了獲得液態所需要的溫度和時間主要取決于材料的組成,但還取決于待接合的各個部件的形狀和尺寸。
[0071]根據一個不例性實施方案,在實施熱處理操作之前,以與第一表面4和第二表面5接觸的方式將至少一個薄箔或膜(未不出)布置在第一表面4和第二表面5間,參見圖2。所述薄箔或膜的厚度的區間為0.005?0.5mm,優選0.008?0.1mm。所述薄箔或膜例如是如下材料中的一種或其合金:鐵、鎳和鈷。通過將至少一個箔布置在通過熱處理進行接合的表面之間,能夠促進兩個表面的接合。
[0072]根據一個示例性實施方案,在通過熱處理操作對第一和第二部件進行接合之前,至少一個研磨的表面包含凹槽(未示出)。所述凹槽可以例如用于將冷卻劑流體傳輸至切削刃。
實施例
[0073]在下文中,將參考一些試驗進一步示例本發明,所述試驗是為了顯示本發明的效果而實施的。應注意,本發明不能限制為那些實施例,而是還可以以用于其它粉末組合物以及不同類型的粉末組合物的其它組合的方式實施本發明。另外,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兩者都可以通過相同的方法例如粉末注射成型來制造,然后通過熱處理操作對其進行接合。在下述實施例中和在附圖中,僅顯示了一種幾何形狀,然而,所要求保護的方法可以用于接合硬質合金刀體的任何至少兩部件,所述硬質合金刀體尤其是旋轉切削工具,例如立銑刀或螺旋鉆。
[0074]還應注意,本發明不能限制為在熱處理操作中僅對兩個部件進行接合,通過在熱處理操作期間通過以相互接觸的方式布置平面的和平行的表面,能夠接合實際上可以接合的任何數量的部件。
[0075]盡管附圖僅顯示在水平面上以平行和接觸的方式布置第一和第二表面,但應注意,在熱處理操作期間,平面的和平行的表面可以垂直布置,或甚至相對于水平面傾斜,只要通過例如將其布置在固定裝置中而所述表面發生接觸即可。這可能是由于如下事實:當經歷熱處理操作時至少兩個部件已經被完全燒結,且所述部件不發生另外的收縮。
[0076]實施例1
[0077]圖5顯示了注射成型并燒結的坯體,在坯體的縱向上看,所述坯體包含在坯體一部分中的螺紋把持部(key grip)。下文中將所述螺紋把持部稱作第一部件9,其并在所述第一部件的縱向上具有穿過所述第一部件的內螺紋10。所述注射成型的坯體在所述坯體的另一端還包含出屑槽(未示出)。所述還體由硬質合金A制成,組成為0.8 μ m的WC、13重量%的鈷和0.56重量%的鉻,并燒結至全密度。在第一部件9與出屑槽之間的過渡處對注射成型的還體進行切割。通過利用金剛石砂輪在Jungner研磨機械中表面研磨至艮〈0.8 μ m的曲面容差,制備了在第一部件9上的切割表面。
[0078]將硬質合金的壓制并燒結的SNUN 120408 (ISO名稱)刀片燒結至全密度,其組成為0.8μπι的WC、13重量%的鈷和0.56重量%的鉻,下文中稱作第二部件12。在應面對第一部件9的研磨表面的表面上將第二部件12磨平。將第二部件12放置在第一部件9之上,同時研磨表面相互面對并接觸,如圖5中所示。在真空爐中在1390°C下進行熱處理操作60分鐘,將相互面對的研磨表面接合。
[0079]垂直于粉末注射成型的第一部件9與壓制的第二部件12之間的接縫10處,對制得的硬質合金刀體進行切割,并利用光學顯微鏡(LOM)進行檢驗。檢驗表明,在接縫10處無裂紋或空隙。圖6顯示了在注射成型的第一部件9與壓制的第二部件12之間的接縫13處的光學顯微照片。
[0080]關于實施例1中的硬質合金刀體,當在光學顯微鏡中對微結構進行檢驗時,在沿接合表面的任何地方處都未發現鈷或空隙的跡線(line)。當在LOM中對微結構進行檢驗時,未見到接縫。
[0081]實施例2
[0082]圖5顯示了注射成型并燒結的坯體,在坯體的縱向上看,所述坯體包含在坯體一部分中的螺紋把持部。下文中將所述螺紋把持部稱作第一部件14,其在所述第一部件的縱向上具有穿過所述第一部件的內螺紋13。所述注射成型的坯體在所述坯體的另一端還包含出屑槽(未示出)。所述注射成型的還體由硬質合金A制成,組成為0.8 μ m的WC、13重量%的鈷和0.56重量%的鉻,并被燒結至全密度。在第一部件14與出屑槽之間的過渡處對注射成型的還體進行切割。通過利用金剛石砂輪在Jungner研磨機械中表面研磨至Ra〈0.8 μ m的曲面容差,制備了在第一部件14上的切割表面。
[0083]將硬質合金的壓制并燒結的SNUN 120408 (ISO名稱)刀片燒結至全密度,其組成為0.8μπι的WC、10重量%的鈷和0.43重量%的鉻,下文中稱作第二部件15。在應面對第一部件14的研磨表面的表面上,將第二部件15磨平。將第二部件15放置在第一部件14之上,同時研磨表面相互面對并接觸,如圖5中所示。在真空爐中在1390°C下進行熱處理操作60分鐘,將相互面對的研磨表面接合。
[0084]垂直于粉末注射成型的第一部件14與壓制的第二部件15之間的接縫16處,對制得的硬質合金刀體進行切割,并利用光學顯微鏡(LOM)進行檢驗。檢驗表明,在粉末注射成型的第一部件14與第二部件15之間的界面16處無裂紋或空隙。圖7顯示了在注射成型的第一部件14與第二部件15之間的接縫16處的光學顯微照片。
[0085]根據圖7能夠看出,在粉末注射成型的第一部件14的微結構與壓制的第二部件15的微結構之間存在差別。在第一部件的微結構中存在較大的白色區域,但這僅是由于在兩種材料之間鈷含量存在差別的事實造成的。當在LOM中對微結構進行檢驗時,未見到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之間的接縫16。
[0086]實施例3
[0087]圖5顯示了注射成型并燒結的坯體,在坯體的縱向上看,所述坯體包含在坯體一部分中的螺紋把持部。下文中將所述螺紋把持部稱作第一部件17,其在所述第一部件的縱向上具有穿過所述第一部件的內螺紋20。所述注射成型的坯體在所述坯體的另一端還包含出屑槽(未示出)。所述還體由硬質合金A制成,組成為0.8 μ m的WC、13重量%的鈷和0.56重量%的鉻,并將其燒結至全密度。在第一部件17與出屑槽之間的過渡處對注射成型的還體進行切割。通過利用金剛石砂輪在Jungner研磨機械中表面研磨至Ra〈0.8 μ m的曲面容差,制備了在第一部件17上的切割表面。
[0088]將硬質合金的壓制并燒結的坯體燒結至全密度,其組成為2.8μπι的WC、7重量%的鈷和0.28重量%的鉻,下文中將其稱作第二部件18。在應面對第一部件17的研磨表面的表面上,將第二部件18磨平。將第二部件18放置在第一部件17之上,同時研磨表面相互面對并接觸,如圖5中所示。在真空爐中在1390°C下進行熱處理操作60分鐘,將相互面對的研磨表面接合。
[0089]垂直于粉末注射成型的第一部件17與壓制的第二部件18之間的接縫19處,對制得的硬質合金刀體進行切割,并利用光學顯微鏡進行檢驗。檢驗表明,在粉末注射成型的第一部件17與壓制的第二部件18之間的接縫19處無裂紋或空隙。圖8顯示了在注射成型的第一部件17與壓制的第二部件18之間的接縫19處的光學顯微照片。
[0090]關于實施例3中的硬質合金刀體,由于兩種材料之間存在粒度差,所以可見到在通過熱處理接合的表面之間的接縫。
[0091]根據實施例1、2和3得出:
[0092]根據實施例1、2和3能夠看出,當通過熱處理對兩個完全燒結的硬質合金部件進行接合時,能夠實現不含空隙的接縫。在其中第一和第二部件的粘結相處于液態的溫度下實施熱處理,從而實現不含空隙的接縫11、16、19。
[0093]當使根據實施例1、2和3的包含通過熱處理而接合的兩個部件的硬質合金刀體經歷加工試驗以評價所述硬質合金刀體的最弱點時,已經顯示,兩個部件之間的接縫具有全強度(full strength),因為所述硬質合金刀體在所述接縫處未斷裂。
[0094]實施例4
[0095]將0.0lmm厚的薄Fe箔以與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接觸的方式布置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間,然后在1390°C的溫度下實施熱處理操作并保持60分鐘的時間。垂直于粉末注射成型的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之間的接縫處,對制得的硬質合金刀體進行切割,并利用光學顯微鏡對接縫進行檢驗。檢驗表明,在熱處理操作之后在接縫處的微結構中不存在Fe箔的痕跡。
【權利要求】
1.一種制造硬質合金刀體(I)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形成包含第一碳化物和第一粘結相的第一粉末組合物的第一部件(2、9、14、17), -在第一燒結操作中將所述第一部件(2)燒結至全密度, -形成包含第二碳化物和第二粘結相的第二粉末組合物的第二部件(3), -在第二燒結操作中將所述第二部件(3)燒結至全密度, -使所述第一部件(2)的第一表面(4)與所述第二部件(3)的第二表面(5)接觸, -在熱處理操作中對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進行接合,和 -在其中所述第一粘結相和所述第二粘結相處于液態的溫度下,實施對所述至少第一和第二部件進行接合的熱處理操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通過注射成型或擠出來形成所述第一部件(2、9、14、17)。
3.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包括在1280?1550°C區間的溫度下實施所述熱處理操作I?90分鐘區間的時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包括在1350?1420°C區間的溫度下實施所述熱處理操作。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包括實施所述熱處理操作30?60分鐘區間的時間。
6.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包括通過單軸或多軸壓制來形成所述第二部件(3、12、15、18)。
7.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包括在實施所述熱處理操作之前,將至少一個金屬箔或金屬膜(6)布置在所述第一表面(4)與所述第二表面(5)之間。
8.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4、5)中的一者上設置至少一處凹進(7),和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4、5)中的另一者上設置至少一處凸起(8),所述凸起(8)適合裝配入所述至少一處凹進(7)中,使得在所述熱處理操作期間確保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的相對位置。
9.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包括通過在所述熱處理操作期間將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固定在固定裝置中,確保所述第一與第二表面之間的接觸。
10.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包括將所述第一和/或第二表面研磨成平面的和平行的表面。
11.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包括將所述第一和/或第二表面研磨至Ra〈0.8 μ m的表面光潔度。
12.—種硬質合金刀體(I),所述硬質合金刀體(I)是根據權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制得的。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硬質合金刀體(I),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部件在材料組成方面不同。
14.根據權利要求12?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硬質合金刀體(I),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質合金刀體(I)為切削工具,優選旋轉切削工具。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硬質合金刀體(I),其中所述旋轉切削工具為立銑刀或螺旋鉆。
【文檔編號】B22F7/06GK104203460SQ201380018004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9日
【發明者】博·揚松, 佩爾·強森, 托馬斯·佩爾松 申請人:山高刀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