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廢料回收
技術領域:
,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我國的植物提取物產業發展迅速,提取物涵蓋了中成藥、食品、化妝品及植物源農藥等多個領域。我國的植物提取物有數百種,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是以中藥材為原料的提取物產品,如人參提取物(人參皂苷)、綠茶提取物(茶多酚)、甘草提取物、大豆提取物(大豆異黃酮)、銀杏提取物及金銀花提取物等(曾建國2006)。植物提取物作為目標有效成分在植物體內含量相對較低,生產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植物原料,同時也產生了大量植物提取殘渣,僅中藥提取一項,我國中藥渣的年排放量就達3000萬噸(周達彪和唐懋華2007)。實際生產中,生產企業往往對這些殘渣采取露天堆放、挖坑填埋及焚燒等手段處理,既污染了環境,占用了大量土地資源,又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植物提取物資源的利用成逐年擴大態勢,而植物提取過程中產生的廢渣處理問題逐漸成為產業發展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藥非常多,而且,現有的提取工藝并不能完全提取出這些中藥的抗真菌有效成分,那么如何將中藥廢渣內剩余不多的具有抗真菌成分提取出來,并應用在其他抗真菌領域中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另外,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產上的一種重要病害,發生普遍,我國各甘薯生產區均有發生。甘薯在幼苗期、生長期和貯藏期均能發病,主要為害塊根及幼苗莖基部,不侵染地上的莖蔓。育苗期染病,多因種薯帶菌引起,種薯變黑腐爛,造成爛床,嚴重時,幼苗呈黑腳狀,枯死或未出土即爛于土中。病苗移栽大田后,生長弱,葉色淡,莖基部長出黑褐色橢圓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初期病斑上有灰色霉層,后逐漸產生黑色刺毛狀物和粉狀物,莖基部葉片變黃脫落,地下部分變黑腐爛,嚴重時幼苗枯死,造成缺苗斷壟。塊根以收獲前后發病為多,病斑為褐色至黑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狀物或刺毛狀物,病薯變苦,不能食用。該病嚴重影響了甘薯的經濟價值。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利用中藥藥渣變廢為寶,制成的有機肥不僅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結構、為土壤補充各種有機及礦物營養、優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從而促進植物的生長,而且能夠防治甘薯黑斑病。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藥藥渣經酶法提取后,進行堆肥處理而成:全蝎藥渣2-4份、橘皮藥渣3-6份、決明子藥渣3-6份、丁香藥渣5-7份、茵陳藥渣2-4份、厚樸藥渣1-5份。優選地,所述的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藥藥渣經酶法提取后,進行堆肥處理而成:全蝎藥渣2-3份、橘皮藥渣4-6份、決明子藥渣4-5份、丁香藥渣5-6份、茵陳藥渣2-3份、厚樸藥渣1-4份。優選地,所述的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藥藥渣經酶法提取后,進行堆肥處理而成:全蝎藥渣2.5份、橘皮藥渣4份、決明子藥渣4.5份、丁香藥渣5.5份、茵陳藥渣2.8份、厚樸藥渣2.6份。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如上述的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酶法提取:稱取配方量的橘皮藥渣、決明子藥渣、丁香藥渣、茵陳藥渣、厚樸藥渣,分別進行粉碎,取各中藥藥渣粉末,加入pH值為5.5-5.8的70%乙醇溶液,液料比為1:18(w/v),在70℃下水浴加熱至恒溫,然后加入復合酶,攪拌0.5小時后,酶解0.5-1.5小時,過濾,分離中藥濾渣和濾液,備用;(2)堆肥過程:取步驟(1)得到的中藥濾渣以及全蝎藥渣作為堆肥物料,接種復合菌系,所述復合菌系按照質量分數5.5%的接種量和堆肥物料混合;置于封閉式堆肥反應器中,采用高溫好氧發酵,通過反應器底部的曝氣池進行通風供氧,通過轉子式氣體流量計控制通氣流速在9-10.5L/min;通過設置在封閉式堆肥反應器內的溫度傳感器進行溫度的檢測和記錄,控制反應器內溫度在40-45℃內,發酵15天;(3)混合:將步驟(1)得到的濾液加入至步驟(2)發酵后的中藥濾渣內,即得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優選地,所述的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的制備方法,步驟(1)中所述復合酶的用量為4.5-6.3mg/每克藥渣;所述復合酶由纖維素酶與果膠酶組成,纖維素酶與果膠酶的質量比為1:2-3。優選地,所述的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的制備方法,步驟(1)中所述復合酶的用量為5.5mg/每克藥渣;所述復合酶由纖維素酶與果膠酶組成,纖維素酶與果膠酶的質量比為1:2.5。優選地,所述的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的制備方法,步驟(2)中所述復合菌系為細菌、真菌和放線菌以體積比1:(1-2):(2-3)的混合的生物防治菌。優選地,所述的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的制備方法,所述細菌為菌株HS-2、菌株HSL、菌株LA-6、菌株LS-11、菌株LS-14、菌株WS-1、菌株WS-4、菌株XM-3、菌株XM-8中的一種。優選地,所述的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的制備方法,所述真菌為菌株BB-1、菌株BB-2、菌株BB-3、菌株LM-1、菌株LS-7、菌株LS-12、菌株LX-12、菌株SLT-15、菌株TS-7、菌株WB-1、菌株WB-2、菌株WB-3中的一種。優選地,所述的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的制備方法,所述放線菌為菌株LA-4、菌株LA-7、菌株LA-9、菌株LA-10、菌株LX-1、菌株MG-1、菌株SP-1中的一種。實施本發明的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及其制備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發明利用中藥藥渣變廢為寶,制成的有機肥不僅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結構、為土壤補充各種有機及礦物營養、優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而且本發明的中藥藥渣配方能夠防治甘薯黑斑病。(2)本發明的制備工藝通過采用酶法破除植物細胞壁,提取中藥藥渣中的抗真菌有效成分,然后再經過堆肥發酵,使經發酵后的中藥藥渣含有碳源、氮源及能源等大量的營養成分,最后抗真菌有效成分結合大量的營養成分,使該有機肥在防治甘薯黑斑病上有顯著的療效。(3)中藥材大多為植物性的草藥,細胞壁是由纖維素構成,而抗菌有效成分是被包裹在細胞壁內的。在中藥藥用活性成分提取的過程中,必須要克服由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質構成的細胞壁和細胞間質所帶來的傳質阻力。本發明中藥抗真菌活性成分的提取選取的是纖維素酶與果膠酶的混合酶,經過混合酶處理后的材料,植物細胞壁遭到破壞,對從中提取藥用抗真菌活性成分是很有效的。研究發現,尤其在纖維素酶與果膠酶質量比為1:2.5時,對抗真菌活性成分的提取最為有效,纖維素酶與果膠酶能夠有效的破壞植物的細胞壁,使細胞壁的結構發生變化,降低細胞壁和細胞間質對于提取溶劑的阻力,加快藥用抗菌活性成分分離出細胞的速度,使得提取率得到了極高的提高,減少了提取時間。(4)另外,植物提取殘渣往往木質纖維素含量高,直接堆肥化處理物料降解速度慢,腐熟周期長。而本發明通過在自然界中篩選高校木質纖維素降解菌,組建復合菌系用作堆肥接種劑,可以有效促進堆肥中木質纖維素的降解,縮短堆肥發酵周期,加速堆肥腐熟,提高堆肥品質。尤其是在本發明篩選的復合菌系(細菌、真菌和放線菌以體積比1:(1-2):(2-3)的混合生物防治菌)作用下,木質纖維素的降解速度更快,發酵周期更短,有機肥品質更好。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在本發明中,若非特指,所有的份、百分比均為重量單位,所采用的設備和原料等均可從市場購得或是本領域常用的。下述實施例中的方法,如無特別說明,均為本領域的常規方法。一種以中藥藥渣為原料制備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藥藥渣經酶法提取后,進行堆肥處理而成:全蝎藥渣2-4份、橘皮藥渣3-6份、決明子藥渣3-6份、丁香藥渣5-7份、茵陳藥渣2-4份、厚樸藥渣1-5份。本發明配方組分雖然已經經過提取利用,但是藥物殘渣中依然含有一定量的有效成分,本發明經過多種嘗試,篩選出本發明的中藥殘渣配方以及回收利用方法,將其變廢為寶,通過酶法提取出抗菌的有效成分,然后再將剩余的殘渣進行堆肥發酵,降解成大量的營養成分。將營養成分與抗真菌有效成分相結合,不僅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結構、為土壤補充各種有機及礦物營養、優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促進作用,并且能夠防治甘薯黑斑病。本發明配方組分的藥理作用如下:全蝎藥渣為鉗蝎科動物東亞鉗蝎ButhusmartensiiKarsch的干燥體經乙醇提取后的剩余物。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全蝎乙醇提取物在體外對8種表淺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對裴氏著色菌、中克氏孢子絲菌、石膏樣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較為敏感,其抗真菌作用優于大蒜浸出液。同時發現,蝎毒素在此實驗條件下無抗表皮皮膚真菌的作用。橘皮藥渣為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成熟果皮經乙醇提取后的剩余物。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試管內抑菌實驗發現,25%和50%濃度的橘皮液對常見的淺部真菌有抑制作用,但對白色念珠菌無抑制作用;12.5%橘皮液對紅色毛癬菌、單毛狀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均有抑制作用。決明子藥渣為豆科植物決明CassiaobtusifoliaL.或小決明CassiatoraL.的干燥成熟種子經乙醇提取后的剩余物。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決明子種子的醇提取物對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及傷寒、副傷寒、大腸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而水提取物則無效,水浸劑(1:4)在試管中對某些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含大黃酚,但量不多,可能與其輕度的抗菌,瀉下作用有關。丁香藥渣為桃金娘科蒲桃屬丁香Syzygiumaromaticum的干燥花蕾經乙醇提取后的剩余物。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丁香的活性成分丁香酸具有抗真菌作用。研究者采用固體瓊脂法,以水楊酸為對照測定丁香酸抗真菌活性,發現其對所試的10種皮膚癬菌,5種深部真菌,3種酵母樣菌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明顯強于對照藥物。掃描及透射電鏡也證實該藥對石膏樣毛癬菌、念珠菌有較強破壞作用,可見真菌外形改變。茵陳藥渣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的幼苗經乙醇提取后的剩余物。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茵陳蒿有較強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牛型及人型結核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病原性絲狀體,以及黃曲霉菌、雜色曲霉菌等皮膚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茵陳抗菌活性成分主要是茵陳炔酮、對羥基苯乙酮和其他揮發油成分。厚樸藥渣為木蘭科木蘭屬植物厚樸(原亞種)M.officinalissubsp.officinalis與凹葉厚樸(亞種)M.officinalissubsp.biloba兩種,主產于四川、湖北等地。中藥材中專指該植物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經乙醇提取后的剩余物。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厚樸對肺炎球菌、白喉桿菌、溶血性鏈球菌、枯草桿菌、志賀氏及施氏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其效力較黃連粉低5~10倍,但也有報告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之效力大于黃連者;在豚鼠體內對炭疽桿菌有某些抗菌作用;對若干皮膚真菌在體外有抑制作用;對實驗性病毒性肝炎也有改善肝臟實質病變的作用。其醇浸劑(1:3000~1:300)在體外對結核桿菌也有某些抑制作用。該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酶法提取:稱取配方量的橘皮藥渣、決明子藥渣、丁香藥渣、茵陳藥渣、厚樸藥渣,分別進行粉碎,取各中藥藥渣粉末,加入pH值為5.5-5.8的70%乙醇溶液,液料比為1:18(w/v),在70℃下水浴加熱至恒溫,然后加入復合酶,攪拌0.5小時后,酶解0.5-1.5小時,過濾,分離中藥濾渣和濾液,備用;所述復合酶的用量為4.5-6.3mg/每克藥渣;所述復合酶由纖維素酶與果膠酶組成,纖維素酶與果膠酶的質量比為1:2-3。(2)堆肥過程:取步驟(1)得到的中藥濾渣以及全蝎藥渣作為堆肥物料,接種復合菌系,所述復合菌系按照質量分數5.5%的接種量和堆肥物料混合;置于封閉式堆肥反應器中,采用高溫好氧發酵,通過反應器底部的曝氣池進行通風供氧,通過轉子式氣體流量計控制通氣流速在9-10.5L/min;通過設置在封閉式堆肥反應器內的溫度傳感器進行溫度的檢測和記錄,控制反應器內溫度在40-45℃內,發酵15天;所述復合菌系為細菌、真菌和放線菌以體積比1:(1-2):(2-3)的混合的生物防治菌。復合菌系處理可以顯著提高堆體的溫度和高溫持續時間,有效促進堆肥物料中木質纖維素的降解,縮短堆肥發酵周期,提高堆肥腐熟度。所述細菌為菌株HS-2、菌株HSL、菌株LA-6、菌株LS-11、菌株LS-14、菌株WS-1、菌株WS-4、菌株XM-3、菌株XM-8中的一種。所述真菌為菌株BB-1、菌株BB-2、菌株BB-3、菌株LM-1、菌株LS-7、菌株LS-12、菌株LX-12、菌株SLT-15、菌株TS-7、菌株WB-1、菌株WB-2、菌株WB-3中的一種。所述放線菌為菌株LA-4、菌株LA-7、菌株LA-9、菌株LA-10、菌株LX-1、菌株MG-1、菌株SP-1中的一種。上述菌株從常溫菌和耐高溫菌中分離純化而得:從楊凌、太白、天水等地采集的腐殖土、堆肥樣品用于常溫菌的分離篩選。從秸稈及牛糞堆肥的高溫期采樣用于耐高溫菌的分離篩選。菌株的制備方法如下:取上樣品加入蒸餾水稀釋,吸取0.1ml涂布于纖維素剛果紅選擇性培養基上,在45℃的高溫培養箱中培養,定期觀察,挑取菌落周圍出現清晰透明圈的菌株,通過劃線法分離,純化。(3)混合:將步驟(1)得到的濾液加入至步驟(2)發酵后的中藥濾渣內,即得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實施例1一種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藥藥渣經酶法提取后,進行堆肥處理而成:全蝎藥渣2.5份、橘皮藥渣4份、決明子藥渣4.5份、丁香藥渣5.5份、茵陳藥渣2.8份、厚樸藥渣2.6份。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具體制備方法如下:(1)酶法提取:稱取配方量的橘皮藥渣、決明子藥渣、丁香藥渣、茵陳藥渣、厚樸藥渣,分別進行粉碎,取各中藥藥渣粉末,加入pH值為5.5-5.8的70%乙醇溶液,液料比為1:18(w/v),在70℃下水浴加熱至恒溫,然后加入復合酶,攪拌0.5小時后,酶解0.5-1.5小時,過濾,分離中藥濾渣和濾液,備用;所述復合酶的用量為5.5mg/每克藥渣;所述復合酶由纖維素酶與果膠酶組成,纖維素酶與果膠酶的質量比為1:2.5。(2)堆肥過程:取步驟(1)得到的中藥濾渣以及全蝎藥渣作為堆肥物料,接種復合菌系,所述復合菌系按照質量分數5.5%的接種量和堆肥物料混合;置于封閉式堆肥反應器中,采用高溫好氧發酵,通過反應器底部的曝氣池進行通風供氧,通過轉子式氣體流量計控制通氣流速在9-10.5L/min;通過設置在封閉式堆肥反應器內的溫度傳感器進行溫度的檢測和記錄,控制反應器內溫度在40-45℃內,發酵15天;復合菌系的制備:菌株LA-6、菌株BB-3和菌株LA-9采用NB培養基培養。接種前按照1:1:2.5(V:V:V)的比例混合,通過平板計數法進行菌落計數,最終得到的復合菌系菌液密度為109CFU/mL。營養肉湯NB培養基(g/L):蛋白胨10,牛肉膏3,氯化鈉5,pH7.2-7.4。(3)混合:將步驟(1)得到的濾液加入至步驟(2)發酵后的中藥濾渣內,即得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實施例2一種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藥藥渣經酶法提取后,進行堆肥處理而成:全蝎藥渣2份、橘皮藥渣3份、決明子藥渣3份、丁香藥渣5份、茵陳藥渣2份、厚樸藥渣1份。該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具體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3一種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藥藥渣經酶法提取后,進行堆肥處理而成:全蝎藥渣4份、橘皮藥渣6份、決明子藥渣6份、丁香藥渣7份、茵陳藥渣4份、厚樸藥渣5份。該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具體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4一種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該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的中藥藥渣配方組成與實施例1相同。其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的制備方法相比,步驟與條件基本一致,差異在于:(1)酶法提取中復合酶的用量為2mg/每克藥渣;所述復合酶由纖維素酶與果膠酶組成,纖維素酶與果膠酶的質量比為1:1。實施例5一種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該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的中藥藥渣配方組成與實施例1相同。其制備方法與實施例1的制備方法相比,步驟與條件基本一致,差異在于:(2)堆肥過程中復合菌系的制備:接種前按照1:1:1(V:V:V)的比例混合,通過平板計數法進行菌落計數,最終得到的復合菌系菌液密度為109CFU/mL。下面,進行種植培育試驗,觀察實施例1-5制得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對防治甘薯黑斑病以及甘薯生長情況的效果。黑斑病主要靠帶病種薯傳病,其次為病苗,帶病土壤、肥料也能傳病。用病薯育苗,長出病苗。病菌可直接侵入苗根基,在薯塊上主要從傷口侵入,也可通過根眼、皮孔、自然裂口、地下蟲咬傷口等侵入。本試驗地設在農田內,選取感病的病苗為試驗材料,所有試驗農田的栽培條件均勻一致。設立八組栽培區,每組栽培區種植有50株甘薯苗,其中五組為感病的病苗,三組為未感病的甘薯苗;設置空白對照1組、實施例1-4組共五組,空白對照1組以感病的病苗為試驗材料,不施加本發明的有機肥;實施例1-4組以感病的病苗為試驗材料,對應填埋各個實施例制備的有機肥,每個月施肥四次,每次施肥量3.5g/g土壤;觀察實施例1-4制得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對防治甘薯黑斑病的效果。另外,設置空白對照2組、實施例1′組、實施例5組共三組,空白對照2組以未感病的甘薯苗為試驗材料,不施加本發明的有機肥,實施例1′組和實施例5組以未感病的甘薯苗為試驗材料,分別填埋實施例1和實施例5制備的有機肥,每個月施肥四次,每次施肥量3.5g/g土壤;種植一個月半后,觀察記錄各個栽培區內甘薯的發病情況以及甘薯的地上部分的鮮重、塊根的鮮重。若葉色淡,莖基部長出黑褐色橢圓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或者有灰色霉層,后逐漸產生黑色刺毛狀物和粉狀物,莖基部葉片變黃脫落,地下部分變黑腐爛,或者幼苗枯死的癥狀,則計作感染了甘薯黑斑病。統計結果見下表:病株率=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表1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對甘薯黑斑病防治效果空白對照組1實施例1組實施例2組實施例3組實施例4組病株數505161928總株數5050505050病株率%100%10%32%38%56%表2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對對甘薯生長的影響地上部分鮮重g塊根鮮重g空白對照2組20565實施例1′組325103實施例5組24581表1-2的數據表明,與空白1組相比,本發明實施例1-3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能夠顯著降低甘薯黑斑病的發病率,顯著防治甘薯黑斑病,對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的是實施例1的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從表2的數據表明,與空白2組相比,本發明實施例1防甘薯黑斑病有機肥其地上部分與塊根的鮮重均有顯著地增重,說明經本發明制備得到的有機肥料具有很高的營養成分與抗真菌有效成分,兩種成分相結合,不僅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結構、為土壤補充各種有機及礦物營養、優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對玉米的生長發育起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能夠防治甘薯黑斑病,實施例1的配方和制備工藝為本發明最優的實施方式,其防治黑斑病以及促進甘薯長勢的效果最為理想。另外,從表1的數據看,實施例4組雖然也能夠降低甘薯黑斑病的發病率,但是其效果并沒有實施例1-3的效果好;實施例4與實施例1相對比的差異在于制備方法上,具體在于步驟(1)中的復合酶的用量以及質量比不同。實施例4中的復合酶的用量以及質量比不同均在本發明使用的限定范圍之外,從表格的數據可以看出,實施例4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實施例1-3,說明復合酶的用量以及質量比對本發明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具有較大影響,本發明使用的由纖維素酶與果膠酶的質量比為1:2.5組合成的復合酶,其用量為5.5mg/每克藥渣,該復合酶的選擇對抗真菌活性成分的提取是很有效的。從表2的數據看,與空白對照2組相比,實施例5組雖然也能促進甘薯地上部分和地下塊根的長勢,呈現增長趨勢,但是其效果并沒有實施例1′組的效果好;實施例5與實施例1相對比的差異在于制備方法上,具體在于步驟(2)中的復合菌的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的體積比在本發明使用的限定范圍之外,從表格的數據可以看出,實施例5的甘薯的地上部分和地下塊根的長勢低于實施例1′,說明在本發明篩選的復合菌系(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的體積比1:(1-2):(2-3)的混合生物防治菌)作用下,有機肥品質更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結構、為土壤補充各種有機及礦物營養、優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顯著促進甘薯的地上部分和塊根長勢,對甘薯的生長發育起促進作用。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