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復合板材制作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火隔音建筑保溫復合板材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我國建筑節能墻體保溫市場發展迅速,保溫系統產品層出不窮,但在突發的火災事故面前,很多保溫材料顯得十分脆弱,如何確保建筑材料好玩兒防火性能,在突發遇火時能夠防得住火,成為衡量建筑是否合格首當其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而目前一般墻體保溫材料采用有機或無機保溫板材,有機保溫板材主要使用聚苯乙烯為原料制成,聚苯乙烯是極佳的保溫材料,再輔以擠塑而成,形成緊密的蜂窩結構,從而非常有效的阻止熱傳導,此種板材具有質量輕,價格低廉,化學結構穩定等諸多優點。無機保溫板材主要有發泡陶瓷保溫板、復合水泥發泡保溫板、加氣混凝土板、巖棉板等,組成材料基本都為無機材料,具有耐高溫、不易燃、防火、耐久長、不老化、無需維護等優點。但普通的有機材料阻燃性能很弱,一遇火災會造成更大的損失,無機材料保溫性能差,熱脹系數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防火隔音建筑保溫復合板材及其制備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防火隔音建筑保溫復合板材及其制備方法,包括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硅酸鹽水泥19-25份、玻璃纖維15-25份、酚醛泡沫顆粒16-20份、聚苯乙烯22-33份、包膜玻化微珠10-15份、聚醚多元醇11-23份、膨潤土5-15份、粉煤灰9-18份、甲基硅酸鈉15-25份、氯化鎂15-20份、可再分散乳膠粉8-15份、無機增強纖維3-8份、丙酸丁酯2-11份、EPS顆粒5-14份、聚乙酸乙烯脂乳液8-16份、固化劑5-8份、發泡劑2-4份和阻燃劑3-6份。
進一步地,所述固化劑為環氧酯、甘露醇、亞磷酸酯中的一種;所述發泡劑為碳酸氫鈉或碳化硅;所述阻燃劑為磷酸三苯酯、磷酸三苯酯或硼酸鋅。
進一步地,一種防火隔音建筑保溫復合板材,包括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硅酸鹽水泥21-24份、玻璃纖維16-22份、酚醛泡沫顆粒17-19份、聚苯乙烯25-30份、包膜玻化微珠11-14份、聚醚多元醇13-20份、膨潤土6-10份、粉煤灰11-16份、甲基硅酸鈉16-20份、氯化鎂17-19份、可再分散乳膠粉9-13份、無機增強纖維4-7份、丙酸丁酯3-9份、EPS顆粒6-13份、聚乙酸乙烯脂乳液9-15份、固化劑6-8份、發泡劑2-4份和阻燃劑4-6份。
進一步地,一種防火隔音建筑保溫復合板材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硅酸鹽水泥21-24份、玻璃纖維16-22份、酚醛泡沫顆粒17-19份、包膜玻化微珠11-14份、膨潤土6-10份、粉煤灰11-16份、可再分散乳膠粉9-13份、無機增強纖維4-7份、EPS顆粒6-13份分別用粉碎機粉碎制成150-200目粉末備用;
S2、將聚苯乙烯25-30份、聚醚多元醇13-20份、甲基硅酸鈉16-20份、氯化鎂17-19份、丙酸丁酯3-9份和聚乙酸乙烯脂乳液9-15份加入到反應釜中,加熱溫度為180-220℃,攪拌反應20-35min;得到反應物。
S3、將步驟S2所得的反應物中加入步驟S1粉碎后粉末混合物中攪拌均勻,再加入固化劑6-8份、發泡劑2-4份和阻燃劑4-6份繼續進行高速攪拌25-30min,攪拌均勻,最后經板材模具成型機中,壓制得到保溫復合板材。
進一步地,一種防火隔音建筑保溫復合板材,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硅酸鹽水泥22份、玻璃纖維19份、酚醛泡沫顆粒18份、聚苯乙烯28份、包膜玻化微珠12份、聚醚多元醇16份、膨潤土7份、粉煤灰14份、甲基硅酸鈉17份、氯化鎂18份、可再分散乳膠粉10份、無機增強纖維5份、丙酸丁酯6份、EPS顆粒11份、聚乙酸乙烯脂乳液12份、固化劑7份、發泡劑3份和阻燃劑5份。
本發明玻璃纖維具有很強的韌性,使得板材在使用過程中大大提升了性能,變得更加的穩定,其中硅酸鹽水泥、玻璃纖維、酚醛泡沫顆粒、聚苯乙烯、聚醚多元醇、粉煤灰、EPS顆粒等各個成分相互配合,達到了具有保溫、防水和裝飾性能,而且該復合保溫板的熱穩定性高,是一種性能優異的復合型保溫隔熱板的效果,延長使用壽命,降低了生產成本;另外在使用過程中安裝便捷,阻燃劑使用使板材具有防火的效果,發泡劑增加了板材的強度和抗拉效果,延長了使用壽命,聚醚多元醇能具有隔音的效果;價格低廉、生產工藝簡單,適合規模化生產;其保溫、抗折、抗壓的性能最佳。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本發明包括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硅酸鹽水泥19-25份、玻璃纖維15-25份、酚醛泡沫顆粒16-20份、聚苯乙烯22-33份、包膜玻化微珠10-15份、聚醚多元醇11-23份、膨潤土5-15份、粉煤灰9-18份、甲基硅酸鈉15-25份、氯化鎂15-20份、可再分散乳膠粉8-15份、無機增強纖維3-8份、丙酸丁酯2-11份、EPS顆粒5-14份、聚乙酸乙烯脂乳液8-16份、固化劑5-8份、發泡劑2-4份和阻燃劑3-6份。
所述固化劑為環氧酯、甘露醇、亞磷酸酯中的一種;所述發泡劑為碳酸氫鈉或碳化硅;所述阻燃劑為磷酸三苯酯、磷酸三苯酯或硼酸鋅。
一種防火隔音建筑保溫復合板材,包括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備而成:硅酸鹽水泥21-24份、玻璃纖維16-22份、酚醛泡沫顆粒17-19份、聚苯乙烯25-30份、包膜玻化微珠11-14份、聚醚多元醇13-20份、膨潤土6-10份、粉煤灰11-16份、甲基硅酸鈉16-20份、氯化鎂17-19份、可再分散乳膠粉9-13份、無機增強纖維4-7份、丙酸丁酯3-9份、EPS顆粒6-13份、聚乙酸乙烯脂乳液9-15份、固化劑6-8份、發泡劑2-4份和阻燃劑4-6份。
一種防火隔音建筑保溫復合板材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硅酸鹽水泥21-24份、玻璃纖維16-22份、酚醛泡沫顆粒17-19份、包膜玻化微珠11-14份、膨潤土6-10份、粉煤灰11-16份、可再分散乳膠粉9-13份、無機增強纖維4-7份、EPS顆粒6-13份分別用粉碎機粉碎制成150-200目粉末備用;
S2、將聚苯乙烯25-30份、聚醚多元醇13-20份、甲基硅酸鈉16-20份、氯化鎂17-19份、丙酸丁酯3-9份和聚乙酸乙烯脂乳液9-15份加入到反應釜中,加熱溫度為180-220℃,攪拌反應20-35min;得到反應物。
S3、將步驟S2所得的反應物中加入步驟S1粉碎后粉末混合物中攪拌均勻,再加入固化劑6-8份、發泡劑2-4份和阻燃劑4-6份繼續進行高速攪拌25-30min,攪拌均勻,最后經板材模具成型機中,壓制得到保溫復合板材。
實施例1:
一種防火隔音建筑保溫復合板材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硅酸鹽水泥23份、玻璃纖維19份、酚醛泡沫顆粒18份、包膜玻化微珠13份、膨潤土8份、粉煤灰15份、可再分散乳膠粉11份、無機增強纖維6份、EPS顆粒11份分別用粉碎機粉碎制成180目粉末備用;
S2、將聚苯乙烯28份、聚醚多元醇18份、甲基硅酸鈉18份、氯化鎂18份、丙酸丁酯6份和聚乙酸乙烯脂乳液12份加入到反應釜中,加熱溫度為190℃,攪拌反應28min;得到反應物。
S3、將步驟S2所得的反應物中加入步驟S1粉碎后粉末混合物中攪拌均勻,再加入固化劑7份、發泡劑3份和阻燃劑5份繼續進行高速攪拌27min,攪拌均勻,最后經板材模具成型機中,壓制得到保溫復合板材。
實施例2:
一種防火隔音建筑保溫復合板材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硅酸鹽水泥24份、玻璃纖維22份、酚醛泡沫顆粒19份、包膜玻化微珠14份、膨潤土10份、粉煤灰16份、可再分散乳膠粉13份、無機增強纖維7份、EPS顆粒13份分別用粉碎機粉碎制成200目粉末備用;
S2、將聚苯乙烯30份、聚醚多元醇20份、甲基硅酸鈉20份、氯化鎂19份、丙酸丁酯9份和聚乙酸乙烯脂乳液15份加入到反應釜中,加熱溫度為220℃,攪拌反應35min;得到反應物。
S3、將步驟S2所得的反應物中加入步驟S1粉碎后粉末混合物中攪拌均勻,再加入固化劑8份、發泡劑4份和阻燃劑6份繼續進行高速攪拌30min,攪拌均勻,最后經板材模具成型機中,壓制得到保溫復合板材。
實施例3:
一種防火隔音建筑保溫復合板材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硅酸鹽水泥21份、玻璃纖維16份、酚醛泡沫顆粒17份、包膜玻化微珠11份、膨潤土6份、粉煤灰11份、可再分散乳膠粉9份、無機增強纖維4份、EPS顆粒6份分別用粉碎機粉碎制成150目粉末備用;
S2、將聚苯乙烯25份、聚醚多元醇13份、甲基硅酸鈉16份、氯化鎂17份、丙酸丁酯3份和聚乙酸乙烯脂乳液9份加入到反應釜中,加熱溫度為180℃,攪拌反應20min;得到反應物。
S3、將步驟S2所得的反應物中加入步驟S1粉碎后粉末混合物中攪拌均勻,再加入固化劑6份、發泡劑2份和阻燃劑4份繼續進行高速攪拌25min,攪拌均勻,最后經板材模具成型機中,壓制得到保溫復合板材。
本發明玻璃纖維具有很強的韌性,使得板材在使用過程中大大提升了性能,變得更加的穩定,其中硅酸鹽水泥、玻璃纖維、酚醛泡沫顆粒、聚苯乙烯、聚醚多元醇、粉煤灰、EPS顆粒等各個成分相互配合,達到了具有保溫、防水和裝飾性能,而且該復合保溫板的熱穩定性高,是一種性能優異的復合型保溫隔熱板的效果,延長使用壽命,降低了生產成本;另外在使用過程中安裝便捷,阻燃劑使用使板材具有防火的效果,發泡劑增加了板材的強度和抗拉效果,延長了使用壽命,聚醚多元醇能具有隔音的效果;價格低廉、生產工藝簡單,適合規模化生產;其保溫、抗折、抗壓的性能最佳。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