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五金件加工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五金板材壓實打磨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不斷的發展,五金件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五金加工產業亦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然而,五金板在加工的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壓實打磨,以便打造出符合要求的五金板,現有對五金板打磨的方式主要是依靠人工進行,人工打磨的方式不僅效率低,工作勞動強度大,而且打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雖然市面上也出現了一些五金板的打磨機械,但是由于其結構復雜,操作繁瑣,且不能有效的對五金板進行壓實、打磨,使其對五金板加工的效率低下,且難以保證五金板加工的質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用于五金板材壓實打磨系統。
為達到本發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五金板材壓實打磨系統,所述用于五金板材壓實打磨系統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撐板、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左右兩側的固定裝置、位于所述固定裝置左右兩側的頂靠裝置、位于所述固定裝置之間的支撐裝置、位于所述固定裝置上方的支架裝置、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上方的電缸裝置、位于所述電缸裝置右側的打磨裝置,所述底板上設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之間的第二支撐桿、第三支撐桿及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的第一橫桿,所述支撐板上設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固定桿及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固定裝置包括第一豎桿、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桿上的第一頂靠桿、設置于所述第一頂靠桿一端的頂靠塊、位于所述第一頂靠桿上方的第一固定塊、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塊上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一頂靠桿下方的第一支撐塊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下方的第二彈簧,所述頂靠裝置包括第一電缸、位于所述第一電缸上方的第一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上方的推動塊、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左右兩側的第三彈簧及位于所述第一電缸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架,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一電機、位于所述第一電機左右兩側的第二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一電機上的第一輸出軸、設置于所述第一輸出軸上的第一拉線、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的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下方左右兩側的第四彈簧、位于所述第一橫板左右兩側的第一彈性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上方左右兩側的第四支撐桿及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撐桿上端的第一滾輪,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二橫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橫板左側的第四支架、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上方的定位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右側的第二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下方的第一彎曲桿、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上方的第五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五支架上端的第二電機、位于所述第二電機下方的轉軸、位于所述轉軸下方的齒輪及設置于所述第五支架上的第三橫桿,所述電缸裝置包括第二電缸、位于所述第二電缸上方的第二推動桿、位于所述第二電缸左側的定位架、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上方的第四橫桿、位于所述第四橫桿右側的壓板、位于所述壓板上方的固定架及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左側的第二固定桿,所述打磨裝置包括旋轉板、位于所述旋轉板下方的旋轉軸、位于所述旋轉軸左右兩側的第五彈簧、位于所述第五彈簧下方的轉盤、位于所述旋轉軸下方的旋轉架、位于所述轉盤下方的凸環及位于所述旋轉架下方的打磨塊。
所述第一支撐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與所述第一支撐桿之間,所述第一橫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豎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頂靠桿貫穿所述第一豎桿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頂靠塊的橫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所述頂靠塊位于所述第一頂靠桿靠近支撐裝置的一端,所述頂靠塊與所述第一頂靠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頂靠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頂靠桿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的側面頂靠在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上。
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缸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貫穿所述支撐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推動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塊的橫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推動塊的上表面呈傾斜狀,所述推動塊的上表面頂靠在所述第一頂靠桿的一端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三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彈簧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推動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架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電缸的側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機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機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機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架呈L形,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電機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輸出軸呈圓柱體,所述第一輸出軸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機連接,所述第一拉線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穿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豎桿之間,所述第四彈簧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下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四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性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彈性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橫板的端部頂靠在所述第一彈性桿的側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四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的上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四支撐桿樞軸連接。
所述第二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的上方,所述第二橫板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環形槽及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三支架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支架呈Z字形,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形,所述第四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上端呈豎直狀且與所述定位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呈L形,所述第五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二電機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軸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電機連接,所述轉軸的下端與所述齒輪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齒輪呈水平狀,所述齒輪的側面設有鋸齒,所述第三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五支架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貫穿所述第三橫桿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
所述第二電缸的下表面與所述定位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電缸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呈L形,所述定位架的下端與所述定位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推動桿貫穿所述定位架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四橫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的右端與所述壓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壓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壓板位于所述第二橫板的上方,所述固定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固定架的右端與所述壓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架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橫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橫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旋轉板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旋轉板位于所述壓板的下方,所述旋轉軸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旋轉軸的上端與所述旋轉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旋轉軸貫穿所述轉盤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旋轉軸的下端與所述旋轉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旋轉軸的下端可以穿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轉盤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板的下表面與所述轉盤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轉盤的側面設有鋸齒,所述凸環呈圓環狀且水平放置,所述凸環的上表面與所述轉盤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凸環收容于所述環形槽內且與所述第二橫板滑動連接,所述第五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的上端與所述旋轉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的下端與所述轉盤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旋轉架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旋轉架的兩端與所述打磨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打磨塊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用于五金板材壓實打磨系統能夠對五金板進行有效的固定,然后再對其進行打磨,打磨效率高,并且由于固定的較為穩固,進而可以保證打磨的效果,防止打磨出瑕疵。同時可以大大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提高人工勞動效率,操作簡單方便,適合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用于五金板材壓實打磨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用于五金板材壓實打磨系統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用于五金板材壓實打磨系統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撐板2、位于所述支撐板2上方左右兩側的固定裝置3、位于所述固定裝置3左右兩側的頂靠裝置4、位于所述固定裝置3之間的支撐裝置6、位于所述固定裝置3上方的支架裝置7、設置于所述支架裝置7上方的電缸裝置8、位于所述電缸裝置8右側的打磨裝置9。
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設有位于其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之間的第二支撐桿12、第三支撐桿14及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11上的第一橫桿13。所述第一支撐桿1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支撐桿1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桿1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支撐桿1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桿12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1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12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之間,所述第一橫桿1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1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1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12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1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撐桿14的下端與所述底板1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板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撐板2上設有位于其上方的第一固定桿21及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2。所述第一固定桿21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桿21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通孔22呈圓形。所述第二支撐桿12的上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固定裝置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板2上方的左右兩側,同時位于所述支撐裝置6的左右兩側。所述固定裝置3包括第一豎桿31、設置于所述第一豎桿31上的第一頂靠桿32、設置于所述第一頂靠桿32一端的頂靠塊33、位于所述第一頂靠桿32上方的第一固定塊34、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塊34上的第一彈簧35、位于所述第一頂靠桿32下方的第一支撐塊37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37下方的第二彈簧36。所述第一豎桿3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桿31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桿3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頂靠桿32貫穿所述第一豎桿31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頂靠桿32可以左右滑動,所述第一頂靠桿32采用光滑的材料制成,即摩擦系數較小的材料。所述頂靠塊33的橫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所述頂靠塊33位于所述第一頂靠桿32靠近支撐裝置6的一端,所述頂靠塊33與所述第一頂靠桿3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塊33可以頂靠在五金板的側面上,進而對所述五金板進行有效的固定。所述第一固定塊3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固定塊3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頂靠桿3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35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彈簧35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桿3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3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塊34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35處于壓縮狀態,使得所述第一彈簧35向兩側推動所述第一固定塊34。所述第二彈簧36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36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36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支撐塊37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37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塊37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頂靠桿32的下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37采用光滑的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第一頂靠桿32左右移動時,不會帶動所述第一支撐塊37移動,所述第二彈簧36對所述第一支撐塊37的推力使得所述第一支撐塊37可以穩定不動。所述第一支撐塊37的側面頂靠在所述第一豎桿31的側面上。所述第一支撐塊37在所述第二彈簧36的作用下對所述第一頂靠桿32施加向上的力,同時所述第一彈簧35向左推動所述第一固定塊34進而使得所述第一固定塊32對所述第一頂靠桿32施加一個向下的分力,上述兩種力相互抵消,使得所述第一頂靠桿32只承受到水平方向的力,進而使得所述第一頂靠桿32可以穩定的左右移動。
如圖1所示,所述頂靠裝置4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支撐裝置6的左右兩側。所述頂靠裝置4包括第一電缸41、位于所述第一電缸41上方的第一推動桿42、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42上方的推動塊43、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42左右兩側的第三彈簧44及位于所述第一電缸41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架45。所述第一電缸4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一支撐桿1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缸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進而對所述第一電缸4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電缸41上設有開關,方便使用者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一推動桿4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4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電缸4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缸41帶動所述第一推動桿42上下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42貫穿所述支撐板2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42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一推動桿42的上端與所述推動塊4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推動塊43的橫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推動塊43的上表面呈傾斜狀,所述推動塊43的上表面頂靠在所述第一頂靠桿32的一端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推動塊43向上移動時,所述第一頂靠桿32向中間移動,所述推動塊43向下移動時,所述第一頂靠桿32在所述第一彈簧35的作用下向兩側移動,以便實現所述第一頂靠桿32左右移動。所述第三彈簧44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彈簧44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44的上端與所述推動塊4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進而對所述推動塊43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支架45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架45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45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45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電缸41的側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裝置6包括第一電機61、位于所述第一電機61左右兩側的第二支架62、設置于所述第一電機61上的第一輸出軸63、設置于所述第一輸出軸63上的第一拉線64、位于所述支撐板2上方的第一橫板65、位于所述第一橫板65下方左右兩側的第四彈簧66、位于所述第一橫板65左右兩側的第一彈性桿67、位于所述第一橫板65上方左右兩側的第四支撐桿68及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撐桿68上端的第一滾輪69。所述第一電機6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三支撐桿1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電機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進而對所述第一電機6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電機61上設有開關,方便其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一電機61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板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機61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2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架62設有兩個,所述第二支架62呈L形,所述第二支架62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62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電機61的側面固定連接,進而對所述第一電機61起到固定作用。所述第一輸出軸63呈圓柱體,所述第一輸出軸6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電機61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電機61帶動所述第一輸出軸63旋轉。所述第一拉線6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輸出軸6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6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6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拉線64穿過所述第一通孔22。所述第一橫板6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65位于所述第一豎桿31之間。所述第四彈簧66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橫板65下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四彈簧66呈豎直狀,所述第四彈簧66的下端與所述支撐板2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66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6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進而對所述第一橫板65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彈性桿67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彈性桿67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彈性桿67采用彈性材料制成,使其可以發生彎曲變形,所述第一橫板65的端部頂靠在所述第一彈性桿67的側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進而對所述第一橫板65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一彈性桿67發生彎曲變形時,所述第一彈性桿67向上推動所述第一橫板65。所述第四支撐桿68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橫板65上方的左右兩側,所述第四支撐桿68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撐桿68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6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68的上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滾輪69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滾輪69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69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第四支撐桿68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69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內旋轉,所述第一滾輪69與電機連接,進而帶動所述第一滾輪69旋轉。五金板直接放置在所述第一滾輪69上。
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7包括第二橫板72、位于所述第二橫板72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三支架71、位于所述第二橫板72左側的第四支架73、設置于所述第四支架73上方的定位板74、位于所述第二橫板72右側的第二橫桿75、位于所述第二橫桿75下方的第一彎曲桿76、位于所述第二橫桿75上方的第五支架77、設置于所述第五支架77上端的第二電機78、位于所述第二電機78下方的轉軸79、位于所述轉軸79下方的齒輪70及設置于所述第五支架77上的第三橫桿771。所述第二橫板7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板72位于所述第一橫板65的上方,所述第二橫板72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環形槽721及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722,從所述第二橫板72上方俯視,所述環形槽721呈圓環狀,所述環形槽721自所述第二橫板7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所述第二通孔722呈圓形。所述第三支架71設有兩個,所述第三支架71呈Z字形,所述第三支架71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板7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71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31的上端固定連接,進而對所述第二橫板72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四支架73呈L形,所述第四支架73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板72的左端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73的上端呈豎直狀且與所述定位板7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板7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7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75的左端與所述第三支架7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1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75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76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76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橫桿75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76的下端與所述第一豎桿3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77呈L形,所述第五支架77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橫桿75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77的上端呈水平狀且與所述第二電機78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電機78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二電機78上設有開關,方便使用者打開或者關閉。所述轉軸79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轉軸79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電機78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機78帶動所述轉軸79旋轉,所述轉軸79的下端與所述齒輪70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齒輪70呈水平狀,所述齒輪70的側面設有鋸齒。所述第三橫桿77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771的右端與所述第五支架77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轉軸79貫穿所述第三橫桿771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轉軸79可以穩定的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電缸裝置8包括第二電缸81、位于所述第二電缸81上方的第二推動桿82、位于所述第二電缸81左側的定位架83、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82上方的第四橫桿84、位于所述第四橫桿84右側的壓板85、位于所述壓板85上方的固定架86及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82左側的第二固定桿87。所述第二電缸81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二電缸81的下表面與所述定位板7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電缸81上設有開關,方便將其打開或者關閉。所述第二推動桿82呈圓柱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推動桿82的下端與所述第二電缸81連接,使得所述第二電缸81帶動所述第二推動桿82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推動桿82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橫桿8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83呈L形,所述定位架83的下端與所述定位板7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83的上端呈水平狀,所述第二推動桿82貫穿所述定位架83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82可以穩定的上下移動。所述第四橫桿84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橫桿84的右端與所述壓板85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壓板85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壓板85位于所述第二橫板72的上方。所述固定架86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固定架86的右端與所述壓板8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架86的左端與所述第四橫桿8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87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桿87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推動桿8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87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橫桿8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打磨裝置9包括旋轉板91、位于所述旋轉板91下方的旋轉軸92、位于所述旋轉軸92左右兩側的第五彈簧93、位于所述第五彈簧93下方的轉盤94、位于所述旋轉軸92下方的旋轉架96、位于所述轉盤94下方的凸環95及位于所述旋轉架96下方的打磨塊97。所述旋轉板91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旋轉板91位于所述壓板85的下方。所述旋轉軸92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旋轉軸92的上端與所述旋轉板9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旋轉軸92貫穿所述轉盤94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旋轉軸94可以上下移動,所述旋轉軸92的下端與所述旋轉架9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旋轉軸92的下端可以穿過所述第二通孔722。所述轉盤94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定位板74的下表面與所述轉盤94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轉盤94的側面設有鋸齒,所述齒輪70側面的鋸齒與所述轉盤94側面的鋸齒相互嚙合在一起,使得所述齒輪70旋轉時,可以帶動所述轉盤94隨之旋轉。所述凸環95呈圓環狀且水平放置,所述凸環95的上表面與所述轉盤94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凸環95收容于所述環形槽721內且與所述第二橫板72滑動連接,使得所述凸環95可以在所述環形槽721內旋轉,進而使得所述轉盤94可以穩定的旋轉。所述第五彈簧93設有兩個,所述第五彈簧93呈豎直狀,所述第五彈簧93的上端與所述旋轉板9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彈簧93的下端與所述轉盤94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旋轉架96呈倒置的凹字形,所述旋轉架96的兩端與所述打磨塊97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旋轉架96的上端可以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722內。所述打磨塊97呈圓柱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打磨塊97位于所述第二橫板65的上方。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用于五金板材壓實打磨系統使用時,首先將五金板材放置在所述第一滾輪69上,然后調節好五金板材的位置。當五金板材位置較高時,打開第一電機61,使得所述第一輸出軸63旋轉,進而使得所述第一拉線64被拉緊,所述第一橫板65向下移動,此時所述第四彈簧66被壓縮,所述第一彈性桿67彎曲變形且對所述第一橫板65具有向上的推力,所述第一橫板65向下移動使得所述第一滾輪69向下移動,從而可以將五金板材移動到下方,直至頂靠塊33對準五金板材的側面上;當五金板材的位置較低時,關閉第一電機6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一橫板65在所述第四彈簧66及第一彈性桿67的作用下向上移動,以便調高所述第一橫板65、第一滾輪69的高度。然后打開位于左右兩側的第一電缸4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一推動桿42向上移動,進而使得所述推動塊43向上移動,此時所述推動塊43推動所述第一頂靠桿32向中間移動,使得所述頂靠塊33頂靠在五金板材的側面上,直至將五金板材固定住。然后打開第二電機78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二電機78帶動所述轉軸79旋轉,進而使得所述齒輪70旋轉,所述齒輪70可以帶動所述轉盤94隨之旋轉,由于所述旋轉軸92呈長方體,所述轉盤94旋轉時,所述旋轉軸92隨之旋轉,進而使得所述旋轉架96及打磨塊97隨之旋轉。此時打開第二電缸81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二推動桿82向下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四橫桿84向下移動,所述第四橫桿84帶動所述壓板85向下移動,所述壓板85向下移動一段距離后與旋轉板91接觸,然后繼續向下移動,使得所述旋轉板91、旋轉軸92、旋轉架96及打磨塊97向下移動,直至所述打磨塊97與位于其下方的五金板材接觸,且開始對其上表面進行打磨,直至打磨完畢。至此,本發明用于五金板材壓實打磨系統使用過程描述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