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床身類鑄件鑄造工藝及其型芯結構,屬于鑄造領域。
技術背景
一般在機床與地面接觸的底邊上,為保證機床穩定,會擴大機床底邊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將機床底邊向外延伸一部分,底邊與機床床體之間會形成凹腔,這個凹腔稱為地腳窩。傳統的床身類鑄件鑄造工藝中,床身類鑄件外圍的地腳窩一般需要格外下地腳窩型芯。如圖1和圖2所示的鑄件在鑄造過程中,需要將沙箱倒立放置,在倒立后的沙箱底部放置外圍芯的固定件,然后放入外圍芯并固定,外圍芯下完后再放置內腔芯,最后放入地腳窩型芯,下芯完成后再將沙箱倒過來。如果下完外圍芯后,先下地腳窩型芯,再下內腔芯,地腳窩型芯突出的部分會阻礙內腔芯,使內腔芯無法進入預定位置。這種下芯方式在澆注鐵水的過程中,由于外圍芯和地腳窩型芯之間有縫隙,鐵水會在兩個型芯連接處阻塞并進入縫隙中,形成皮縫,使表觀不好,尺寸不準確,且芯撐易脫落,造成加工面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床身類鑄件鑄造用型芯結構,將外圍芯和地腳窩型芯集成為一體,形成外腔芯。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床身類鑄件鑄造用型芯結構,包括內腔芯和外腔芯,所述內腔芯與待加工鑄件內壁形狀相配合,所述外腔芯上部與待加工鑄件地腳窩上方的外壁形狀相配合,外腔芯中部凸塊與待加工鑄件地腳窩處的凹腔相配合,外腔芯底部與待加工鑄件的底板形狀相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型芯結構還包括下部腔芯,所述型芯結構用于兩側帶地腳窩的方形機床鑄件,兩側分別設置若干個外腔芯,中部設置一個內腔芯,所述內腔芯分為上部和下部,所述外腔芯上部與內腔芯上部形成待加工鑄件地腳窩以上的型腔結構,所述外腔芯中部凸塊與內腔芯下部凹腔形成待加工鑄件地腳窩處的型腔結構,所述外腔芯下部與下部腔芯形成待加工鑄件底板型腔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鑄件一側的若干個外腔芯拼接成一個整體結構,所述整體結構的長度等于機床鑄件的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鑄件一側外腔芯的數量與另一側外腔芯的數量相等且一一對應。
進一步地,所述外腔芯中部凸塊截面為“u”形。
進一步地,所述外腔芯中部凸塊截面為“v”形。
進一步地,一種床身類鑄件鑄造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制作砂芯:制作一個與待加工鑄件內壁形狀相配合的內腔芯,再制作一個與待加工鑄件外壁形狀相配合的外腔芯,所述外腔芯上部與待加工鑄件地腳窩上方的外壁形狀相配合,外腔芯中部凸塊與待加工鑄件地腳窩處的凹腔相配合,外腔芯下部與待加工鑄件的底板形狀相配合;
步驟2、下芯:先下內腔芯,再下外腔芯;
步驟3、澆注鐵水。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將外圍芯和地腳窩型芯集成為外腔芯,在下芯時,先下內腔芯,再下外腔芯,克服了床身類鑄件在地腳窩處下芯時的技術偏見,使形成的鑄件表觀無皮縫,尺寸準確,不用芯撐,工作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機床鑄件地腳窩示意圖,
圖2為原始工藝中“u”形地腳窩處型芯結構示意圖,
圖3為原始工藝中“v”形地腳窩處型芯結構示意圖,
圖4為改造后的技術方案中“u”形地腳窩處型芯結構示意圖,
圖5為改造后的技術方案中“v”形地腳窩處型芯結構示意圖,
圖6為一種兩側帶地腳窩的方形機床鑄件,
圖中:1、地腳窩,2、內腔芯,3、外圍芯,4、地腳窩型芯,5、外腔芯。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例1
根據附圖1-5對本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一種床身類鑄件地腳窩處型芯結構,包括內腔芯2和外腔芯5,所述內腔芯2與待加工鑄件內壁形狀相配合,所述外腔芯5上部與待加工鑄件地腳窩1上方的外壁形狀相配合,外腔芯5中部凸塊與待加工鑄件地腳窩處1的凹腔相配合,外腔芯5下部與待加工鑄件的底板形狀相配合。型芯制作完成后,準備下芯,先下內腔芯2,再下外腔芯5,最后澆注形成鑄件。
具體實施例2
根據附圖1-6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一種兩側帶地腳窩的方形機床鑄件,兩側分別設置若干個外腔芯5,中部設置一個內腔芯2,外腔芯5分為上部、中部和下部,內腔芯2分為上部和下部,所述外腔芯5上部與內腔芯2上部形成待加工鑄件地腳窩1以上的型腔結構,所述外腔芯5中部凸塊與內腔芯2下部凹腔形成待加工鑄件地腳窩1處的型腔結構,所述外腔芯5下部與下部腔芯形成待加工鑄件底板型腔結構。鑄件一側的若干個外腔芯5拼接成一個整體結構,所述整體結構的長度等于機床鑄件的長度。鑄件一側外腔芯5的數量與另一側外腔芯的數量相等且一一對應。型芯制作完成后,準備下芯,先下一個內腔芯2,再下若干個外腔芯5,最后澆注形成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