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鎂合金給湯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子泵虹吸式鎂合金給湯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鎂合金給湯設備的湯道管是水平直的,如圖1所述,湯道管3為水平設置,湯道管3中的鎂合金流出方向與坩堝1內的鎂合金液面相平行,當給湯泵機構2停止工作時,湯道管3內的鎂合金液體會倒流回坩堝內,這樣就要求現有的鎂合金給湯設備的給湯泵機構一直要處于工作狀態,給湯泵機構的磨損就會很嚴重,需要經常拆卸更換,費時費力,生產運行成本較高,同時給湯泵的長時間運轉,使得給湯泵的使用壽命大大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電子泵虹吸式鎂合金給湯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電子泵虹吸式鎂合金給湯裝置,包括坩堝、給湯泵機構和湯道管,所述坩堝內盛放有鎂合金液體,所述給湯泵機構用于將所述鎂合金液體輸送至所述湯道管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湯道管包括設置于所述坩堝外部的第一出液管道部、第二出液管道部和出口管道,所述第一出液管道部與所述第二出液管道部相連處構成一轉折結構,所述轉折結構位于所述坩堝內鎂合金液體液面所在水平面的下方,所述出口管道與所述第一出液管道部相連通且位于所述轉折結構的上方。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轉折結構位于坩堝內鎂合金液體液面所在水平面的下方,出口管道與第一出液管道部相連通且位于轉折結構的上方,這樣可以在不需要出湯時,湯道管內也有鎂合金液體,將湯道管部分設置于坩堝鎂合金液面以下,實現了電子泵停止時湯道管內也會有鎂合金液體,大大提升了給湯泵機構的使用壽命,降低生產運行成本。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如下:在開始工作前湯道管內是空的,給湯泵機構開始旋轉,將鎂合金液體從湯道管的出口管道打出,這時將給湯泵機構停止,由于湯道管內的一部分低于鎂合金液面高度,湯道管內由于液體虹吸現象,湯道管內的鎂合金液體不會全部流回,只會降低到與坩堝內鎂合金液位高度相同位置,再次需要出湯時,電子泵再次啟動。
進一步地,所述轉折結構的截面為V型或者U型。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V型或者U型的轉折結構,進一步保證湯道管內的鎂合金液體不會流回。
進一步地,所述湯道管還包括第三出液管道部和第四出液管道部,所述第三出液管道部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出液管道部連接,所述第三出液管道部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出液管道部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四出液管道部的另一端插入所述坩堝內鎂合金液體液面的下方。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鎂合金液體的流出,形成垂直方向的高度差,使虹吸更加容易實現。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出液管道部與所述坩堝內鎂合金液體液面所在水平面相平行,所述第四出液管道部與所述坩堝內鎂合金液體液面所在水平面相垂直。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給湯更加容易實現,也便于虹吸時儲存鎂合金液體。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出液管道部與所述第三出液管道部之間的角度為:135度--160度。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該角度可以保證鎂合金液體的給湯更加快速。
進一步地,所述出口管道位于所述第三出液管道部的下方。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鎂合金液體順利地打出。
進一步地,所述給湯泵機構包括電子泵、葉輪軸、葉輪和腔體,所述電子泵與所述葉輪軸連接,所述葉輪與所述葉輪軸連接,所述葉輪軸一端伸入所述腔體內,所述葉輪位于所述腔體內,所述第四出液管道部與所述腔體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葉輪的轉動,將鎂合金液體從坩堝內的腔體中打出,打出效果較好,延長電子泵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所述電子泵與所述葉輪軸通過萬向節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萬向節連接,可以使葉輪軸偏離時自動調心,傳動更加穩定。
進一步地,所述湯道管的外部套設有湯道管護管。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證湯道管內鎂合金液體的溫度,減少熱量的損失。
進一步地,所述湯道管與所述湯道管護管之間設有保溫棉。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保溫棉,進一步降低熱量的損耗,節約能源。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現有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3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中數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應部件的名稱:
1-坩堝;2-給湯泵機構;3-湯道管;4-出口管道;5-湯道管護管;21-電子泵;22-葉輪軸;23-葉輪;24-腔體;25-萬向節;31-第一出液管道部;32-第二出液管道部;33-第三出液管道部;34-第四出液管道部;35-轉折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內容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為了達到本發明的目的,如圖所示,在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為:一種電子泵虹吸式鎂合金給湯裝置,包括坩堝1、給湯泵機構2和湯道管3,坩堝1內盛放有鎂合金液體,給湯泵機構2用于將鎂合金液體輸送至湯道管3中,其特征在于,湯道管3包括設置于坩堝1外部的第一出液管道部31、第二出液管道部32和出口管道4,第一出液管道部31與第二出液管道部32相連處構成一轉折結構35,轉折結構35位于坩堝1內鎂合金液體液面所在水平面(液面位置)的下方,出口管道4與第一出液管道部31相連通且位于轉折結構35的上方。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轉折結構位于坩堝內鎂合金液體液面所在水平面的下方,出口管道與第一出液管道部相連通且位于轉折結構的上方,這樣可以在不需要出湯時,湯道管內也有鎂合金液體,將湯道管部分設置于坩堝鎂合金液面以下,實現了電子泵停止時湯道管內也會有鎂合金液體,大大提升了給湯泵機構的使用壽命,降低生產運行成本。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如下:在開始工作前湯道管內是空的,給湯泵機構開始旋轉,將鎂合金液體從湯道管的出口管道打出,這時將給湯泵機構停止,由于湯道管內的一部分低于鎂合金液面高度,湯道管內由于液體虹吸現象,湯道管內的鎂合金液體不會全部流回,只會降低到與坩堝內鎂合金液位高度相同位置,再次需要出湯時,電子泵再次啟動。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轉折結構35的截面為V型或者U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V型或者U型的轉折結構,進一步保證湯道管內的鎂合金液體不會流回。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湯道管3還包括第三出液管道部33和第四出液管道部34,第三出液管道部33的一端與第二出液管道部32連接,第三出液管道部33的另一端與第四出液管道部34的一端連接,第四出液管道部34的另一端插入坩堝1內鎂合金液體液面的下方。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鎂合金液體的流出,形成垂直方向的高度差,使虹吸更加容易實現。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出液管道部33與坩堝1內鎂合金液體液面所在水平面相平行,第四出液管道部34與坩堝1內鎂合金液體液面所在水平面相垂直。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給湯更加容易實現,也便于虹吸時儲存鎂合金液體。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出液管道部32與第三出液管道部33之間的角度為:135度--160度。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該角度可以保證鎂合金液體的給湯更加快速。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出口管道4位于第三出液管道部33的下方。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鎂合金液體順利地打出。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給湯泵機構2包括電子泵21、葉輪軸22、葉輪23和腔體24,電子泵21與葉輪軸22連接,葉輪23與葉輪軸22連接,葉輪軸22一端伸入腔體24內,葉輪23位于腔體24內,第四出液管道部34與腔體24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葉輪的轉動,將鎂合金液體從坩堝內的腔體中打出,打出效果較好,延長電子泵的使用壽命。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電子泵21與葉輪軸22通過萬向節25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萬向節連接,可以使葉輪軸偏離時自動調心,傳動更加穩定。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湯道管3的外部套設有湯道管護管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證湯道管內鎂合金液體的溫度,減少熱量的損失。
在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方式中,湯道管3與湯道管護管5之間設有石棉。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進一步降低熱量的損耗,節約能源。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