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陶瓷生產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陶瓷拋光棒。
背景技術:
陶瓷是用鋁硅酸鹽礦物或某些氧化物等為主要原料,依照人的意圖通過特定的物理化學工藝在高溫下以一定的溫度和氣氛制成的具有一定型式的工藝巖石。按制作工藝可分為傳統陶瓷和特種陶瓷,傳統陶瓷是以粘土(包括陶土、瓷土、高嶺土等)、石英、長石等天然礦物為主要原料,經粉碎、成形和燒結而成。因具有耐火、耐酸堿、抗氧化、電絕緣性好和易于清洗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常見于日常生活中用的陶器、瓷器;建筑工業中的琉璃瓦、瓷磚、盥洗器等;化學工業中的耐酸磚、管道、容器和過濾器等;實驗室中的坩堝、蒸發皿;電氣工業中的絕緣子、套管、開關等。特種陶瓷是以氧化鋁、氧化鎂、氧化鋯、氧化鉛、氧化鈦、碳化硅、碳化硼、氮化硅、氮化硼等人造化合物為原料,采用傳統的或特殊的方法進行粉碎、成形、經高溫燒制而成。有的在燒成后還要進行機械加工或極化處理,以達到對尺寸和形狀的精密要求,或使產品具有特定的鐵電性能等。
受陶瓷材料本身硬度和加工工藝的影響,使得陶瓷制品同時具有硬、脆的特點,因而對陶瓷生產加工中使用的儀器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技術中,多使用拋光盤對瓷器進行拋光打磨處理,然而,陶瓷制品多為容器,內部深凹,在用拋光盤對陶瓷材料進行研磨拋光時,拋光盤難于以合適的角度打磨陶瓷制品的內部,造成拋光粗糙,陶瓷品質差;且使用拋光盤打磨時,經驗依賴度高,容易受力不均,使陶瓷表面造成劃傷,甚至破損。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伸入陶瓷制品內部進行打磨的拋光棒,進一步提高了陶瓷制品的拋光效果和工作效率。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陶瓷拋光棒,包括聯接管,鎖緊環,拋光棒本體,所述聯接管下端為聯接支管,所述聯接支管與拋光棒本體螺旋連接,所述拋光棒本體為圓柱形結構,其側面與底面呈垂直或圓弧狀,外表面均勻設置若干個工作墊塊,所述拋光棒本體上端外側套有鎖緊環,所述鎖緊環通過鎖緊螺母將聯接管和拋光棒本體緊密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拋光棒本體內部為空心結構,壁厚為0.8-2cm。
進一步的,所述聯接管的直徑是聯接支管直徑的1.05-1.3倍。
進一步的,所述工作墊塊長度方向與拋光棒本體的垂直方向呈30-50度。
進一步的,所述工作墊塊的分布密度為9-16個/dm2。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拋光效果好,提高了產品的經濟效益;
2、經驗依賴度低,可實現機械化操作,有助于提高產品合格率;
3、螺旋卡合結構使得拋光棒和動力驅動結構聯接更穩固,提高了運行穩定性;
4、拋光面積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 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一種陶瓷拋光棒,包括聯接管1,鎖緊環2,拋光棒本體3,所述聯接管1下端為聯接支管11,聯接管1的直徑是聯接支管11直徑的1.05-1.3倍;所述聯接支管11與拋光棒本體3螺旋連接,使得拋光棒和動力驅動結構聯接更穩固,提高了運行穩定性;所述拋光棒本體3為空心圓柱形結構,節約了材料成本;拋光棒本體3壁厚為0.8-2cm,其側面與底面呈垂直或圓弧狀,工藝適應性強,表面積大,拋光面積大,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外表面均勻設置若干個工作墊塊31,工作墊塊31的分布密度為9-16個/dm2,所述工作墊塊31長度方向與拋光棒本體3的垂直方向呈30-50度,增大了工作墊塊31與陶瓷期間表面的接觸面積,提高了工作效率;所述拋光棒本體3上端外側套有鎖緊環2,所述鎖緊環2通過鎖緊螺母21將聯接管1和拋光棒本體3緊密連接,加固效果好,提高拋光棒工作穩定性;聯接管1將拋光棒本體3與拋光器動力驅動裝置相連;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陶瓷拋光棒結構新穎,不需要依靠經驗尋找拋光的角度,經驗依賴度低,可實現機械化操作,有助于提高產品合格率,且拋光效果好,有助于提高產品的經濟效益。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