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軸承座鑄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軸承座鑄造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中模,所述上模和下模分別開設有至少四個模具型腔,所述上模內的每個型腔內均設置有第一、第二立柱,且所述上模上還設置有澆液管道,所述中模為一圓柱形柱體,且所述圓柱形柱體上設置有至少四個帶螺紋的第一槽孔。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一次生產多個產品,并進一步確保其生產質量的模具,又因其能一次生產多個,大大提高了其生產效率,同時其減少了二次加工的工序,有效地控制了生產成本。
【專利說明】一種軸承座鑄造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鑄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軸承座鑄造模具。
【背景技術】
[0002]在冶金行業中,鑄造模是用于煉鐵工藝中澆鑄鑄造的模具,廣泛用于煉鐵企業的鑄造設備中。對于重大的均勻的鑄鐵,傳統的澆鑄系統有直澆口,直澆口與內澆口聯通,高溫料液直接通過直澆口進入到模具中,這樣高溫鐵料液直接進入模具,鐵水內的少量料渣也同時進入模具中,使得模具含渣量高,產品質量低,另一方面使得不利于自身補縮,而且高溫的料液容易形成氣泡,不及時排出容易出現氣孔。
[0003]目前,在活塞毛坯的鑄造或其它零部件的鑄造過程中,為了使鑄腔內的液體快速冷卻而凝固成型,普遍在鑄造模具內部設置冷卻水(油)管進行強制冷卻,但是,水(油)管的管道設置較復雜,水(油)管的每一條管道必須處處相通,并且每一條管道必須設置有進出水(油)接頭,這就為模具冷卻系統的設置增加了難度。在某些情況下,由于模具本身結構的限制,模具上需要冷卻的部位無法設置管道,另外,管道內部容易積垢從而降低冷卻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設計開發了一種軸承座鑄造模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一次生產多個產品,并進一步確保其生產質量的模具,又因其能一次生產多個,大大提高了其生產效率,同時其減少了二次加工的工序,有效地控制了生產成本。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0006]一種軸承座鑄造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下模和中模,所述上模和下模分別開設有至少四個模具型腔,所述上模內的每個型腔內均設置有帶有螺紋的第一、第二立柱,且所述上模上還設置有澆液管道,所述中模為一圓柱形柱體,且所述圓柱形柱體上設置有至少四個帶螺紋的第一槽孔。
[0007]優選的是,所述澆液管道包括主澆液管道和分支澆液管道,所述主澆液管道用于將料液管道中的料液均勻地輸送到模具的各個型腔,所述分支澆液管道將從主澆液管道中接收到的料液均勻地澆鑄到型腔的各個位置。
[0008]優選的是,所述主澆液管道包括主直澆管、主水平澆管,所述主直澆管位于主水平澆管的一端,所述主直澆管與料液輸送管道連接,所述主水平澆管用于輸送主直澆管內的料液,所述主直澆管道內還設置有第一濾網,用于對料液中的殘渣進行初步過濾。
[0009]優選的是,所述分支澆液管道包括第一分支直澆管、分支水平澆管和第二分支直澆管,所述第一分支直澆管位于分支水平澆管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分支直澆管用于將主水平澆管的料液輸送到模具內的各個型腔,其兩者連接位置上設有補縮口,所述補縮口用于各個型腔模具成型時的補縮,且所述第一分支直并行管道上設置有第二濾網,用于進一過濾料中的殘渣,所述第二分支直澆管位于分支水平澆管的兩端,所述第二分支直澆管用于將料液輸送各個型腔內部,實現模具的澆鑄。
[0010]優選的是,所述主水平澆管與第一分支直澆管連接。
[0011]優選的是,所述上模、下模上開設有與模具形腔相對應的液體冷卻槽,所述液體冷卻槽上設置有相匹配的密封塞,通過向冷卻槽里灌注液體,通過密封塞密封實現鑄型的冷卻,或是在密封塞上設置通氣管道,向冷卻槽輸送氣體實現鑄型的冷卻。
[0012]優選的是,所述上模開設有多個第二槽孔,所述下模設置有多個與第二槽孔相對應的突起,通過相配合的槽孔與突起,完成上下模的合模。。
[0013]優選的是,所述上模、下模、中模合模后,所述第一立柱貫穿與之相匹配的槽孔,所述第二立柱在上、下模合模時能接觸到下模形腔的底部。通過中模上設置的第一槽孔與上模上的第一立柱進行貫穿完成上模、中模、下模合模后的位置固定,所述上模、中模、下模可以與汽缸連接以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
[0014]本實用新型在一個模具中同時開具多個型腔,通過澆液管道同時完成對多個型腔的澆鑄,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其澆液管道上設置兩道過濾網,濾除了用于澆鑄的料液中的殘渣,保證后期澆鑄產品的澆鑄質量。
[0015]本實用新型中的設置了與型腔位置相匹配的冷卻槽,可以通過輸送液體或氣體簡單地實現對鑄型的冷卻,無需在模具內設置專門的冷卻管道,簡單易行,節約成本。
[0016]本實用新型中下模、中模、下模都設置有匹配的限位槽孔、立柱、突起用于在上模、中模、下模合模時對模具的固定,保證鑄型的鑄造質量。
[0017]本實用新型中上模設置的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分別對應的是成型后的軸承座上安裝孔,減少了軸承座成型后的第二次加工,減少相應工序的同時,控制了其生產成本。
[0018]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結構簡單,可一次生產多個產品,并進一步確保其生產質量的模具,又因其能一次生產多個,大大提高了其生產效率,同時其減少了二次加工的工序,有效地控制了生產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軸承座鑄造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軸承座鑄造模具中澆液管道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0022]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軸承座鑄造模具,包括:上模100、下模200和中模300,所述上模100和下模200分別開設有至少四個模具型腔110、220,所述上模100內的每個型腔110內均設置有帶有螺紋的第一、第二立柱160、150,且所述上模100上還設置有澆液管道120,所述中模300為一圓柱形柱體310,且所述圓柱形柱體310上設置有至少四個帶螺紋的第一槽孔311。
[0023]所述饒液管道120包括主饒液管道121和分支饒液管道122。
[0024]所述主澆液管道121包括主直澆管121(4、主水平澆管121(4,所述主直澆管121(幻位于主水平澆管121(6)的一端,且所述主直澆管121(幻上設置有第一濾網121(0)。
[0025]所述分支澆液管道122包括第一分支直澆管122 (^)、分支水平澆管122 (^)和第二分支直澆管122(0,所述第一分支直澆管122(4位于分支水平澆管122(6)的中心位置,其兩者連接位置上設有補縮口 122((1),且所述第一分支直澆管道122(4上設置有第二濾網122 (6),所述第二分支直澆管122(0位于分支水平澆管122(6)的兩端。
[0026]所述主水平澆管121 (^)與第一分支直澆管122 (^)連接。
[0027]所述上模100、下模200上開設有與模具形腔相對應的液體冷卻槽130,所述液體冷卻槽130、220上設置有相匹配的密封塞131、221。
[0028]所述上模100開設有多個第二槽孔140,所述下模200設置有多個與第二槽孔140相對應的突起210。
[0029]所述上模100、下模200、中模300合模后,所述第一立柱160貫穿與之相匹配的第一槽孔311,所述第二立柱150在上、下模100、200合模時能接觸到下模200形腔的底部。
[0030]實施例
[0031]本實用新型中的上模、中模、下模可與汽缸連接,實現自動化生產,在生產時首先通過與上模連接的汽缸將上模推動到指定位置,然后再通過與中模連接的汽缸將中模推動到指定位置,最后通過與上模連接的汽缸將上模從上而下蓋合,確保上模、中模、下模上設置的相匹配的槽孔、立柱、突起位置對應進行封閉,因其在汽缸的作用力之下緊密結合,不需要外加其它的緊固螺釘進行固定;通過澆液管道輸送料液管道內的料液,完成模具內部多個型腔的澆鑄,再向冷卻槽內輸送冷卻液體或氣體對鑄型進行冷卻;再通過汽缸向下而上移開上模,取出中模,通過夾持裝置取出鑄型,完成鑄造。
[0032]本實用新型在一個模具中同時開具多個型腔,通過澆液管道同時完成對多個型腔的澆鑄,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其澆液管道上設置兩道過濾網,濾除了用于澆鑄的料液中的殘渣,保證后期澆鑄產品的澆鑄質量。
[0033]本實用新型中的設置了與型腔位置相匹配的冷卻槽,可以通過輸送液體或氣體簡單地實現對鑄型的冷卻,無需在模具內設置專門的冷卻管道,簡單易行,節約成本。
[0034]本實用新型中下模、中模、下模都設置有匹配的限位槽孔、立柱、突起用于在上模、中模、下模合模時對模具的固定,保證鑄型的鑄造質量。
[0035]本實用新型中上模設置的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分別對應的是成型后的軸承座上安裝孔,減少了軸承座成型后的第二次加工,減少相應工序的同時,控制了其生產成本。
[0036]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結構簡單,可一次生產多個產品,并進一步確保其生產質量的模具,又因其能一次生產多個,大大提高了其生產效率,同時其減少了二次加工的工序,有效地控制了生產成本。
[0037]盡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
【權利要求】
1.一種軸承座鑄造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下模和中模,所述上模和下模分別開設有至少四個模具型腔,所述上模內的每個型腔內均設置有帶有螺紋的第一、第二立柱,且所述上模上還設置有澆液管道,所述中模為一圓柱形柱體,且所述圓柱形柱體上設置有至少四個帶螺紋的第一槽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座鑄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澆液管道包括主澆液管道和分支澆液管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承座鑄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澆液管道包括主直澆管、主水平澆管,所述主直澆管位于主水平澆管的一端,且所述主直澆管上設置有第一濾網。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承座鑄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澆液管道包括第一分支直澆管、分支水平澆管和第二分支直澆管,所述第一分支直澆管位于分支水平澆管的中心位置,其兩者連接位置上設有補縮口,且所述第一分支直澆管道上設置有第二濾網,所述第二分支直澆管位于分支水平澆管的兩端。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軸承座鑄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水平澆管與第一分支直澆管連接。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座鑄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下模上開設有與模具形腔相對應的液體冷卻槽,所述液體冷卻槽上設置有相匹配的密封塞。
7.如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軸承座鑄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開設有多個第二槽孔,所述下模設置有多個與第二槽孔相對應的突起。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座鑄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下模、中模合模后,所述第一立柱貫穿與之相匹配的槽孔,所述第二立柱在上、下模合模時能接觸到下模形腔的底部。
【文檔編號】B22C9/22GK204182870SQ201420556132
【公開日】2015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5日
【發明者】郭祖軍 申請人:綿陽市華蕾機械制造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