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連鑄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溢渣中間包。
背景技術:
隨著鋼鐵市場競爭的加劇,各鋼廠的目標不僅是高產量,而且還要低成本。連鑄的鋼水收得率影響著鋼廠鋼鐵料消耗的很大部分,如何降低鋼鐵料消耗,低成本的連鑄工藝是各鋼廠追求的目標。連鑄生產中,連澆罐數受中包耐材等因素的制約,提高連澆罐數,會根本上提高連鑄鋼水收得率。
在生產低級別鋼種時,鋼包將鋼水澆凈會大大提高產量,但是澆凈鋼水的同時,鋼渣不可避免的進入中間包。進入中間包的鋼渣會卷入鋼液,造成對鋼液的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溢渣中間包,可將鋼渣累計到一定程度而排除,提高鋼水收得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溢渣中間包,包括包體、擋渣墻、溢渣槽、長水口澆注孔、浸入式水口澆注孔,包體底部設有長水口澆注孔、浸入式水口澆注孔,包體內固定有擋渣墻,擋渣墻高度1/2以上部分覆有涂抹料層,包體外壁上連通有溢渣槽,溢渣槽與包體頂沿的距離為D=180-220mm。
所述的涂抹料層厚度為2-3mm。
所述的溢渣槽向下傾斜角度α=30-45°。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整體結構簡單,易于排渣,提高了鋼水收得率。分多次開關往復滑板,攔截鋼渣,并積攢鋼渣,然后統一由溢渣槽排出鋼渣;溢渣槽的傾斜角度在30-45度之間,是排渣效果最好的角度。擋渣墻上半部涂覆有涂抹料層,可加強鋼渣易侵蝕部位對擋渣墻的腐蝕,增加連澆罐數。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中:1-溢渣槽 2-擋渣墻 3-長水口澆注孔 4-浸入式水口澆注孔 5-涂抹料層 6-湍流器中心。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地描述,但是應該指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不限于以下的實施方式。
見圖1、圖2,一種溢渣中間包,包括包體、擋渣墻2、溢渣槽1、長水口澆注孔3、浸入式水口澆注孔4,包體底部設有長水口澆注孔3、浸入式水口澆注孔4,包體內固定有擋渣墻2,擋渣墻2高度1/2以上部分覆有涂抹料層5,即擋渣墻2距離包體底部500-600mm處開始涂覆中間包用涂抹料,形成涂抹料層5;在包體后端外壁上連通有溢渣槽1,溢渣槽1與包體頂沿的距離為D=180-220mm,以方便排渣和擋渣,實現較好的排渣效果。溢渣槽1向下傾斜角度α=30-45°,溢渣槽1本身長300~400mm。擋渣墻2的位置靠近湍流器,與湍流器的中心距離W=1600~1800mm。
其中,涂抹料層5厚度為2-3mm,方便將鋼渣排凈,提高排渣效果。鋼包澆鑄末期操作者要對滑板進行3~5次的滑動操作。看準機前大屏幕的鋼包重量,在下渣的一刻關閉滑板,等待5~8s后打開,如此往復3~5次即可排凈鋼包里的鋼水。此時,下渣是必然發生,換罐之后正常澆鑄。幾罐后,鋼渣累積到一定程度,操作者認為有必要排渣的時候,可以對大包操作使中包液面上升將鋼渣通過溢渣槽1排出,之后緩降液面正常操作,待下次可以放渣的時候重復此操作直至澆次尾罐。
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簡單,易于排渣,提高了鋼水收得率。分多次開關往復滑板,攔截鋼渣,并積攢鋼渣,然后統一由溢渣槽1排出鋼渣;溢渣槽1的傾斜角度在30-45度之間,是排渣效果最好的角度。擋渣墻2上半部涂覆有涂抹料層5,可加強鋼渣易侵蝕部位對擋渣墻2的腐蝕,增加連澆罐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