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汽車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鍛鋼曲軸的制造工藝。
背景技術:
曲軸是發動機中最重要的部件。它承受連桿傳來的力,并將其轉變為轉矩通過曲軸輸出并驅動發動機上其他附件工作。曲軸受到旋轉質量的離心力、周期變化的氣體慣性力和往復慣性力的共同作用,使曲軸承受彎曲扭轉載荷的作用。因此要求曲軸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軸頸表面需耐磨、工作均勻、平衡性好。
目前曲軸在制造過程中,會出現過熱現象,過熱會導致曲軸耐沖擊能力不足,這樣的曲軸就是殘次品,無法應用,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而這種過熱并不能經過反復的熱處理消失,因此有必要對制造工藝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鍛鋼曲軸的制造工藝,以解決現有曲軸在制造過程中過熱的問題。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鍛鋼曲軸的制造工藝,包括下料、鍛造步驟,還包括正火、粗加工、表面淬火、回火、精加工,所述正火步驟中,加熱至奧氏體化溫度,保溫2-3h后進行第一次勻速降溫,降溫到560℃后,進行第二次勻速降溫,第一次勻速降溫速度小于第二次勻速降溫速度。
第一次勻速降溫速度為3-5℃/min。
第二次勻速降溫速度為8-10℃/min。
第二次勻速降溫之前還包括保溫步驟,保溫時間為50min-1.5h。
保溫時間為50min-1h。
本發明的發明構思在于:將正火工藝步驟進行調整,控制其工藝過程中,特別是冷卻降溫過程,現有技術的冷卻就是普通冷卻,即直接將曲軸的溫度降低到合適的水平,這樣就無法保證曲軸上的熱量能夠充分的散發出來,本發明將降溫控制為2個階段,能夠使得降溫緩慢而充分,避免過熱的情況出現。
第一次勻速降溫和第二次勻速降溫速度的控制能夠平衡曲軸在加熱過程中的熱量流失速率,并且在第二次勻速降溫之前設置保溫步驟,能夠進一步幫助平衡曲軸微觀晶粒的作用力,提升平衡曲軸的耐沖擊力。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本發明通過調整正火工藝,能夠充分散發曲軸在正火過程中的過多熱量,提高曲軸的耐沖擊力。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1
一種鍛鋼曲軸的制造工藝,包括下料、鍛造步驟,還包括正火、粗加工、表面淬火、回火、精加工,所述正火步驟中,加熱至奧氏體化溫度,保溫2-3h后進行第一次勻速降溫,降溫到560℃后,進行第二次勻速降溫,第一次勻速降溫速度小于第二次勻速降溫速度。
第一次勻速降溫速度為3℃/min。
第二次勻速降溫速度為8℃/min。
實施例2
一種鍛鋼曲軸的制造工藝,包括下料、鍛造步驟,還包括正火、粗加工、表面淬火、回火、精加工,所述正火步驟中,加熱至奧氏體化溫度,保溫2-3h后進行第一次勻速降溫,降溫到560℃后,進行第二次勻速降溫,第一次勻速降溫速度小于第二次勻速降溫速度。
第一次勻速降溫速度為5℃/min。
第二次勻速降溫速度為10℃/min。
第二次勻速降溫之前還包括保溫步驟,保溫時間為50min。
實施例3
一種鍛鋼曲軸的制造工藝,包括下料、鍛造步驟,還包括正火、粗加工、表面淬火、回火、精加工,所述正火步驟中,加熱至奧氏體化溫度,保溫2-3h后進行第一次勻速降溫,降溫到560℃后,進行第二次勻速降溫,第一次勻速降溫速度小于第二次勻速降溫速度。
第一次勻速降溫速度為4℃/min。
第二次勻速降溫速度為9℃/min。
第二次勻速降溫之前還包括保溫步驟,保溫時間為1.5h。
實施例4
一種鍛鋼曲軸的制造工藝,包括下料、鍛造步驟,還包括正火、粗加工、表面淬火、回火、精加工,所述正火步驟中,加熱至奧氏體化溫度,保溫2-3h后進行第一次勻速降溫,降溫到560℃后,進行第二次勻速降溫,第一次勻速降溫速度小于第二次勻速降溫速度。
第一次勻速降溫速度為5℃/min。
第二次勻速降溫速度為10℃/min。
第二次勻速降溫之前還包括保溫步驟,保溫時間為1.0h。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