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填充腔可變體積的模具及使用其的粉末成型機。
背景技術:
模具是現代工業經常使用的工具,可用以注塑、吹塑、擠出、壓鑄或鍛壓成型、冶煉、沖壓等方法得到所需產品,但是模具會不斷地損耗,使得產品的精度受到影響,例如在粉末冶金中。
粉末冶金是制取金屬粉末或用金屬粉末(或金屬粉末與非金屬粉末的混合物)作為原料,經過成形和燒結,制造金屬材料、復合材料以及各種類型制品的工藝技術。
目前國內的粉末冶金的成型機將粉末原料填入模具的填充腔內進行壓制成型。填充型腔的準確性直接影響了充填量的多少,進而影響產品的重量,密度等方面的精度。目前一些高端的產品對產品的重量要求偏差越來越微小,同時,原來合適的模具在經過使用加壓后發生磨損,同樣會導致充填腔變化,產品質量下降。目前常見的解決辦法是定期進行檢查并對模具的墊片進行修磨,來保證精度要求。但是這種方式在修磨時耗時較多,且需要有磨床等機加工設備配合,而且在磨損后需要及時更換新的合適的墊片(為了墊片的耐磨,抗壓往往要進行相應的熱處理同樣影響著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一種操作簡便,可以無級調節填充腔體積的模具。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填充腔可變體積的模具,包括腔體側壁、活動底座和基座,所述活動底座包括腔體底壁、調節平臺、至少兩個直線調整桿、調整輪、同步調整輪、固定滑塊;
所述腔體底壁和所述腔體側壁拼湊形成填充腔,所述腔體底壁能對應所述腔體側壁上下滑動;
所述腔體底壁的底端固定于所述調節平臺的一側的中部,所述調節平臺的另一側的邊沿相對地設置有至少兩個垂直向下的容納孔;
所述直線調整桿垂直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直線調整桿的外壁設置有螺紋,所述調整輪設置有內螺紋和外螺紋,所述調整輪套接于所述直線調整桿,所述調整輪的一端抵著所述調節平臺,所述直線調整桿的一端插入所述容納孔;
所述固定滑塊環繞固定于所述調節平臺的另一側,所述固定滑塊承托著所述同步調整輪;所述同步調整輪設置有外螺紋,所述同步調整輪的外螺紋與所述調整輪的外螺紋相互咬合。
本實用新型的填充腔可變體積的模具,還設置有調整模塊,所述調整輪包括主動調整輪和從動調整輪;
所述調整模塊包括固定套筒、轉動軸和轉動齒輪,所述固定套筒套接所述轉動軸,所述固定套筒固定于所述調節平臺的側壁,所述轉動齒輪設置于所述轉動軸的一端,所述轉動齒輪的輪齒與所述主動調整輪的外螺紋咬合。
優選的,所述固定滑塊的截面為L字型,所述同步調整輪的截面為倒L字型。
優選的,所述基座還設置限位塊,所述直線調整桿固定于所述限位塊。
優選的,所述調整輪還設置有齒輪保護塊,所述齒輪保護塊套著所述直線調整桿,所述齒輪保護塊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調整輪的另一端。
優選的,所述調整模塊還包括有調整電機,所述調整電機的輸出端連動所述轉動軸。
優選的,所述容納孔、所述直線調整桿和所述調整輪設置有四個、六個或八個。
優選的,用于金屬粉末冶金。
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填充腔可變體積的模具的粉末成型機,填充腔為所述可變體積的模具填充腔。
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多個齒輪連通的方式,實現了模具填充腔的平穩調節,本模具結構簡單,方便生產。
附圖說明
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內容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圖1是本實用新型其中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其中一個實施例的調整模塊的示意圖。
其中:腔體側壁1、腔體底壁21、調節平臺22、直線調整桿23、調整模塊24、固定套筒241、轉動軸242、轉動齒輪243、主動調整輪251、從動調整輪252、齒輪保護塊253、同步調整輪26、固定滑塊27、基座3、限位塊31、填充腔A。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本實施例的填充腔可變體積的模具(如圖1所示)優選用于金屬粉末冶金,包括腔體側壁1、活動底座和基座3,所述活動底座包括腔體底壁21、調節平臺22、至少兩個直線調整桿23、調整輪、同步調整輪26、固定滑塊27;所述腔體底壁21和所述腔體側壁1拼湊形成填充腔A,所述腔體底壁21能對應所述腔體側壁1上下滑動;所述腔體底壁1的底端固定于所述調節平臺22的一側的中部,所述調節平臺22的另一側的邊沿相對地設置有至少兩個垂直向下的容納孔;所述直線調整桿23垂直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直線調整桿23的外壁設置有螺紋,所述調整輪設置有內螺紋和外螺紋,所述調整輪套接于所述直線調整桿23,所述調整輪的一端抵著所述調節平臺22,所述直線調整桿23的一端插入所述容納孔;所述固定滑塊27環繞固定于所述調節平臺22的另一側,所述固定滑塊27承托著所述同步調整輪26;所述同步調整輪26設置有外螺紋,所述同步調整輪26的外螺紋與所述調整輪25的外螺紋相互咬合。
本實施例的填充腔可變體積的模具,在使用時,把需要壓模的材料放入填充腔A內進行壓模;當腔體底壁21的頂端磨損了一定程度后,需要進行調節時,通過轉動其中一個調整輪(例如主動調整輪251),其內螺紋與直線調整桿23相互作用,頂升其自身這一邊的調節平臺22,另外還通過同時帶動同步調整輪26的轉動,使得其他調整輪(例如從動調整輪252)同時轉動,從而提升其他調整輪那一側的調節平臺22,使得整個活動底座如圖1的箭頭所示,上下運動。
優選的,還設置有調整模塊24(如圖2所示),所述調整輪包括主動調整輪251和從動調整輪252;所述調整模塊24包括固定套筒241、轉動軸242和轉動齒輪243,所述固定套筒241套接所述轉動軸242,所述固定套筒241固定于所述調節平臺22的側壁,所述轉動齒輪243設置于所述轉動軸242的一端,所述轉動齒輪243的輪齒與所述主動調整輪251的外螺紋咬合。設置了調整模塊24,在需要調整填充腔A的體積時,只需要轉動調整模塊24的轉動軸242的另一端(可用扳手、電機等工具進行調節轉動,這些常規技術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即可帶動主動調整輪251進行轉動,使得調節可以達到方便快捷。
優選的,所述固定滑塊27的截面為L字型,所述同步調整輪26的截面為倒L字型。如此設計,可以使得這兩個部件輕易地相互固定,在需要跟換時,也方便拆卸。
優選的,所述基座3還設置限位塊31,所述直線調整桿23固定于所述限位塊31;所述調整輪還設置有齒輪保護塊253,所述齒輪保護塊235套著所述直線調整桿23,所述齒輪保護塊235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調整輪的另一端。設置限位塊31和齒輪保護塊253,當活動底座調節到最低的時候,限位塊31和齒輪保護塊253就會相互擠壓,達到限位的作用,從而避免調整輪與基座3的直接接觸時兩者的磨損,大大降低零件更換的成本。
優選的,所述調整模塊24還包括有調整電機,所述調整電機的輸出端連動所述轉動軸242,更具體的,所述調整電機為伺服電機。采用調整電機(特別是伺服電機)控制調整模塊24的動作,可以實現更加精準、自動的調節,避免采用人工調節時帶來的誤差,使得模具的精度進一步提升。
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使用本實施例模具的粉末成型機,其填充腔為所述可變體積的模具。本實施例的粉末成型機,具有可變填充腔體積的模具,避免了當填充腔磨損時,采用添加墊片的方式進行調整,只需通過轉動調整輪即可實現填充腔體積的“無級”調節。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