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有色冶金領域,為一種能處理銅锍、廢雜銅等物料的銅冶煉裝置,具體為一種火精爐煉銅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銅的火法冶煉分為吹煉工藝和和精煉工藝。就銅的吹煉工藝而言,當今世界上90%以上都采用PS轉爐。就銅的精煉工藝而言,大多數采用反射爐、回轉爐、傾動爐等。這兩種冶煉過程不能在同一爐內進行,存在冶煉周期長、規模小、效率低等缺點。
目前國外有兩種用于工業化生產的連續吹煉工藝,一種是日本研發的三菱法,其采用頂吹爐將銅锍連續吹煉至粗銅,實現了連續煉銅。三菱法是目前投資較少、成本較低的連續煉銅工藝;另一種是美國猶他Kennecott冶煉廠的煉銅工藝,采用閃速爐將銅锍吹煉成粗銅,這種冶煉方法雖然對環境較為友好,但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連續煉銅工藝,而且工藝較為復雜。以上兩種工藝,雖然解決了吹煉作業的環保問題,但都存在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以上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火精爐煉銅裝置,具有操作簡單、環保的技術效果,以下是具體技術方案:
一種火精爐煉銅裝置,包括爐體,其中爐體一端設置有熱料口,另一端上方設置有冷料口,銅锍經溜槽流入熱料口,廢雜銅經冷料口加入,所述的爐體底部設有若干氧槍插孔,氧槍插孔內插有氧槍。
進一步的,還包括托座、滾圈、齒圈、電機、放銅口,其中齒圈鑲嵌固定在爐體上與電機相連接,滾圈套設在爐體托座上。
進一步的,爐體為可轉動臥式圓筒形,內部為中空爐腔,頂部設有煙道口和溶劑口。
進一步的,爐腔內放渣口和放銅口一端為爐渣沉降區。
進一步的,氧槍個數為1-25個,其中相鄰的氧槍之間間距為0.5-1.5米。
進一步的,氧槍與垂直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a≤45°。
進一步的,熱料口、放渣口、氧槍口、放銅口、煙道口、熔劑口、冷料口等位置均設有銅水套。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中的液態銅锍可通過溜槽進入熱料口流入爐內,有效利用熱態銅锍顯熱,且防治了包子吊運所產生的低空污染,廢雜銅可以通過自動加料裝置加入爐內,氧槍插孔內插有氧槍,保證爐腔內有足夠的氧氣含量,從而使反應充分,大大提高火精爐冶煉強度,廢渣中含銅量比其它工藝低,處理能力大,效率高,環保好,勞動條件好,自動化程度高,操作安全,爐體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氧槍的位置關系圖;
其中:1、熱料口2、煙道口3、溶劑口4、冷料口5、放渣口6、放銅口7、氧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
由圖1圖2可知,一種火精爐煉銅裝置,包括爐體,還包括托座、滾圈、齒圈、電機、放銅口,其中爐體一端設置有熱料口1,另一端上方設置有冷料口4,銅锍經溜槽流入熱料口1,廢雜銅經冷料口4加入,所述的爐體底部設有若干氧槍插孔,氧槍插孔內插有氧槍7,其中齒圈鑲嵌固定在爐體上與電機相連接,通過驅動齒圈轉動而驅動爐體轉動,滾圈套設在爐體切可以自由旋轉地支撐在托座上,其中爐體為可轉動臥式圓筒形,內部為中空爐腔,頂部設有煙道口2和溶劑口3,在爐腔內放渣口5和放銅口6一端為爐渣沉降區,在熱料口1、放渣口5、氧槍插孔、放銅口6、煙道口2、熔劑口3、冷料口4位置均設有銅水套。
實施例2
由圖1、圖3可知,氧槍7個數為1-25個,其中相鄰的氧槍7之間間距為0.5-1.5米,氧槍7與垂直方向之間的夾角為-45≤a≤45°。
實施例3
本實用新型有三個作業位置,生產作業時,氧槍7位于爐體底部;進行保溫作業時,轉動爐體指氧槍位于側部。液態銅锍可通過溜槽從熱料口1連續加入爐內,廢雜銅可通過自動加料裝置從冷料口4連續加入爐內、溶劑(石英)從溶劑口3加入。氧氣、天然氣、空氣和氮氣可通過氧槍鼓入,通過合理調節氣體配比,實現爐內反應的進行,爐內煙氣經煙道口2排出回收處理。爐渣經沉淀后,由放渣口5排出,反應完成后的粗銅或陽極銅經放銅口6放出。
正常生產時,氧槍位于爐體底部,氧氣、天然氣、空氣和氮氣按照合理配比鼓入熔池,爐內熔體攪拌劇烈,通過熔融的銅液傳遞熱量,反應充分,處理量大;天然氣作為燃料,熱利用率高,節能環保。根據生產情況,爐體轉至氧槍位于水平位,即可實現保溫作業。
液態銅锍和廢雜銅可直接加入爐內進行處理,通過控制氧氣、天然氣、空氣和氮氣的配比,即可產出粗銅,也可通過四種氣體調節配比完成冶煉操作,直接產出陽極銅。放渣端設有爐渣沉淀區,爐渣容易排出,渣含銅較其他工藝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