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模具加工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了一種用于汽車模具加工的防振磨床。
背景技術:
現有的汽車模具加工用的磨床大都通過打磨頭與放置在工作臺上的工件接觸,通過打磨電機帶動打磨頭轉動,實現對汽車模具的磨削加工?,F有的磨床的打磨頭在切削過程中容易損壞,需要頻繁更換磨頭,而且現有的磨床無法實現分區自動吸合釋放,加工精度低,同時磨床工作時,振動大,產生的噪音也大,導致操作環境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了一種用于汽車模具加工的防振磨床,操作便捷,結構簡單,打磨頭使用壽命長,能夠實現分區自動吸合釋放,加工精度高,同時具有防振功能。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用于汽車模具加工的防振磨床,包括連接有電控箱的磨床機座,該磨床機座上固定設置有打磨電機與工作臺、磨床機座底部設置有防振機構;所述打磨電機上連接有打磨頭,該打磨頭設置于工作臺上方;所述磨床機座內還設置有調速電機,該調速電機通過傳動軸連接有電磁吸盤;所述電磁吸盤設置于工作臺上,且電磁吸盤呈圓盤狀;所述電磁吸盤包括吸盤本體,該吸盤本體通過凹槽等分分隔出扇形部;所述扇形部內分布的線圈與該扇形部的吸盤本體形成扇形吸盤;所述防振機構包括中空外殼、第一彈簧,所述中空外殼內設有一橫向卡槽;所述第一彈簧的底端與中空外殼的內壁底部相連接,第一彈簧的頂端連接有第一滑塊;所述橫向卡槽內設置有橫向緩沖件,該橫向緩沖件的頂面連接有磨床機座連接滑塊。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工作臺外設置有防護罩,且防護罩的外側設置有啟片器與防護擋板。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打磨電機有兩個,且兩個打磨電機上均連接有打磨頭。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橫向緩沖件包括兩個第二滑塊,兩個第二滑塊之間通過第二彈簧相連接。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兩個第二滑塊的頂面與磨床機座連接滑塊相連接、底面與橫向卡槽相接觸的面互為向下斜面。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中空外殼截面設為多邊形或圓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磨床操作便捷,結構簡單,打磨頭使用壽命長,能夠實現分區自動吸合釋放,加工精度高,同時具有防振功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向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B-B向局部剖視圖;
圖4是本發明中電磁吸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中防振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用于汽車模具加工的防振磨床,包括連接有電控箱1的磨床機座2,該磨床機座2上固定設置有打磨電機3與工作臺4、磨床機座2底部設置有防振機構6;所述打磨電機3上連接有打磨頭5,該打磨頭5設置于工作臺4上方;所述磨床機座2內還設置有調速電機7,該調速電機7通過傳動軸8連接有電磁吸盤9;所述電磁吸盤9設置于工作臺4上,且電磁吸盤9呈圓盤狀;如圖4所示,所述電磁吸盤9包括吸盤本體91,該吸盤本體91通過凹槽92等分分隔出扇形部93;所述扇形部93內分布的線圈與該扇形部93的吸盤本體91形成扇形吸盤;實施時吸盤本體91內的線圈和吸盤本體共同激發磁力,由于將吸盤本體91等分分隔出多個扇形部93,各個扇形部93是獨立的模組,能夠產生較強的吸持力吸持汽車模具,確保對汽車模具的加工以及加工精度。
如圖5所示,所述防振機構6包括中空外殼61、第一彈簧62,所述中空外殼61內設有一橫向卡槽63;所述第一彈簧62的底端與中空外殼61的內壁底部相連接,第一彈簧62的頂端連接有第一滑塊64;所述橫向卡槽63內設置有橫向緩沖件,該橫向緩沖件的頂面連接有磨床機座連接滑塊65;所述橫向緩沖件包括兩個第二滑塊66,兩個第二滑塊66之間通過第二彈簧67相連接;所述兩個第二滑塊66的頂面與磨床機座連接滑塊65相連接、底面與橫向卡槽63相接觸的面互為向下斜面68。實施時優選所述中空外殼61截面設為多邊形或圓形,本發明通過橫向緩沖件進行緩沖,由于68斜面位移的緩沖,因此位移量較小,相應的對沖擊能量的損失較小,既能有防振的效果又能滿足磨床的工作效率,當磨床的振動變大時,橫向緩沖件的兩個第二滑塊66被完全壓縮進入中空外殼61內,使得第一彈簧62壓縮,提高了磨床工作時的穩固性。
本發明優選所述工作臺4外設置有防護罩10,且防護罩10的外側設置有啟片器11與防護擋板12,起到了防護作用,且磨削加工完成后的汽車模具可以通過啟片器11啟下拆卸。
本發明優選所述打磨電機3有兩個,且兩個打磨電機3上均連接有打磨頭5,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