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手提式電動角磨工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角磨機。
背景技術:
角磨機是利用高速旋轉的切片對金屬構件進行磨削、切削、除銹或磨光加工的工具。目前,有些電動角磨機上已經設計了開關鎖定功能。常見的是在電動角磨機開關的上方設計一個帶有鎖定功能的推鈕,使用時需要用大拇指推動該推鈕,再按下條形按鍵,角磨機才開始運轉,這樣的結構開機時往往需要雙手操作,或者單手操作比較費勁,不夠方便快捷。當開機后,推鈕可以鎖定,但若鎖定件卡死,機器無法立即關閉,這樣的結構設計對操作者有一定的危險,容易造成意外傷害,而且角磨機工作時大功率輸出的力使得操作者難以控制。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角磨機,具有更加安全有效的鎖定功能,并且操作簡單、便捷。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角磨機,包括設置有手持部的機體、控制組件和開關組件,所述控制組件上設置有觸發開關,所述開關組件包括條形按鍵、按鍵鎖塊和限位塊,所述手持部上開設有條形安裝孔,所述條形按鍵的后端設置在所述條形安裝孔內且與所述機體軸接,所述條形按鍵與所述機體之間設置有用于防止所述條形按鍵從所述條形安裝孔內脫出的按鍵限位機構,所述條形按鍵與所述機體之間設置有彈性復位組件,所述條形按鍵上設置有按壓塊,所述按鍵鎖塊包括條形鎖緊部和限位部,所述條形鎖緊部與所述機體軸接且以轉動軸心分為轉動下部和轉動上部,所述轉動下部伸出所述機體外,所述限位部與所述轉動上部固定連接且向后上方彎折,所述限位部與所述條形按鍵之間設置有限位彈簧,所述條形按鍵的前端在自然狀態下頂接于所述轉動下部,所述限位塊上設置有弧形凹槽,所述轉動上部設置有凸塊,自然狀態下所述凸塊嵌入所述弧形凹槽內,向前推動所述轉動下部使所述凸塊從所述弧形凹槽內滑出。由此,需同時按下按鍵鎖塊和條形按鍵才能啟動角磨機,具有更加安全有效的鎖定功能,并且操作簡單、便捷。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塊的滑出端設置有第一弧形面,所述轉動上部設置有相配合滑動的第二弧形面。由此,當施加一定外力推開按鍵鎖塊時,轉動上部能夠從限位塊處滑出,啟動角磨機。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機體上設置有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所述第一轉軸設置于所述機體后端,所述條形按鍵的后端與所述第一轉軸軸接,所述條形鎖緊部與所述第二轉軸軸接。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彈性復位組件包括復位彈簧和彈簧固定座,所述條形按鍵上設置有復位凸塊,所述彈簧固定座固定設置在所述機體內,所述復位彈簧套設在所述復位凸塊上,所述復位凸塊位于所述條形按鍵與所述彈簧固定座之間。由此,當松開條形按鍵時,條形按鍵會自行復位至自然狀態。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轉動下部的下端向后彎折設置有扳動部。由此,能夠方便手指推開,更加省力。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轉動下部與所述轉動上部的中心線位于同一直線上,所述弧形凹槽的兩個最高點之間的連線與所述轉動上部的中心線之間的夾角的范圍為87°~93°。由此,能夠進一步防止用力按壓條形按鍵時產生的作用力的分力使轉動上部滑出限位塊,使按鍵鎖塊自行打開,增加安全性。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轉動下部與所述機體之間的條形安裝孔中設置有定位塊。由此,用于在推開按鍵鎖塊時對轉動下部定位。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在鎖定狀態時,僅按壓條形按鍵時由于與按鍵鎖塊的轉動下部相抵,使條形按鍵無法啟動,具有安全鎖定功能;當推開按鍵鎖塊時,轉動上部從限位塊處滑出,轉動下部也與條形按鍵分離,按壓條形按鍵則使條形按鍵運動,從而接觸并繼續壓下觸發開關,使角磨機開始工作;且按鍵鎖塊和條形按鍵的位置和結構能夠使操作人員單手進行推開按鍵鎖塊并同時按壓條形按鍵的操作,方便快捷省力;弧形凹槽與凸塊相配合的結構能夠防止用力按壓條形按鍵時產生的作用力的分力使轉動上部滑出限位塊,使按鍵鎖塊自行打開,因此能進一步保證安全鎖定功能;本實用新型的角磨機在推開按鍵鎖塊后無需一直按著,方便省力,在松開條形按鍵后,按鍵鎖塊自動復位,不會產生鎖定件卡死的情況,使用安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一種角磨機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一種角磨機的鎖定狀態截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一種角磨機的解鎖狀態截面圖;
圖4為圖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如圖1-圖4所示,一種角磨機,主要包括機體1、控制組件、開關組件、切片4、護罩5和電池組件6。控制組件上設置有觸發開關7,開關組件用于通過按壓觸發開關7使控制組件工作,其中開關組件包括條形按鍵2、按鍵鎖塊3和限位塊11。在機體1的手持部位設置有條形安裝孔,條形安裝孔內設置有條形按鍵2,條形按鍵2的后端與機體1軸接,由此可以更加輕松省力地按壓條形按鍵2。條形按鍵2與機體1之間設置有彈性復位組件,條形按鍵2上設置有按壓塊,按壓塊用于在條形按鍵2轉動時按壓觸發開關7。條形按鍵2與機體1之間設置有用于防止條形按鍵2從條形安裝孔內脫出的按鍵限位機構。觸發開關7設置在機體1內的條形按鍵2下方,按下條形按鍵2使觸發開關7啟動,角磨機開始工作;松開條形按鍵2后,彈性復位組件使條形按鍵2復位,觸發開關7斷開,角磨機停止工作。
條形安裝孔內還設置有按鍵鎖塊3,按鍵鎖塊3包括條形鎖緊部和限位部34,條形鎖緊部與機體1軸接且以轉動軸心分為轉動下部32和轉動上部33,轉動下部32伸出機體1外,用于推動按鍵鎖塊3。轉動下部32可以是下端向后彎折設置有扳動部。限位部34與轉動上部33固定連接且向后上方彎折,限位部34與條形按鍵2之間設置有限位彈簧35。條形按鍵2的前端在自然狀態下頂接于轉動下部32。限位塊11上設置有弧形凹槽111,轉動上部33設置有凸塊331,自然狀態下凸塊331嵌入弧形凹槽111內,向前推動轉動下部32使凸塊331從弧形凹槽111內滑出。限位彈簧35的回彈力使自然狀態時轉動下部32與條形按鍵2抵接,凸塊331卡合在弧形凹槽111中。由此,在鎖定狀態時,僅按壓條形按鍵2時由于與按鍵鎖塊3的轉動下部32相抵,使條形按鍵2無法按動;而在推開按鍵鎖塊3時,轉動上部33上的凸塊331從限位塊11上的弧形凹槽111中滑出,按鍵鎖塊3的轉動下部32也與條形按鍵2分離,按壓條形按鍵2則使條形按鍵2運動,從而接觸并繼續壓下觸發開關7,使角磨機開始工作。設置有弧形凹槽111與凸塊331相配合的結構是為了防止用力按壓條形按鍵2時產生的作用力的分力使轉動上部33滑出限位塊11,使按鍵鎖塊3自行打開,因此能進一步保證安全鎖定功能。本實用新型的按鍵鎖塊3和條形按鍵2的設置位置能夠使操作人員單手進行推開按鍵鎖塊3,并同時按壓條形按鍵2的操作,在推開按鍵鎖塊3后無需一直按著,方便省力,在松開條形按鍵2后,按鍵鎖塊3自動復位,不會產生鎖定件卡死的情況,使用安全。
本實施例中,限位塊11的滑出端設置有第一弧形面112,轉動上部33設置有相配合的第二弧形面332,第二弧形面332與第一弧形面112之間可滑動的連接。在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斜面的配合或其他可滑動的配合結構。轉動上部33在限位彈簧35的作用下頂接于弧形凹槽111內,當向前推動轉動下部32時,轉動上部33上端的凸塊331從弧形凹槽111內向后滑動脫出。
本實施例中,機體1上設置有第一轉軸21和第二轉軸31。第一轉軸21固設在機體1的手持部位尾端,條形按鍵2的尾端與第一轉軸21軸接。條形鎖緊部與第二轉軸31軸接,且以第二轉軸31的軸心分為轉動下部32和轉動上部33。
彈性復位組件包括復位彈簧22和彈簧固定座12,條形按鍵2上設置有復位凸塊23。彈簧固定座12固定設置在機體1內,復位彈簧22套設在復位凸塊23上,復位凸塊23位于條形按鍵2與彈簧固定座12之間。由此,條形按鍵2繞其尾端的第一轉軸21轉動,按下條形按鍵2時較為省力和順手,提高長時間操作的舒適度。在其他實施例中,彈性復位組件也可以是其他彈性復位結構,例如分布在條形按鍵2兩端與機體1連接的彈簧結構,使條形按鍵2可以水平壓下,而非轉動壓下。
本實施例中,轉動下部32與轉動上部33的中心線位于同一直線上。弧形凹槽111的兩個最高點之間連線的方向與按壓條形按鍵2時產生的作用力方向之間呈90°±3°,即夾角的范圍為87°~93°。由此,能夠進一步防止用力按壓條形按鍵2時產生的作用力的分力使轉動上部33滑出限位塊11,使按鍵鎖塊3自行打開。轉動下部32與轉動上部33的長度比例不小于1,由此,可以較為省力地推開按鍵鎖塊3。
按鍵鎖塊3與機體1之間的條形安裝孔中還設置有定位塊8,用于在推開按鍵鎖塊3時對轉動下部32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對上述各種零部件的構造進行材料和結構的改進,或者是采用技術等同物進行替換。故凡運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化,或直接或間接運用于其他相關技術領域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