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投料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納米銀粉的投料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行業內在生產納米銀粉時,一般采用直接將未加工的納米銀粉投入到攪拌容器中,然后由攪拌器進行攪拌,然而在攪拌時納米銀粉就會產生一些微小的粉塵,而操作人員只是在口和鼻上帶上了一些簡單的防護,比如口罩,但是該粉塵中的一小部分也會通過呼吸從口鼻進入到操作人員身體內,長時間的工作容易對人體造成一些損壞,而簡單的增加一封蓋也不能完全的杜絕粉塵的亂入。
有鑒于上述的缺陷,本設計人,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新型結構的用于納米銀粉的投料裝置,使其更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納米銀粉的投料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納米銀粉的投料裝置,包括攪拌容器,所述攪拌容器上設置有一過渡段,所述過渡段呈上下均開口的筒管,所述過渡段的下端與攪拌容器的進料口相連通,所述過渡段的上端設置有投料口,所述投料口與過渡段相連接處還設置有一活動的封蓋,所述過渡段內還設置有一轉軸,所述轉軸布置在所述過渡段的中上部位,所述轉軸的一端固設在過渡段的內壁上,另一端穿透過渡段外接一驅動裝置,所述轉軸上設置有放料槽,所述放料槽位于攪拌容器進料口的正上方布置,且所述放料槽的正上方正對投料口,所述放料槽、進料口及投料口處于同一軸線布置。
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納米銀粉的投料裝置,其中,所述放料槽卡嵌在轉軸上。
再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納米銀粉的投料裝置,其中,所述轉軸的旋轉角 度范圍在0°~180°。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納米銀粉的投料裝置,其中,所述封蓋為抽拉式的封蓋,與封蓋相接觸的邊沿均與密封條相接布置。
再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納米銀粉的投料裝置,其中,所述投料口一端通過鉸鏈與過渡段相連,投料口的另一端與過渡段相卡扣布置。
再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納米銀粉的投料裝置,其中,所述過渡段的下端呈漏斗狀,其漏口與攪拌容器的進料口一體成型設置。
再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用于納米銀粉的投料裝置,其中,所述驅動裝置為驅動手柄,或為驅動電機。
借由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攪拌容器和過渡段一體成型布置,而且在過渡段內安裝一轉軸,并在轉軸上安裝一放料槽,并且在過渡段的上端上設置有一密封的封蓋,通過攪拌容器和過渡段的一體成型,并在過渡段的上端蓋設封蓋,使之形成一密封的容器,通過放料槽將產品投入到攪拌容器中,從而防止了在投料時就出現的粉塵亂飛和在攪拌時的分成亂飛的情況,有效防止了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危害,同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也方便,便于維護的操作。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納米銀粉的投料裝置,包括攪拌容器1,所述攪拌容器1上設置有一過渡段2,所述過渡段2呈上下均開口的筒管,所述過渡段2的下端與攪拌容器1的進料口相連通,所述過渡段2的上端設置有投料口3,所述投料口3與過渡段2相連接處還設置有一活動的封蓋4,所述過渡段2內還設置有一轉軸5,所述轉軸5布置在所述過渡段2的中上部位,所述轉軸5的一端固設在過渡段2的內壁上,另一端穿透過渡段2外接一驅動裝置6,所述轉軸5上設置有放料槽7,所述放料槽7位于攪拌容器1進料口的正上方布置,且所述放料槽7的正上方正對投料口3,所述放料槽、進料口及投料口3處于同一軸線布置。通過將產品放置在放料槽7中,而放料槽7安裝在轉軸5上,通過轉軸將放料槽7投入攪拌容器1中,從而可以防止粉塵的飛出,保護操作人員。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放料槽7卡嵌在轉軸5上,通過卡嵌的方式將放料槽7固定在轉軸5上,其一能有效固定放料槽7,其二能對放料槽進行清洗,保證放料槽的干凈,防止產生微生物,且還能保證產生的質量。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轉軸5的旋轉角度范圍在0°~180°,一般轉軸5的工作狀態處于0°或是180°兩者之間,其他的角度只是過渡角度,0°是放置階段,而180°是翻轉階段(即放料槽7投料時的狀態)。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封蓋4為抽拉式的封蓋,與封蓋4相接觸的邊沿均與密封條(未畫出)相接布置,采用密封條和封蓋4相結合,能防止微小的粉塵飛出,保證操作人員不受粉塵的危害。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投料口3一端通過鉸鏈與過渡段相連,投料口的另一端與過渡段相卡扣布置,可以通過翻轉投料口將產品一次性投料到攪拌容器1中,該方式投料量大,但是會出現粉塵亂入的情況,但是在攪拌容器1工作時,由于有封蓋4的清下,不會出現粉塵亂入飛的情況,保護操作人員的身體。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過渡段2的下端呈漏斗狀,其漏口與攪拌容器的進料口一體成型設置,保證攪拌容器1與過渡段2之間無縫隙,防止粉塵危害的操作人員的身體。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驅動裝置為6驅動手柄,或為驅動電機,兩者均可以,一般采用驅動手柄的方式進行旋轉轉軸5。
其中,所述放料槽7中放置的產品的容量為攪拌容器1最大的容量,采用該放料槽7就可以通過一次就滿足攪拌容器1的容量,不需要重復幾次來裝填攪拌容器1,可以有效保證粉塵不會亂飛的情況。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將封蓋4移出,接著將產品通過投料口放入至放料槽7中,或者采用打開投料口的方式,通過現將放料槽7裝填滿后再將放料槽7安裝在轉軸5上,在放料槽7裝填滿后,通過封蓋4將投料口與過渡段隔斷(即密封處理),最后通過驅動驅動手柄的方式將轉軸5旋轉180°,此時放料槽7跟著翻轉180°并將產品投入至攪拌容器1中,此時濺起的粉塵均被封蓋和密封的攪拌容器1包裹,最后攪拌容器中攪拌器對其產品進行攪拌,其粉塵也被封蓋和密封的攪拌容器1遮擋。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攪拌容器和過渡段一體成型布置,而且在過渡段內安裝一轉軸,并在轉軸上安裝一放料槽,并且在過渡段的上端上設置有一密封的封蓋,通過攪拌容器和過渡段的一體成型,并在過渡段的上端蓋設封蓋,使之形成一密封的容器,通過放料槽將產品投入到攪拌容器中,從而防止了在投料時就出現的粉塵亂飛和在攪拌時的分成亂飛的情況,有效防止了對操作人員的身體危害,同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也方便,便于維護的操作。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 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