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用于帶式鑄造金屬制品的裝置,其具有至少一個帶傳送機構和兩個側向限定機構,在帶傳送機構的循環帶上可施加熔融金屬,在該裝置中帶傳送機構和兩個側向限定機構構成用于在其中凝固的熔融金屬的凝固腔,并且在其中兩個側向限定機構分別包括多個彼此共同作用的壁元件,其分別具有朝向凝固腔的側壁,其中在該朝向凝固腔的側壁處設置有由銅或銅合金制成的壁部,其包括與熔融金屬(17)相互作用的表面(30)。
背景技術:
這種帶式鑄造裝置由現有技術已知。然而已知的帶式鑄造裝置通常所具有的缺點是,其部件受到較大的磨損,使得必須頻繁地更換整個組件。由此尤其是產生較高的運行成本。
例如由ep2689870a2已知一種具有回轉的鑄型的用于帶式鑄造的裝置,在其中鑄型包括至少一個具有板鏈的循環的模具,該板鏈由各個相互鉸接的板構成。這些板由銅制的部分確定的模殼和鋼制支架組成,其中通過材料銅實現了良好的導熱以加強鑄帶的冷卻。
在de19852275c2中公開了一種用于帶式鑄造的設備,其尤其是具有水平循環的運輸帶以及連續鑄模的用于成型帶材窄側的鑄模部分,在其中鑄模部分隨著運輸帶回轉。這些鑄模部分由彼此接合以相對于固化的熔體密封的各個區段組成。
此外在wo97/06906a1中說明了連鑄機,其特征在于由導熱材料(例如銅)制成的馬達驅動的水平延伸且冷卻的環形帶。該環形帶具有側向擋板元件,其隨著環形帶運動,然而也可靜止。借助于側向擋板元件可在側向引導澆鑄到環形帶上的液態金屬,特別是直到其凝固。擋板元件可橫向運動,從而可調節不同的帶寬。
在jp57118843a中說明了具有旋轉鑄造環和連續金屬帶的旋轉鑄模,其包括冷成型的銅側板和底板,銅側板和底板借助于電子束法彼此焊接,以使得在焊接期間盡可能小地變形。
由de2411448a1已知帶式鑄造機,在其中鑄帶受到兩個彼此對置的金屬鑄帶的限制。鑄帶在其面向澆鑄物的側面處具有熱絕緣層,其中在該熱絕緣層上設置有至少一個耐磨的金屬涂層,該金屬涂層具有比待澆鑄的金屬更高的熔點。
此外在ep1340564b1中說明了可時效硬化的銅合金,其對于鑄模且特別是對于帶式鑄造設備的側擋板具有改善的材料特性。就此而言該銅合金非常適合作為制造所有用于提供帶式鑄造設備側擋板的模具塊的材料,其在鑄造過程中承受典型的交變溫度應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基于的目的是,進一步改進這種類型的帶式鑄造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用于帶式鑄造金屬制品的裝置實現,其具有至少一個帶傳送機構和兩個側向限定機構,在帶傳送機構的循環帶上可施加熔融金屬,在該裝置中帶傳送機構和兩個側向限定機構構成用于在其中凝固的熔融金屬的凝固腔,并且在其中兩個側向限定機構分別包括多個彼此共同作用的壁元件,壁元件分別具有朝向凝固腔的側壁,其中在該朝向凝固腔的側壁處設置有由銅或銅合金制成的壁部,其包括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表面,并且其中該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表面至少局部改性。
該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壁部可與限定凝固腔的壁元件構造為一體,例如通過以銅或銅合金構成的共同塊元件制造壁元件和壁部。
作為替代,也可在壁元件處固定構造為另一構件的壁部。則該壁部在此由壁元件承載,其中壁部同樣由銅或銅合金制造。
在任何情況下關于改性的表面或關于壁部所述的特征均適用于兩個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裝置優選為帶式鑄造裝置,借助于該帶式鑄造裝置可連續鑄造金屬。例如該帶式鑄造裝置為哈茲萊特(hazelett)帶式鑄造設備的組成部分。
在本發明的意義上“金屬制品”的概念包括特別是借助于帶式鑄造工藝可通過鑄造技術制造的所有產品。例如這種金屬制品包括各種板坯,即薄板、中等板或厚板等。熔融金屬特別是可為液態鋼。
在此術語“壁元件”描述擋板元件,借助于擋板元件在循環帶的側向限定凝固腔,其中該壁元件優選隨著帶一起移動。例如壁元件可相對于循環帶以相同速度或以相對速度移動。優選多個壁元件彼此鉸接,以構成側向限定機構。
通過使與凝固的熔融金屬接觸的壁部具有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可達到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多種效應。由此可實現的主要優點在于更經濟地運行本發明的帶式鑄造裝置。
在本發明的意義上“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的概念描述了朝向凝固腔或熔融金屬的表面,其包括至少一個以如下方式構造的表面區域,即該表面區域具有與壁部或者說至少局部改性表面的其余表面區域不同的特性。
應理解的是,這種朝向熔融金屬的改性的表面可多樣化實現。
凝固腔在任何情況下均受到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的限定。由此該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以如下方式設置在壁部或相應的壁元件處,即該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與熔融金屬接觸,也就是說與熔融金屬處于相互作用。
就此而言有利的是壁元件的朝向熔融金屬的側壁或表面相對于其他側壁或表面相應設置的精加工,因為由此可有針對性地加強受到熔融金屬高負載的壁元件。
因此優選的實施變型方案還規定,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表面具有相對于壁元件的至少另一側壁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由此壁元件利用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可特別有利地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借此特別是本發明的壁元件與迄今已知的擋板元件得以區別。
例如特別有利的是,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表面具有至少局部降低機械磨損和熱磨損的表面。壁元件的與凝固的熔融金屬接觸的壁部的之前的表面由銅或銅合金制成,從而包含在熔融金屬中的熱能可有利地通過該壁部或壁元件散發。然而由此表面或壁部相對易受磨損,從而必須反復頻繁地更換形成壁部的壁元件。
如果側面限定凝固腔的或者說與凝固的熔融金屬有效接觸的壁部具有本發明的改性表面的特征,則可顯著延長壁元件的使用壽命。
作為附加或替代有利的是,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表面具有至少局部改變的表面結構。這種改變的表面結構例如可通過改性表面的設計為不同的粗糙度等形成。根據如何選擇粗糙度,壁部可更強烈地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由此例如可改善由熔融金屬向壁元件的熱傳遞。
應理解的是,一方面壁部的與凝固的熔融金屬有效接觸的整個表面可相應地改性。也就是說,在本發明的意義上朝向熔融金屬的壁部可以其整個相關表面改性。
而另一方面該表面也可僅局部相應地改性,以可實現例如不同特性的結合或者在局部更有針對性地使用特殊的表面特性。
就此而言另一有利的實施變型方案規定,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表面具有至少兩個彼此不同的表面區域,其中這兩個彼此不同的表面區域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相關壁部的受到較小機械負載的表面區域僅具有由銅或銅合金構成的表面,而相關壁部的受到較強機械應力的表面區域在其硬度上得到優化。
由此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壁部的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可具有其他的物理或觸覺特性。
應理解的是,在本發明的意義上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可多樣化地在壁元件處產生。
優選設置多個固定而可更換地布置在壁部處的表面元件,使得該壁部在多個部位或表面區域處相應地改性。
為了可使壁部在不同的部位設置有朝向熔融金屬的、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而無須同樣完全地設置改性的表面,有利的是,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壁部包括多個彼此間隔布置的且具有改性表面的表面區域。
特別適用的是,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壁部具有一個或多個可更換的棱邊元件和/或角部元件,其相對于壁部的其他表面區域具有改性的表面。特別是在棱邊和角部處壁部受到特別大的機械負載,從而在此特別是期望有較硬的表面,以便可由此顯著降低易磨損性。
由此例如利用優化的、即較硬的材料可在結構上簡單地加強可移動的側向限定機構的特別脆弱的區域,其優選還實施為可快速更換。
還有利的是,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包括固定布置在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壁部處但可更換的表面元件。
由此可將壁元件在相關區域中也裝配可更換的具有本發明的改性表面的元件。
與此相關的元件或者說表面元件可作為板等固定在壁元件的為此設置的緊固部位處,其中該表面元件構成壁部的在本發明意義上的改性表面。
例如為此將表面元件擰緊到壁元件處。
就此而言本發明的特征還在于可更換的磨損區域。
在任何情況下均有利的是,該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持久地設置在壁部處。即使表面元件是可更換的,本發明的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也可在其磨損且必須更換之前承受沿凝固區段的不只一次循環,而是多次這種循環。
由此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壁部不同于壁元件的其他側壁且特別是不同于例如暫時噴灑有冷卻介質的表面。
就此而言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在本發明的意義上持久地設置在壁部處。
作為附加或替代可適用的是,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包括不可分離的涂層。由此本發明完全顯著地不同于僅暫時施加冷卻劑、接觸劑和/或潤滑劑的壁元件,因為本發明為永久涂層,借助于該永久涂層本發明的壁部至少局部被精加工。慣常的冷卻劑、接觸劑和/或潤滑劑必須例如在每次循環之后重新噴灑在壁元件上,以有效地施加在壁元件上。
在此無關緊要的是,不可分離的涂層是哪種形式且是借助于什么方法涂覆的。
為了可在側向限定機構上的至少兩個安裝位置使用本發明的壁元件,有利的是,壁元件的另一側壁包括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壁部,該壁部具有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
借助于本發明可通過特別簡單的結構措施特別是實現了提高尤其可移動壁元件的使用壽命并且由此可實現降低在帶式鑄造裝置處移動的側向限定部的磨損。
此外可以非常低的結構設計復雜性顯著改善所鑄造的金屬制品的鑄造質量。
附圖說明
本發明的其他特征、效果和優點借助于附圖和以下說明予以闡述,在其中示例性地示出并說明了用于以熔融金屬帶式鑄造金屬制品的裝置,其在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壁部處具有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在附圖中:
圖1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以熔融金屬帶式鑄造金屬制品的裝置的俯視圖,該裝置具有循環的帶和循環的壁元件,壁元件在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壁部處包括朝向熔融金屬的、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
圖2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壁部的第一壁元件,該壁部包括至少在壁元件的角部區域中改性的表面,該表面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并且
圖3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壁部的替代性的另一壁元件,壁部包括與熔融金屬相互作用的完全改性的表面。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中示意性示出的用于帶式鑄造金屬制品2(如在本實施例中為鑄帶3)的帶式鑄造裝置1為在此未進一步示出的帶式鑄造設備4的一部分,該帶式鑄造設備例如還包括連接在帶式鑄造裝置1后面的軋制裝置(未示出)等。
帶式鑄造裝置1主要具有帶有循環帶6的帶傳送機構5,帶圍繞兩個分別由馬達7驅動的導向輥8和9連續循環地運轉,使得上回行段10沿輸送方向11運行。
此外帶式鑄造裝置1具有兩個側向限定機構12和13,其設置在循環帶6的側面。
借助于帶傳送機構5和兩個側向限定機構12和13形成基本上水平延伸的凝固區段15,沿著該凝固區段通過凝固區段15的進給系統16進給的熔融金屬變冷卻并且在此凝固成金屬制品2。
為了在兩側側向地引導澆注到循環帶6上的熔融金屬17,使得在熔融金屬17相應地凝固之前位于帶6上的熔融金屬17不會向側面18和19流走,兩個側向限定機構12和13分別具有多個彼此鉸接地共同作用的壁元件20(僅示例性標出),這些壁元件在本實施例中分別由合金銅塊21(僅示例性標出)制成。
本發明的壁元件20為隨著循環帶6移動的壁元件20或相應跟著一起移動的擋板元件(未獨立標出),擋板元件至少沿著凝固區段15平行于循環帶6移動。
就此而言借助于多個彼此鉸接地共同作用的壁元件20在循環帶6的兩側分別形成可移動的擋板。
也就是說,借助于循環帶6和多個彼此鉸接地相互作用的壁元件20沿著基本上水平延伸的凝固區段15形成凝固腔22,熔融金屬17被澆注到該凝固腔中,以凝固成金屬制品2。
在此各個壁元件20與循環帶6共同作用,使得熔融金屬17不可或僅可微小地向側面18或19偏移。
更確切地說,凝固腔22通過朝向熔融金屬17的帶上側23和壁元件20的朝向熔融金屬17的多個側壁24(僅示例性標出)被限定。
通常在此僅在側壁24或壁元件20的高度(特別是參見圖2)上的壁部與熔融金屬17直接接觸,其中在本實施例中壁部與構成自身的壁元件20的合金銅塊21構造為一體。由此可通過兩個側向限定機構12和13特別有效地散發掉包含在熔融金屬17中的熱能。
在壁元件20的壁部25上方設置有用于保持各個壁元件20的保持機構27的鑲邊26(特別是參見圖2),其不是與熔融金屬17有效接觸的壁部25的組成部分。
而壁元件20的自身的壁部25從鑲邊26下方開始,從而壁部25的特征主要在于光滑的銅表面28(也可參見圖2)。
根據本發明所述帶式鑄造裝置1的特征在于,與熔融金屬17相互作用的壁部具有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30(僅示例性標出),該表面朝向凝固腔22,即與熔融金屬17相互作用地接觸。
也就是說,朝向凝固腔22的、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30設計得明顯不同于相應壁元件20的其余側壁(未標出)或者說壁元件的其余表面,其中在本實施例中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30構造成可降低熱磨損和機械磨損。
如根據圖2的圖示可明顯看出,朝向凝固腔22的側壁24具有至少兩個彼此不同的表面區域31和32,其中這兩個彼此不同的表面區域31和32具有不同的特性。
第一表面區域31為光滑的銅表面28,即為在本實施例中直接通過壁元件20的合金銅塊21實現的相對較光滑的表面結構33。
相對于較軟的光滑銅表面28,另一表面區域32(僅示例性標出)為較硬的表面結構34(僅示例性標出),該表面結構由四個彼此間隔開的、可更換的表面元件35、36、37和38提供或構造在與熔融金屬17相互作用的壁部25處。表面元件35、36、37和38朝向凝固腔22或者說熔融金屬17。
表面元件35、36、37和38雖然可更換地布置在與熔融金屬17相互作用的壁部25處,但其中由此相應至少局部改性的表面30在本發明的意義上持久地設置在壁部25處。
在此四個彼此間隔開的、可更換的表面元件35、36、37和38設置在壁部25的四個角部39(僅示例性標出)中,從而這四個特別強烈地受到熔融金屬17的負載的角部39有非常好的承載能力且被很好地保護。
由此這四個彼此間隔開的、可更換的表面元件35、36、37和38同樣為可更換的且朝向凝固腔22的第一棱邊元件或角部元件40(同樣僅示例性標出),其相對于壁部25的表面區域31具有改性的表面30。
在此棱邊元件或角部元件40構造成使得由四個彼此間隔開的、可更換的表面元件35、36、37和38形成的另一表面區域32以其在壁部25的長邊42處的短側41和其在壁部25的短邊44處的長側43構成。
在此長邊42以及短側41設置成基本上水平延伸,而短邊44以及長側43定向成基本上豎直延伸。
在任何情況下四個彼此間隔開的、可更換的表面元件35、36、37和38以其相應的縱向延伸在豎直方向上延伸,從而壁部25的長邊42以多個寬部被加強。
作為附加或替代,根據圖3所示,朝向凝固腔22的替代性的側壁24a完全地設置有不可分離的永久涂層51,其中整個側壁24a相對于光滑的銅表面28例如持久地具有增大的粗糙度。
對此替代性的側壁24a大面積地涂覆有相應設計的不可分離的永久涂層51,從而與熔融金屬17相互作用的壁部25具有另一改變的表面結構52。
由此與熔融金屬17相互作用的壁部25具有替代性的側壁24a,該側壁具有特別是與光滑的銅表面28(參見圖2)不同的表面區域53。
在這里須明確指出,前文所述的或在權利要求和/或附圖中說明的解決方案的特征同樣也可組合使用,以可相應附加地實施或實現所述特征、效果和優點。
應理解的是,前文所述的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第一設計方案。就此而言本發明的設計方案并不局限于該實施例。
只要在申請文件中公開的所有特征單獨地或以組合的形式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新穎性,則均對本發明是重要的。
附圖標記
1帶式鑄造裝置
2金屬制品
3鑄帶
4帶式鑄造設備
5帶傳送機構
6循環帶
7馬達
8前導向輥
9后導向輥
10上回行段
11輸送方向
12第一側向限定機構
13第二側向限定機構
15水平凝固區段
16進給系統
17熔融金屬
18左側
19右側
20壁元件
21銅塊
22凝固腔
23帶上側
24側壁
24a替代性的側壁
25壁部
26鑲邊
27保持機構
28光滑的銅表面
30局部改性的表面
31第一表面結構
32另一表面結構
33光滑的表面結構
34較硬的表面結構
35第一可更換表面元件
36第二可更換表面元件
37第三可更換表面元件
38第四可更換表面元件
39角部
40可更換的棱邊元件或角部元件
41短側
42長邊
43長側
44短邊
51不可分離的永久涂層
52其他表面結構
53不同的表面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