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金屬粉末注射,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解決金屬粉末注射困氣的裝置。
背景技術:
體積較小而又結構復雜的部件,對制作精細化程度要求比較高,以前采用鑄造、鍛造、冷擠壓及車、銑機械加工方法制作,制作加工工序煩瑣,工藝復雜(高達300多道工序),無法大規模生產,金屬材料利用率低下,且產品性能一般,產品使用壽命低,產品一致性難以保證。目前,開始有人研究采用金屬注射成形法來生產這些體積小而又結構復雜的部件,金屬粉末注射成型技術(Metal Powder Injection Molding,簡稱MIM)是將現代塑料噴射成形技術引入粉末冶金領域而形成的一門新型粉末冶金近凈形成形技術。其基本工藝過程是:首先將固體粉末與有機粘結劑均勻混練,經制粒后在加熱塑化狀態下(150℃)用噴射成形機注入模腔內固化成形,然后用化學或熱分解的方法將成形坯中的粘結劑脫除,最后經燒結致密化得到最終產品。與傳統工藝相比,金屬粉末注射成型具有精度高、一致性好、結構均勻、性能優異等特點,是市場應用前景非常好的零部件成形技術。但是在金屬注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困氣,如果困在型腔內氣體不能被及時排出,易導致出現表面起泡,制件內部夾氣,充模不滿等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用于解決金屬粉末注射困氣的裝置,可以消除制件內部夾氣,避免成型腔室困氣,提高產品的表面光潔度和產品性能。
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用于解決金屬粉末注射困氣的裝置,按金屬粉末流動方向,包括主流道,分流道連接主流道,澆口連接分流道,成型腔室連接澆口,在成型腔室上還連接有冗余結構腔室。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冗余結構腔室為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塊體。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冗余結構腔室為橫截面為梯形的塊體。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冗余結構腔室為橫截面為橢圓形的塊體。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冗余結構腔室下面還設置有活動頂針。活動頂針可頂出冗余結構,增加冗余結構腔室排氣能力。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技術方案在于在上述基礎之上,所述活動頂針一端與冗余結構腔室連接,活動頂針另一端固定在模具上,也可頂在模具頂板上。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成型腔室連接冗余結構腔室的方式,結構簡單,操作簡便,能顯著降低生產中對喂料性能和設備性能要求,且能顯著提升產品質量,產品一致性好,穩定性高。并且有效地消除產品困氣、熔接痕和氣孔等。在后續處理中,將產品上所形成冗余結構切除即可。而現有技術為了消除困氣,必須要在適當的位置開排氣槽才能解決,沒有明確的技術依靠,只能邊做邊摸索調整,耗時耗力,調整頻繁。而本實用新型設置冗余結構腔室后,對開槽位置沒有要求,可以隨意選擇開槽位置,都能解決困氣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如下,一種用于解決金屬粉末注射困氣的裝置,按金屬粉末流動方向,包括主流道1,分流道2連接主流道1,澆口3連接分流道2,成型腔室4連接澆口3,在成型腔室4上還連接有冗余結構腔室5。(冗余結構腔室上有開口與成型腔室是直接連接的,即冗余結構腔室與產品成型腔室連接成一個貫通的腔室,接口類型可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如可設計成澆口類型),方便后期去除即可),本實施例的冗余結構腔室5為橫截面為梯形的塊體。所述冗余結構腔室5下面還設置有活動頂針6。活動頂針6一端與冗余結構腔室5連接,使用時活動頂針另一端頂在模具頂板上。冗余結構腔室可以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在成型腔室上,也可以與成型腔室一體成型。使成形腔室產生的困氣通過冗余結構腔室泄露出來,達到消除困氣的目的。冗余結構腔室下也可不設活動頂針,直接與產品一并脫模即可。
冗余結構腔室的作用為將注射缺陷從產品上轉移到冗余結構腔室或直接消除。在產品及冗余結構腔室周圍可根據需要還開設排氣結構。其作用的基本原理為將進入產品的前鋒料轉移到冗余結構上,保證成品上注射喂料飽滿均勻。
作為替換方案,所述冗余結構腔室5也可為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塊體,還可以為橫截面為橢圓形的塊體。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