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外圓磨床,具體為一種自動磨拋物線中高曲線的外圓磨床。
背景技術:
普通的外圓磨床加工中高曲線的工件精度非常不好,且中高曲線是否為拋物線可靠性不高,質量穩定性非常差,由于人為操作上的控制隨操作人員個人技能等因素影響整個產品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傳統外圓磨床加工中高曲線的工件精度不好,且中高曲線是否為拋物線可靠性不高,質量穩定性非常差的缺陷,提供一種自動磨拋物線中高曲線的外圓磨床,從而解決上述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動磨拋物線中高曲線的外圓磨床,包括床身、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工作臺機構、第一橫向進機構、第二橫向進機構、第三橫向進機構和磨頭機構,所述第一橫向進機構通過滑軌固定在滑動底座的一端,所述第二橫向進機構通過滑軌固定在滑動底座的另一端,所述工作臺機構固定于第一橫向進機構的一側,所述滑動底座通過第三橫向進機構固定在床身的上端,所述第一橫向進機構的一側置于第一立柱的內部,所述第一立柱的內部設有減速機,所述第一立柱頂端的一側設有氣缸,所述氣缸的一側設有定位銷和固定爪盤,所述工作臺機構的頂部設有主軸,所述工作臺機構的一側設有冷卻水管,所述工作臺機構的底端設有潤滑泵,所述第二橫向進機構的一側置于第二立柱的內部,所述第二立柱的一側設有控制器,所述第二立柱的頂部設有磨頭機構,所述床身的兩端分別設有擋板,所述床身內部的一側設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上端設有濾網,所述床身的一側設有人體感應器,所述人體感應器的一側設有揚聲器。
進一步的,所述主軸設有與定位銷卡合的定位孔。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橫向進機構、第二橫向進機構和第三橫向進機構均采用伺服機構。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橫向進機構與滑軌和第二橫向進機構與滑軌均通過滑塊滑動連接,且第一橫向進機構與滑軌連接處、第二橫向進機構與滑軌連接處、第三橫向進機構與滑動底座的連接處均設有滾珠絲桿,所述滾珠絲桿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橫向進機構、第二橫向進機構和第三橫向進機構內部的驅動電機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滑動底座的底部與床身的連接處設有滑動導軌。
進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內部編寫有數控系統編程。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電機的型號為GNT2000+18NM。
進一步的,所述滾珠絲桿的型號為4006-1300(P3)。
進一步的,所述潤滑泵通過潤滑管道與第一橫向進機構、第二橫向進機構、第三橫向進機構和磨頭機構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控制器與驅動電機、潤滑泵、減速機、氣缸、水泵、人體感應器和楊聲器電性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種自動磨拋物線中高曲線的外圓磨床,數控自動磨設備能提高工藝穩定性,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返修率,降低返修工時,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能加工真正意義上的拋物線中高曲線的工件,該數控自動磨設備無需人員手工調整,編制好程序即可自動對工件按要求去進行加工,對人員技能及操作要求降低,不會以人員個人因素而影響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自動磨拋物線中高曲線的外圓磨床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床身;2、滑軌;3、濾網;4、水泵;5、減速機;6、第一立柱;7、第一橫向進機構;8、氣缸;9、定位銷;10、主軸;11、固定爪盤;12、冷卻水管;13、工作臺機構;14、潤滑泵;15、滑動底座;16、磨頭機構;17、第二橫向進機構;18、第二立柱;19、滑塊;20、擋板;21、楊聲器;22、人體感應器;23、第三橫向進機構;24、滾珠絲桿;25、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自動磨拋物線中高曲線的外圓磨床,包括床身1、第一立柱6、第二立柱18、工作臺機構13、第一橫向進機構7、第二橫向進機構17、第三橫向進機構23和磨頭機構16,第一橫向進機構7通過滑軌2固定在滑動底座15的一端,第二橫向進機構17通過滑軌2固定在滑動底座15的另一端,工作臺機構13固定于第一橫向進機構7的一側,滑動底座15通過第三橫向進機構23固定在床身1的上端,第一橫向進機構7的一側置于第一立柱6的內部,第一立柱6的內部設有減速機5,第一立柱6頂端的一側設有氣缸8,氣缸8的一側設有定位銷9和固定爪盤11,工作臺機構13的頂部設有主軸10,工作臺機構13的一側設有冷卻水管12,工作臺機構13的底端設有潤滑泵14,第二橫向進機構17的一側置于第二立柱18的內部,第二立柱18的一側設有控制器25,第二立柱18的頂部設有磨頭機構16,床身1的兩端分別設有擋板20,床身1內部的一側設有水泵4,水泵4的上端設有濾網3,床身1的一側設有人體感應器22,人體感應器22的一側設有揚聲器21,當對板型材進行加工前,將板型材固定在工作臺13上,氣缸8推動定位銷9和固定爪盤11向工作臺3運動,定位銷6穿過板型材的固定孔插入工作臺13的主軸10的定位孔內,直至固定爪盤11將板型材緊緊地卡合在工作臺13上,工作時,向控制器25內輸入一定操作流程,并將板型材固定在工作臺13上,本裝置根據輸入的程序,第一橫向進機構7、第二橫向進機構17、第三橫向進機構23進行作業的位置調節,使得加工工件在合適的位置上進行磨削加工,同時,在加工的過程中,利用冷卻水管12輸出的冷卻水,可以流入到床身1的內部,經過濾網3進行過濾,實現冷卻水的重復使用,設有的人體感應器22,可以經過控制器25的設定和控制,當人員離開機床設定的距離時,控制器25便控制揚聲器21發出聲響,提醒操作人員,該磨床配合一系列的操作和編程程序,便能加工真正意義上的拋物線中高曲線的工件。
主軸10設有與定位銷9卡合的定位孔,起到對加工件的固定。
第一橫向進機構7、第二橫向進機構17和第三橫向進機構23均采用伺服機構,確保磨床進行工件加工時的高效。
第一橫向進機構7與滑軌2和第二橫向進機構17與滑軌2均通過滑塊19滑動連接,且第一橫向進機構7與滑軌2連接處、第二橫向進機構17與滑軌2連接處、第三橫向進機構23與滑動底座15的連接處均設有滾珠絲桿24,滾珠絲桿24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橫向進機構7、第二橫向進機構17和第三橫向進機構23內部的驅動電機連接,通過編程,第一橫向進機構7、第二橫向進機構17和第三橫向進機構23利用驅動電機和滾珠絲桿24配合滑軌2進行位移。
滑動底座15的底部與床身1的連接處設有滑動導軌,實現滑動底座15與床身1的滑動。
控制器25內部編寫有數控系統編程,確保磨床自動化作業的高效性。
驅動電機的型號為GNT2000+18NM。
滾珠絲桿24的型號為4006-1300(P3)。
潤滑泵14通過潤滑管道與第一橫向進機構7、第二橫向進機構17、第三橫向進機構23和磨頭機構16連接,在進行工件的加工過程中,利用控制器25控制潤滑泵14通過潤滑管道為第一橫向進機構7、第二橫向進機構17、第三橫向進機構23進行潤滑。
控制器25與驅動電機、潤滑泵14、減速機5、氣缸8、水泵4、人體感應器22和楊聲器21電性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種自動磨拋物線中高曲線的外圓磨床,數控自動磨設備能提高工藝穩定性,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返修率,降低返修工時,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能加工真正意義上的拋物線中高曲線的工件,該數控自動磨設備無需人員手工調整,編制好程序即可自動對工件按要求去進行加工,對人員技能及操作要求降低,不會以人員個人因素而影響產品質量。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