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半連續鑄錠技術,特別涉及一種半連續棒材鑄錠的分流器。
背景技術:
半連續鑄錠工藝用于制造大多數的鑄造合金,然后由這些合金加工出棒料、薄板、板條和板材的形狀。在這一工藝中,熔化的金屬被傳送到一個由水冷卻的永久鑄模中,在鑄模的長活塞上裝有活動底座。在鑄模表面進一步凝固而形成一層堅硬的“皮”之后,活塞向下運動,更多的金屬連續填入容器中。最后,活塞運動至全長,過程停止,然后進行下一循環的鑄造。
為了提高產量,一般一次同時向多個鑄模中通入液態金屬,液態金屬的分流則通過分流器進行。現有分流器的主要工作原理為,通過氣壓泵向精煉爐中通入氣體,在氣壓的作用下,精煉爐內的液態金屬從移液管中流出,流出的液態金屬進入儲液罐,儲液罐具有多個分流槽,液態金屬則通過分液槽流入各個鑄模中。然由于,液態金屬從儲液罐分流時,由于液體受地勢,障礙物等的影響,使分流到各個鑄模中的量不同,導致最終形成長短不一的金屬棒。
鑒于此,本發明人為此研制出一種半連續棒材鑄錠的分流器,有效的解決了上述問題,本案由此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半連續棒材鑄錠的分流器,可均勻的將液態金屬分流至鑄模中,保證每個鑄模鑄造出的金屬棒材長度一致。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半連續棒材鑄錠的分流器,包括氣壓泵、精煉爐、移液管、儲液罐和多個分流槽,氣壓泵和精煉爐連接,精煉爐通過移液管和儲液罐連接,儲液罐的下端開設多個分流口,每個分流口均通過分流槽連接對應的鑄模,精煉爐內的液態金屬被氣壓壓出后,依次經移液管、儲液罐和分流槽后流入鑄模中,其中移液管的大小滿足,移液管內液態金屬的流量大于所有分流口液態金屬流出流量的總和。
所述儲液罐具有細長的管壁。
所述儲液罐外包覆保溫層。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實用新型通過將移液管的大小設置為,滿足移液管內液態金屬的流量大于所有分流口液態金屬流出流量的總和,保證從分流口流出的液態金屬均達到最大流量,由于分流口最大流量相對固定,因此相同時間內流入不同鑄模中的液態金屬量也相同,最終鑄造得到的金屬棒長度自然也相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標號說明
氣壓泵1,精煉爐2,移液管3,儲液罐4,分流口41,保溫層42,分流槽5,鑄模6。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如圖1所示,是本實用新型揭示的一種半連續棒材鑄錠的分流器,包括氣壓泵1、精煉爐2、移液管3、儲液罐4和多個分流槽5。
氣壓泵1和精煉爐2連接,精煉爐2通過移液管3和儲液罐4連接,儲液罐4的下端開設多個分流口41,每個分流口41均通過分流槽5連接對應的鑄模6。
氣壓泵1向精煉爐2內通入氣體,增大精煉爐2內的氣壓,精煉爐2內的液態金屬被氣壓壓出后,依次經移液管3、儲液罐4和分流槽5后流入鑄模6中。
移液管3的大小滿足,移液管3內液態金屬的流量大于所有分流口41液態金屬流出流量的總和。保證從分流口41流出的液態金屬均達到最大流量,由于分流口41最大流量相對固定,因此相同時間內流入不同鑄模6中的液態金屬量也相同,最終鑄造得到的金屬棒長度自然也相同。
其中,儲液罐4具有細長的管壁,使得儲液罐4形成較長的液柱,增大儲液罐4底部分流口41處的壓力,從而進一步穩定分流口41的最大流量,以減少每個分流口41最大流量之間的誤差。
為了防止細長儲液罐4內液態金屬降溫過快,儲液罐4外還一層包覆保溫層42,確保液態金屬不會在進入鑄模6前就提前凝固。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的限定。凡依本案的設計思路所做的等同變化,均落入本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