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連桿加工成型技術領域,尤其是連桿成型上料機構。
背景技術:
連桿組由連桿體、連桿大頭、連桿大頭蓋、連桿小頭和連桿螺栓(或螺釘)等組成。
現有技術中,連桿成型的步驟是,第一步,向連桿成型機內的模具上噴曬涂料,防止成型后的連桿粘貼在模具上,造成取模具困難;第二步,采用勺子舀取金屬胚料,并將金屬胚料倒入模具中;第三步,連桿成型機將模具內的金屬胚料壓實成型;第四步,取件。
采用現有技術的連桿成型上料機構存在以下問題:舀金屬胚料的勺子容易沾上金屬胚料,勺子在離開金屬胚料向模具運動的過程中,金屬胚料凝結后會粘在勺子表面,長此以往,勺子越來越重,內表面也越來越厚,會影響舀金屬胚料的量,進而使得連桿成型的質量下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連桿成型上料機構,在上料的過程中,能夠將粘在上料機構內的金屬胚料刮下,保持上料機構內壁的清潔。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連桿成型上料機構,包括上料裝置和帶動上料裝置運動并能夠將上料裝置內的金屬胚料倒入模具的機械臂,上料裝置為針筒狀,上料裝置包括筒體活塞、活塞桿、容納金屬胚料的筒體、吸放金屬胚料的吸頭;機械臂包括能夠調整筒體位置的筒體機械臂和帶動活塞桿上下移動的活塞桿機械臂;活塞桿的上端與活塞桿機械臂連接,活塞桿的下端與筒體活塞固定連接,筒體活塞的底部設有與吸頭對應的頂桿;筒體與筒體機械臂連接,筒體活塞放置在筒體內,筒體的下端與吸頭可拆卸連接;吸頭的上端伸入到筒體內部,伸入筒體內部的吸頭上設有金屬胚料進出孔;吸頭內設有可上下移動并控制金屬胚料從進出孔流進或流出的吸頭活塞,吸頭上端設有能夠粘住吸頭活塞的粘連裝置。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時,筒體機械臂帶動上料裝置水平移動,待上料裝置移動到裝金屬胚料的容器上方時,筒體機械臂向下運動,同時活塞桿機械臂將活塞桿向上拉,筒體活塞會隨著活塞桿向上移動,筒體內形成真空,此時吸頭活塞也會隨著筒體活塞向上移動,直到吸頭活塞移動到進出孔的上方,并粘在粘連裝置上;此時容器中的金屬胚料會從吸頭的下端向上移動,進而從進出孔進入到筒體中,當筒體內裝滿金屬胚料后,筒體機械臂帶動上料裝置向上移動,然后水平移動到模具處;活塞桿機械臂會向下推動活塞桿,活塞桿會推動筒體內的金屬胚料會通過進入孔進入到吸頭中,進而沿著吸頭流到模具中;當筒體活塞底部的頂桿伸入到吸頭中,頂桿會頂住吸頭活塞,使得吸頭活塞脫離粘連裝置,此時,由于筒體內筒體活塞還會向下運動,筒體內的壓強會推動吸頭活塞向下運動,當吸頭活塞運動到低于進出孔的位置的時候,筒體內又形成密閉空間,當需要再上料的時候,又重復上述過程即可。
本方案的技術效果:1、筒體活塞的設置,主要是為了筒體活塞向上移動的時候便于吸取金屬胚料,筒體活塞向下運動的時候不僅便于將筒體內的金屬胚料壓出還能夠將筒體壁上的金屬胚料刮下,使得金屬胚料不會殘留在筒體壁上。2、上料裝置設置為針筒狀,當吸取金屬胚料的時候,由于先將活塞桿向上拉,筒體內形成真空,使得金屬胚料能夠快速的從外部的容器中進入到筒體中,使得金屬胚料的溫度在轉移的過程中不會有大的變化,因而金屬胚料不會凝結在筒體壁上,便于筒體活塞向下運動的時候能夠輕松將筒體壁上的金屬胚料刮下。3、粘連裝置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將向上運動的吸頭活塞粘連住,使得吸頭上的進出孔露出來,便于金屬胚料進入到筒體中;當筒體活塞向下壓時,筒體內的金屬胚料又會從進出孔流出,此時,由于粘連裝置的作用,粘連裝置的粘連大于筒體內的壓力,吸頭活塞不會向下移動將進出孔遮住,能夠保證筒體內的金屬胚料能夠暢通的從進出孔流出。4、需要吸取金屬胚料的時候,將吸頭插入金屬胚料中即可,使得僅僅吸頭與金屬胚料接觸,其他部分不會與金屬胚料接觸,防止金屬胚料粘到上料裝置的其他地方。5、吸頭活塞的設置,一方面是為了刮下附著在吸頭壁上的金屬胚料,另一方面是為了控制金屬胚料的進出。6、頂桿的設置主要是為了防止由于粘連裝置粘力過大,吸頭活塞不會與粘連裝置分離,設置頂桿后,頂桿與筒體內部的壓強推力會一起推動吸頭活塞,使得吸頭活塞與粘連裝置分離,進而向下移動,吸頭活塞在移動的過程中將吸頭壁上的金屬胚料刮下,并同時封住吸頭,使得筒體內形成封閉狀態,便于下一次吸取金屬胚料。
對基礎方案的改進得到的優化方案1,吸頭的上端和下端均設有限制吸頭活塞滑落到吸頭外的限位裝置。防止吸頭活塞在上下運動的時候掉落到吸頭外。
對優化方案1的改進得到的優化方案2,粘連裝置設置在吸頭上端的限位裝置上,粘連裝置為第一磁鐵,吸頭活塞的上表面設有與第一磁鐵相互吸引的第二磁鐵;吸頭下端的限位裝置上設有第三磁鐵,吸頭活塞的下表面設有與第三磁鐵相互吸引的第四磁鐵。
將粘連裝置、吸頭活塞的上表面設為相互吸引的磁鐵,當吸頭活塞因筒體活塞向上運動到一定位置的時候,粘連裝置就會對吸頭活塞產生吸引力,進而使得粘連裝置將吸頭活塞吸住,采用此方法非常簡單方便的實現了在筒體內的金屬胚料向外流的時候,吸頭活塞不會擋住進出孔。另外,吸頭下端的限位裝置和吸頭活塞下表面上設有相互吸引的磁鐵,當吸頭活塞脫離吸頭上端的粘連裝置后;筒體活塞的推動導致筒體內的空氣推動吸頭活塞向下運動到一定位置后,吸頭下端的限位裝置會產生吸引力,進而吸住吸頭活塞,以此達到吸頭活塞能夠在整個吸頭中活動,使得吸頭壁上的金屬胚料會被刮走。
對優化方案2的改進得到的優化方案3,筒體活塞與吸頭活塞之間通過彈簧連接,頂桿設置在彈簧的中間。
設置彈簧主要是便于拉動吸頭活塞向上運動,因為在筒體活塞在向上運動的時候會對吸頭活塞產生一定的壓強,使得吸頭活塞向上移動,為了使得吸頭活塞能夠向上移動的更快,在筒體活塞和吸頭活塞之間設置一個彈簧,使得筒體活塞在向上運動到一定距離,彈簧被拉伸,進而會拉動吸頭活塞向上運動。
優化方案3的改進得到的優化方案4,筒體上端設有限制筒體活塞滑落到筒體外的擋板,活塞桿穿過擋板與活塞桿機械臂連接。擋板的設置,不僅能夠防止筒體活塞掉落到筒體外,還能夠防止金屬胚料在筒體運動的過程中散熱,使得金屬胚料不會凝結在筒體壁上,使得筒體壁上的金屬胚料更容易被筒體活塞刮下。
優化方案4的改進得到的優化方案5,筒體活塞的底部設有能夠插入吸頭的凹槽,頂桿的長度大于凹槽的深度。
由于吸頭的上端伸入到筒體中,凹槽的設置可以讓筒體活塞運動到筒體底部時不會被吸頭上端擋住,使得筒體活塞可以與筒體底部接觸。如果頂桿的長度小于凹槽的深度,會出現筒體活塞與筒體底面接觸后,頂桿才頂住吸頭活塞,使得吸頭活塞從第一磁鐵上脫離,此時筒體內部壓強與外部壓強幾乎平衡,筒體內不會對吸頭活塞產生向下的推力;所以當頂桿的長度大于凹槽的深度時,由于頂桿已經伸到凹槽外,使得筒體活塞還未與吸頭上端接觸時,頂桿先將吸頭活塞頂出第一磁鐵處,使得吸頭活塞與第一磁鐵分離,此時筒體內的壓強會推動吸頭活塞向吸頭底端運動,吸頭活塞運動到一定位置后會被吸頭下端的第三磁鐵吸引,使得吸頭活塞粘在第三磁鐵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連桿成型上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吸頭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標記:筒體1,筒體活塞11,凹槽111,活塞桿12,頂桿13,吸頭2,進出孔21,限位裝置22,第一磁鐵23,第二磁鐵24,第三磁鐵25,第四磁鐵26,吸頭活塞27。
參見圖1和圖2所示,連桿成型上料機構,包括上料裝置和帶動上料裝置運動并能夠將上料裝置內的金屬胚料倒入模具的機械臂,上料裝置為針筒狀,上料裝置包括筒體活塞11、活塞桿12、容納金屬胚料的筒體1、吸放金屬胚料的吸頭2;機械臂包括能夠調整筒體1位置的筒體機械臂和帶動活塞桿12上下移動的活塞桿機械臂;活塞桿12的上端與活塞桿機械臂連接,活塞桿機械臂由液壓缸帶動,使得活塞桿12能夠上下移動;活塞桿12的下端與筒體活塞11固定連接,筒體活塞11的底部固定連接有一個與吸頭2對應的頂桿13,頂桿13可以插入到吸頭2中;筒體1與筒體機械臂連接,筒體機械臂也與液壓缸連接,使得筒體1能夠上下左右移動。筒體活塞11放置在筒體1內,吸頭2與筒體1的下端螺紋連接,便于更換吸頭2;吸頭2的上端伸入到筒體1內部,吸頭2伸入筒體1內部的部分上設有金屬胚料進出孔21,使得金屬胚料能夠從進出孔21處進出;筒體活塞11的底部設有與伸入筒體1內部的吸頭2相配合的凹槽111,使得筒體活塞11運動到底部的時候,吸頭2的上端可以完全插入到凹槽111中,進而使得吸頭2的上端不會擋住筒體活塞11向下運動到筒體1底部。吸頭2內放置有一個可上下移動的吸頭活塞27,當吸頭活塞27高于進出孔21的高度時,金屬胚料會從進出孔21處進出;當吸頭活塞27低于進出孔21的位置時,筒體1內就會形成一個密閉空間。
進出孔21的底邊緣高出筒體1的底面0.01mm至0.5mm。使得進出孔21與筒體1的底面相鄰,使得吸頭2的上端在慢慢插入向下移動的筒體活塞11的凹槽111中時,凹槽111只會在最后才會遮住進出孔21,不會影響金屬胚料從筒體1中出去。
參見圖2所示,為了防止吸頭活塞27在上下運動的時候掉落到吸頭2外,吸頭2的上端和下端均設有限制吸頭活塞27滑落到吸頭2外的限位裝置22,該限位裝置22可以凸起的擋條等。
吸頭2上端設有能夠粘住吸頭活塞27的粘連裝置,粘連裝置設置在吸頭2上端的限位裝置22上,為了實現粘連這個功能,粘連裝置為第一磁鐵23,吸頭活塞27的上表面相應設置有與第一磁鐵23相互吸引的第二磁鐵24;當吸頭活塞27因筒體1內的壓強向上運動時,吸頭活塞27運動到一定位置,粘連裝置就會對吸頭活塞27產生吸引力,進而使得粘連裝置將吸頭活塞27吸住,此方法非常簡單方便的實現了在筒體1內的金屬胚料向外流的時候,吸頭活塞27不會擋住進出孔21。
吸頭2下端的限位裝置22上設有第三磁鐵25,吸頭活塞27的下表面設有與第三磁鐵25相互吸引的第四磁鐵26。當吸頭活塞27脫離吸頭2上端的粘連裝置后;筒體活塞11的推動導致筒體1內的空氣推動吸頭活塞27向下運動,吸頭活塞27運動到一定位置后,吸頭2下端的限位裝置22會對吸頭活塞27產生吸引力,進而吸住吸頭活塞27,以此達到吸頭活塞27能夠在整個吸頭2中活動,使得吸頭2壁上的金屬胚料會被刮走。
另外,為了縮小粘連裝置和限位裝置22的占位空間,也可以將粘連裝置和限位裝置22合為一體,即,用粘連裝置即實現粘連的作用也實現限位的作用,即將粘連裝置設置為凸起狀態,使得粘連裝置也能夠擋住活塞,以此來限制吸頭活塞27的運動。
為了使得吸頭活塞27能夠向上移動的更快,在筒體活塞11和吸頭活塞27之間設置一個彈簧,使得筒體活塞11在向上運動到一定距離,彈簧被拉伸,進而會拉動吸頭活塞27向上運動。頂桿13設置在彈簧的中心,節省頂桿13和彈簧占用的空間。
為了防止筒體活塞11掉落到筒體1外和金屬胚料在筒體1運動的過程中散熱,在筒體1上端設有限制筒體活塞11滑落到筒體1外的擋板,擋板與筒體1壁可拆卸連接,便于筒體1內部的檢修;活塞桿12穿過擋板與活塞桿機械臂連接。
使用時,筒體機械臂帶動上料裝置水平移動,待上料裝置移動到裝金屬胚料的容器上方時,筒體機械臂向下運動,同時活塞桿機械臂將活塞桿12向上拉,筒體活塞11會隨著活塞桿12向上移動,筒體1內形成真空;此時吸頭活塞27也會隨著筒體活塞11向上移動,同時,筒體活塞11和吸頭活塞27之間的彈簧也逐漸被拉伸,彈簧進而拉動吸頭活塞27向上運動,直到吸頭活塞27移動到進出孔21的上方,并粘在粘連裝置上;容器中的金屬胚料會從吸頭2的下端向上移動,從進出孔21吸入到筒體1中,當筒體1內裝滿金屬胚料后,筒體機械臂帶動上料裝置向上移動,然后水平移動到模具處,因為筒體1內與外界的壓強差,筒體1內的金屬胚料不會自動向下流出;然后,活塞桿機械臂會向下推動活塞桿12,活塞桿12會推動筒體1內的金屬胚料會通過進入孔進入到吸頭2中,進而沿著吸頭2流到模具中;當筒體活塞11底部的頂桿13伸入到吸頭2中,頂桿13會頂住吸頭活塞27,使得吸頭活塞27脫離粘連裝置,此時,由于筒體1內筒體活塞11還會向下運動,筒體1內的壓強會推動吸頭活塞27向下運動,當吸頭活塞27運動到低于進出孔21的位置的時候,筒體1內又形成密閉空間,當需要再上料的時候,又重復上述過程即可。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和/或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