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夾打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管夾打磨機,該管夾打磨機包括管夾打磨裝置和管夾夾持旋轉臺,所述管夾打磨裝置包括上打磨動力頭、下打磨動力頭和側打磨動力頭,旋轉盤位于所述上打磨動力頭與所述下打磨動力頭之間,所述側打磨動力頭位于所述旋轉盤的外側。該管夾打磨機在旋轉盤的上方、下方及外側分別設置上打磨動力頭、下打磨動力頭和側打磨動力頭,且旋轉盤上設置能夠固定管夾的弧形支撐塊,當旋轉盤帶動管夾移動至幾個打磨動力頭之間時,各打磨動力頭可通過各自相應的動力頭給進機構將打磨動力頭移動至管夾表面進行打磨,該打磨機可在三個方向同時對管夾進行打磨,而且可實現連續不間斷的打磨,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專利說明】管夾打磨機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打磨機,特別涉及一種用來對管夾表面進行打磨的打磨機。
【背景技術】
[0002]管夾是在管道連接過程中常用的一種連接件,其結構如圖1所示。在連接管道時,需要使用兩個管夾相對設置,將要連接的管道夾持在兩個管夾之間,兩個管夾在通過螺栓進行連接,這樣就可將兩個管道連接起來。采用這種管夾連接管道施工方便、連接效果好,因此在管道連接工程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0003]目前這些管夾大部分都是鑄造而成的,鑄造出的管夾表面都非常的粗糙,管夾表面會留有毛刺、飛邊、澆冒口等瑕疵,為此必須對管夾的表面進行打磨處理,將管夾表面的毛刺、飛邊、澆冒口去除掉。圖1所示管夾結構外形為弧形結構,其兩端設有夾緊耳板,管夾內周面設有凹腔,這種結構的管夾在進行打磨時夾持、固定都非常的不方便,現有打磨機對管夾進行打磨時,往往也只能一件一件的分別對管夾的各個面進行打磨,由操作人員不停的在打磨機上進行上件、下件操作,不能實現工件連續自動打磨,因此生產效率較低,而且非常的不安全。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方便管夾打磨的管夾打磨機。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管夾打磨機,所述管夾為弧形結構,該管夾打磨機包括:管夾打磨裝置,所述管夾打磨裝置包括上打磨動力頭、下打磨動力頭和側打磨動力頭,所述上打磨動力頭、下打磨動力頭和側打磨動力頭均與動力頭給進機構連接;管夾夾持旋轉臺,所述管夾夾持旋轉臺包括一旋轉盤,所述旋轉盤上設有數組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狀分布的管夾夾持機構,所述管夾夾持機構上設有一用于固定管夾的弧形支撐塊,所述旋轉盤與驅動機構連接,所述驅動機構帶動所述旋轉盤旋轉;所述管夾打磨裝置位于所述旋轉盤的一側,所述旋轉盤位于所述上打磨動力頭與所述下打磨動力頭之間,所述側打磨動力頭位于所述旋轉盤的外側。
[0006]優選地,所述旋轉盤位于一基座上,所述基座上設有一壓緊凸輪和一頂出凸輪,所述壓緊凸輪與所述頂出凸輪同軸設置且間隔一定角度,所述旋轉盤上設有中心孔,所述壓緊凸輪、頂出凸輪位于所述中心孔內,所述旋轉盤可相對于所述壓緊凸輪、頂出凸輪旋轉,所述弧形支撐塊上設有貫穿孔,所述弧形支撐塊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夾緊機構和一頂出機構;所述夾緊機構包括一工件壓桿和一推拉導桿,所述工件壓桿的中部餃支,所述工件壓桿的一端設有壓緊頭,所述壓緊頭與所述弧形支撐塊位置相對應,所述工件壓桿的另一端通過第一連桿機構與所述推拉導桿連接,所述推拉導桿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壓緊凸輪上;所述頂出機構包括一頂出壓桿和一頂出導桿,所述頂出壓桿的中部餃支,所述頂出壓桿的一端通過一鉸接板與所述頂出桿連接,所述頂出桿位于所述貫通孔內,所述頂出壓桿的另一端通過第二連桿機構與所述頂出導桿連接,所述頂出導桿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頂出凸輪上。
[0007]優選地,所述第一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與所述推拉導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桿、第三連桿的一端鉸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鉸支,所述第三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工件壓桿遠離所述壓緊頭的一端鉸接。
[0008]優選地,所述第二連桿機構包括第四連桿、第五連桿和第六連桿,所述第四連桿的一端與所述頂出導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五連桿、第六連桿的一端鉸接,所述第五連桿的另一端餃支,所述第六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頂出壓桿遠離所述頂出桿的一端鉸接。
[0009]優選地,所述推拉導桿抵靠在所述壓緊凸輪的一端設有滾動軸承,所述頂出導桿抵靠在所述頂出凸輪的一端設有滾動軸承。
[0010]優選地,所述管夾夾持機構還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與所述旋轉盤固定連接,所述支架伸出所述旋轉盤,所述弧形支撐塊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0011]優選地,該管夾打磨機還包括一圍屏,所述管夾打磨裝置及所述管夾夾持旋轉臺的一部分罩在所述圍屏內,所述管夾夾持旋轉臺的另一部分伸出所述圍屏。
[0012]優選地,所述圍屏上設有一除塵風機安裝孔,所述除塵風機安裝孔與除塵風機連接。
[0013]優選地,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驅動齒輪和支撐齒輪,所述驅動電機的旋轉軸與所述驅動齒輪連接,所述支撐齒輪與所述旋轉盤同軸固定連接,所述驅動齒輪與所述支撐齒輪嚙合。
[0014]優選地,所述驅動齒輪、支撐齒輪的外部設有防塵罩。
[0015]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管夾打磨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該管夾打磨機在旋轉盤的上方、下方及外側分別設置上打磨動力頭、下打磨動力頭和側打磨動力頭,且旋轉盤上設置能夠固定管夾的弧形支撐塊,當旋轉盤帶動管夾移動至幾個打磨動力頭之間時,各打磨動力頭可通過各自相應的動力頭給進機構將打磨動力頭移動至管夾表面進行打磨,該打磨機可在三個方向同時對管夾進行打磨,而且可實現連續不間斷的打磨,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管夾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管夾打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管夾夾持旋轉臺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0]圖5為圖4的軸向剖視圖。
[0021]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轉盤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夾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頂出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4]元件標號說明
[0025]I 管夾打磨裝置
[0026]11上打磨動力頭[0027]12下打磨動力頭
[0028]13側打磨動力頭
[0029]14 立座
[0030]2 管夾夾持旋轉臺
[0031]21 基座
[0032]22旋轉盤
[0033]23 蓋體
[0034]24頂出凸輪
[0035]25壓緊凸輪
[0036]26 支架
[0037]27弧形支撐塊
[0038]28驅動電機
[0039]29驅動齒輪
[0040]30支撐齒輪
[0041]3 夾緊機構
[0042]31滾動軸承
[0043]32工件壓桿
[0044]33壓緊頭
[0045]34推拉導桿
[0046]35第一連桿
[0047]36第三連桿
[0048]37第二連桿
[0049]4 頂出機構
[0050]41滾動軸承
[0051]42第六連桿
[0052]43頂出桿
[0053]44鉸接板
[0054]45頂出壓桿
[0055]46第五連桿
[0056]47頂出導桿
[0057]48第四連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58]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0059]請參閱圖1至圖8。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0060]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管夾打磨機,該管夾打磨機包括管夾打磨裝置I和管夾夾持旋轉臺2,管夾打磨裝置I用于對管夾的上下表面及側面進行打磨,所述管夾夾持旋轉臺2用于固定和輸送要打磨的管夾,管夾打磨裝置I位于管夾夾持旋轉臺2的一側。該管夾打磨機上還設有一圍屏5,管夾打磨裝置5及管夾夾持旋轉臺2的一部分罩在圍屏5內,管夾夾持旋轉臺2的另一部分伸出圍屏5。圍屏5將管夾打磨裝置I進行封閉,這樣可防止打磨的粉塵污染環境。為了防止粉塵在設備內集結,可在圍屏5上設置一除塵風機安裝孔,使該除塵風機安裝孔與除塵風機連接,這樣管夾打磨裝置I打磨產生的粉塵就會被除塵風機吸走。
[0061]如圖3所示,管夾打磨裝置I包括上打磨動力頭U、下打磨動力頭12和側打磨動力頭13,上打磨動力頭11、下打磨動力頭12、側打磨動力頭13位于立座14上,上打磨動力頭U、下打磨動力頭12和側打磨動力頭13各自與一動力頭給進機構連接。各動力頭給進機構可帶動上打磨動力頭U、下打磨動力頭12上下移動,帶動側打磨動力頭13在水平方向移動。管夾夾持旋轉臺2的旋轉盤22位于上打磨動力頭11和下打磨動力頭12之間,側打磨動力頭13位于旋轉盤22的外側。這樣當將管夾固定在旋轉盤22上時,當管夾移動至上打磨動力頭11和下打磨動力頭12之間,上打磨動力頭U、下打磨動力頭12和側打磨動力頭13就可對管夾進行打磨。
[0062]如圖4、5所示,管夾夾持旋轉臺2包括一基座21,旋轉盤22位于基座21上,旋轉盤22可旋轉。基座21上設有一頂出凸輪24和一壓緊凸輪25,頂出凸輪24和壓緊凸輪25同軸設置且相隔一定角度,即頂出凸輪24與壓緊凸輪25的凸端軸線相隔一定角度。旋轉盤22上設有與頂出凸輪24、壓緊凸輪25位置對應的中心孔,頂出凸輪24、壓緊凸輪25位于中心孔內,頂出凸輪24、壓緊凸輪25與旋轉盤22不接觸,旋轉盤22可相對于頂出凸輪24、壓緊凸輪25旋轉。
[0063]旋轉盤22與一驅動機構連接,驅動機構可帶動旋轉盤22旋轉,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實施例,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28、驅動齒輪29和支撐齒輪30,驅動電28機的旋轉軸與驅動齒輪29連接,中間可根據需要設置減速器。支撐齒輪30與轉盤22同軸固定連接,支撐齒輪30支撐在基座21上,支撐齒輪30可相對于基座21旋轉,驅動齒輪29與支撐齒輪30嚙合,驅動電機28工作就可帶動驅動齒輪29、支撐齒輪30旋轉,進而帶動旋轉盤22相對于頂出凸輪24旋轉。旋轉盤22的上方設有蓋體23,蓋體23蓋在旋轉盤22的上方,可對旋轉盤2起一定的保護作用。
[0064]如圖6所示,旋轉盤22上設有數組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狀分布的管夾夾持機構,每個管夾夾持機構上設有一用于固定管夾的弧形支撐塊27,弧形支撐塊27固定在支架26上,支架26與旋轉盤22固定連接,支架26伸出旋轉盤22。弧形支撐塊27的外周面與管夾內周面形狀相適應,支架26和弧形支撐塊27上設有位置相對的貫穿孔,弧形支撐塊27的材質為彈性橡膠材料。在弧形支撐塊27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夾緊機構3和一頂出機構4。夾緊機構3用于將管夾工件壓緊在弧形支撐塊27上,頂出機構4用于將管夾工件從弧形支撐塊27上頂開。
[0065]如圖7所示,夾緊機構3包括一工件壓桿32和一推拉導桿34,工件壓桿32的中部鉸接在支架26上。工件壓桿32的一端設有壓緊頭33,壓緊頭33的位置與弧形支撐塊27外周面的位置相對,工件壓桿32的另一端通過第一連桿機構與推拉導桿34的一端連接,推拉導桿34的另一端抵靠在壓緊凸輪25上。推拉導桿34沿壓緊凸輪25外周面移動時,推拉導桿34本身可作直線運動,并通過連桿機構帶動壓緊頭33沿靠近或遠離弧形支撐塊27的方向來回移動。
[0066]作為一種優選方式,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35、第二連桿37和第三連桿36,第一連桿35的一端與推拉導桿34鉸接,另一端與第二連桿37、第三連桿36的一端通過同一個銷軸鉸接,第二連桿37的另一端鉸支在支架26上,第三連桿36的另一端與工件壓桿32遠離壓緊頭33的一端鉸接。這樣當推拉導桿34向下移動時,將推動第一連桿35向下移動,由于第二連桿37、第三連桿36的相互支撐,第一連桿35只會向下移動,不會發生旋轉,這樣就可帶動第二連桿37、第三連桿36向外撐開,第三連桿36帶動工件壓桿32的一端向上移動,進而使工件壓桿32上設有壓緊頭的一端朝靠近弧形支撐塊27的方向移動。同理,當推拉導桿34向上移動時,將帶動工件壓桿32上設有壓緊頭33的一端朝遠離弧形支撐塊27的方向移動。為了使推拉導桿34抵靠在壓緊凸輪25的一端能夠在壓緊凸輪25表面光滑的移動,推拉導桿34抵靠在壓緊凸輪25的一端設有滾動軸承31,滾動軸承31安裝在軸承座內。
[0067]如圖8所不,頂出機構4包括一頂出壓桿45和一頂出導桿47,頂出壓桿45的中部餃接在支架26上,頂出壓桿45的一端通過一鉸接板44與頂出桿43連接,頂出桿43位于弧形支撐塊27的貫通孔內,頂出壓桿45的另一端通過第二連桿機構與頂出導桿47連接,頂出導桿47的另一端抵靠在頂出凸輪24上。頂出導桿47沿頂出凸輪24外周面移動時,頂出導桿47本身可作直線運動,并通過第二連桿機構帶動頂出桿43在弧形支撐塊27的貫通孔內來回移動。
[006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實施例,第二連桿機構包括第四連桿48、第五連桿46和第六連桿42,第四連桿48的一端與頂出導桿47鉸接,另一端與第五連桿46、第六連桿42的一端通過同一銷軸鉸接,第五連桿46的另一端鉸接在支架26上,第六連桿42的另一端與頂出壓桿45遠尚頂出桿43的一端鉸接。該連桿機構在工作時,當頂出導桿47向下移動時,將推動第四連桿48向下移動,由于第五連桿46、第六連桿42的相互支撐,故第四連桿48只會向下移動,不會發生旋轉,這樣就可帶動五連桿46、第六連桿42向外撐開,第六連桿42帶動頂出壓桿45的一端向上移動,另一端向下移動,進而由鉸接板44帶動頂出桿43從弧形支撐塊27的貫穿孔內向外頂出。同理,當頂出導桿47向上移動時,頂出桿43反方向移動,頂出桿43將向后回縮在貫穿孔內。為了使頂出導桿47抵靠在頂出凸輪24的一端能夠在頂出凸輪24表面光滑的移動,頂出導桿47抵靠在頂出凸輪24的一端設有滾動軸承41,滾動軸承41安裝在軸承座內。
[0069]由上述描述可知,隨著旋轉盤22的旋轉,推拉導桿34、頂出導桿47將分別沿壓緊凸輪25、頂出凸輪24的外周面移動,進而帶動壓緊頭33及頂出桿43移動。這樣只需壓緊凸輪25、頂出凸輪24之間間隔的角度合適,該裝置就可實現在一個工位上安裝將管夾安裝在弧形支撐塊27上,并隨著旋轉盤的旋轉使壓緊頭33將管夾壓緊并送至打磨機處進行打磨;打磨完成后再隨著旋轉盤22的旋轉,由頂出桿43將管夾從弧形支撐塊27上頂開,使打磨好的管夾可非常方便的從弧形支撐塊27上拆卸下來。由于旋轉盤上設有多個管夾夾持固定單元,因此就可連續不斷的進行裝件、拆件,因此可有效提高管夾打磨的工作效率。
[0070]該管夾打磨機在旋轉盤的上方、下方及外側分別設置上打磨動力頭、下打磨動力頭和側打磨動力頭,且旋轉盤上設置能夠固定管夾的弧形支撐塊,當旋轉盤帶動管夾移動至幾個打磨動力頭之間時,各打磨動力頭可通過各自相應的動力頭給進機構將打磨動力頭移動至管夾表面進行打磨,該打磨機可在三個方向同時對管夾進行打磨,而且可實現連續不間斷的打磨,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
[0071]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權利要求】
1.一種管夾打磨機,所述管夾為弧形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管夾打磨機包括: 管夾打磨裝置,所述管夾打磨裝置包括上打磨動力頭、下打磨動力頭和側打磨動力頭,所述上打磨動力頭、下打磨動力頭和側打磨動力頭均與動力頭給進機構連接; 管夾夾持旋轉臺,所述管夾夾持旋轉臺包括一旋轉盤,所述旋轉盤上設有數組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狀分布的管夾夾持機構,所述管夾夾持機構上設有一用于固定管夾的弧形支撐塊,所述旋轉盤與驅動機構連接,所述驅動機構帶動所述旋轉盤旋轉; 所述管夾打磨裝置位于所述旋轉盤的一側,所述旋轉盤位于所述上打磨動力頭與所述下打磨動力頭之間,所述側打磨動力頭位于所述旋轉盤的外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夾打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盤位于一基座上,所述基座上設有一壓緊凸輪和一頂出凸輪,所述壓緊凸輪與所述頂出凸輪同軸設置且間隔一定角度,所述旋轉盤上設有中心孔,所述壓緊凸輪、頂出凸輪位于所述中心孔內,所述旋轉盤可相對于所述壓緊凸輪、頂出凸輪旋轉,所述弧形支撐塊上設有貫穿孔,所述弧形支撐塊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夾緊機構和一頂出機構;所述夾緊機構包括一工件壓桿和一推拉導桿,所述工件壓桿的中部餃支,所述工件壓桿的一端設有壓緊頭,所述壓緊頭與所述弧形支撐塊位置相對應,所述工件壓桿的另一端通過第一連桿機構與所述推拉導桿連接,所述推拉導桿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壓緊凸輪上;所述頂出機構包括一頂出壓桿和一頂出導桿,所述頂出壓桿的中部餃支,所述頂出壓桿的一端通過一鉸接板與所述頂出桿連接,所述頂出桿位于所述貫通孔內,所述頂出壓桿的另一端通過第二連桿機構與所述頂出導桿連接,所述頂出導桿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頂出凸輪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夾打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與所述推拉導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桿、第三連桿的一端鉸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鉸支,所述第三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工件壓桿遠離所述壓緊頭的一端鉸接。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夾打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桿機構包括第四連桿、第五連桿和第六連桿,所述第四連桿的一端與所述頂出導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五連桿、第六連桿的一端鉸接,所述第五連桿的另一端餃支,所述第六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頂出壓桿遠離所述頂出桿的一端鉸接。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管夾打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導桿抵靠在所述壓緊凸輪的一端設有滾動軸承,所述頂出導桿抵靠在所述頂出凸輪的一端設有滾動軸承。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夾打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夾夾持機構還包括一支架,所述支架與所述旋轉盤固定連接,所述支架伸出所述旋轉盤,所述弧形支撐塊固定在所述支架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夾打磨機,其特征在于:該管夾打磨機還包括一圍屏,所述管夾打磨裝置及所述管夾夾持旋轉臺的一部分罩在所述圍屏內,所述管夾夾持旋轉臺的另一部分伸出所述圍屏。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管夾打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圍屏上設有一除塵風機安裝孔,所述除塵風機安裝孔與除塵風機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管夾打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驅動電機、驅動齒輪和支撐齒輪,所述驅動電機的旋轉軸與所述驅動齒輪連接,所述支撐齒輪與所述旋轉盤同軸固定連接,所述驅動齒輪與所述支撐齒輪嚙合。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管夾 打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齒輪、支撐齒輪的外部設有防塵罩。
【文檔編號】B24B41/06GK203679962SQ201420021614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14日
【發明者】余自 申請人:蘇州蘇鑄重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