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酵機構,具體涉及一種有機肥回轉筒發酵機構,屬于有機肥生產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有機肥主要來源于秸稈和動物糞便,其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營養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經生物物質、動植物廢棄物和植物殘體加工而來,消除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富含大量有益物質,有機肥中包含多種有機酸、肽類以及包括氮、磷、鉀在內的豐富的營養元素;不僅能為農作物提供全面營養,而且肥效長,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機質,促進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是綠色食品生產的主要養分;但現有的有機肥加工過程中,發酵時間長,發酵系統復雜,建設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有機肥回轉筒發酵機構,發酵時間短,發酵全面,且能夠除去臭味和有害物質。
本實用新型的有機肥回轉筒發酵機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設置有滾筒;所述滾筒內側依次設置有三道料倉;所述滾筒外側設置有多個拖帶;所述拖帶下部安裝有拖輪;所述滾筒外側中部設置有齒環;所述齒環外邊側嚙合有小齒輪;所述小齒輪安裝于動力機構上;通過動力機構帶動小齒輪動作,小齒輪驅動齒環轉動,從而達到滾筒旋轉,使滾筒內的有機肥原料從一個料倉過渡到另一料倉,同時,將末端料倉內的有機肥原料輸出;所述滾筒輸出端設置有出料聯箱;所述出料聯箱頂部設置有溫控加熱箱;所述溫控加熱箱輸入端設置有風機;三道所述料倉內設置有長條勾角;所述動力機構、風機和溫控加熱箱均連接到PLC;帶一定斜度的滾筒緩慢速旋轉;溫控空氣從出料聯箱進入滾筒,與物料逆向流動,在入料口排出或停留在滾筒內側,其間逐漸升溫,使原料很快達到發酵溫度;通過PLC控制動力機構轉速,物料在滾筒內停留大約3~6天;內部物料每天前移一個區域,最后一級排出;滾筒內部長條勾角可保留10~15%的堆肥,作為新原料的接種體;其操作簡單,工作效率高。
進一步地,所述滾筒輸入端設置有進料斗;所述進料斗輸出端設置有閥板,進料時打開閥板,完成進料后即可關閉閥板。
進一步地,所述動力機構包括電機,及與電機安裝的減速機。
進一步地,所述溫控加熱箱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內側安裝有加熱管;所述加熱管電連接溫控器,通過PLC對溫控器進行預輸入和溫度實時采集,控制箱體內的溫度;從而達到回轉筒內側溫度。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有機肥回轉筒發酵機構,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建設成本低,采用分段式發酵和自動化遞料,且每段料倉內留下新原料的接種體;發酵時,溫控空氣從出料聯箱進入滾筒,與物料逆向流動,在入料口排出或停留在滾筒內側,其間逐漸升溫,使原料很快達到發酵溫度,發酵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料倉處徑向截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有機肥回轉筒發酵機構,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設置有滾筒2;所述滾筒2內側依次設置有三道料倉(未圖示);所述滾筒2外側設置有多個拖帶3;所述拖帶3下部安裝有拖輪4;所述滾筒2外側中部設置有齒環5;所述齒環5外邊側嚙合有小齒輪6;所述小齒輪6安裝于動力機構7上;通過動力機構7帶動小齒輪6動作,小齒輪6驅動齒環5轉動,從而達到滾筒旋轉,使滾筒內的有機肥原料從一個料倉過渡到另一料倉,同時,將末端料倉內的有機肥原料輸出;所述滾筒1輸出端設置有出料聯箱8;所述出料聯箱8頂部設置有溫控加熱箱9;所述溫控加熱箱9輸入端設置有風機10;三道所述料倉內設置有長條勾角11;所述動力機構7、風機10和溫控加熱箱9均連接到PLC;帶一定斜度的滾筒緩慢速旋轉;溫控空氣從出料聯箱進入滾筒,與物料逆向流動,在入料口排出或停留在滾筒內側,其間逐漸升溫,使原料很快達到發酵溫度;通過PLC控制動力機構轉速,物料在滾筒內停留大約3~6天;內部物料每天前移一個區域,最后一級排出;滾筒內部長條勾角可保留10~15%的堆肥,作為新原料的接種體;其操作簡單,工作效率高。
所述滾筒2輸入端設置有進料斗12;所述進料斗12輸出端設置有閥板13,進料時打開閥板,完成進料后即可關閉閥板。
所述動力機構7包括電機,及與電機安裝的減速機。
所述溫控加熱箱9包括箱體14,所述箱體內側安裝有加熱管15;所述加熱管15電連接溫控器16,通過PLC對溫控器進行預輸入和溫度實時采集,控制箱體內的溫度;從而達到回轉筒內側溫度。
本實用新型的有機肥回轉筒發酵機構,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建設成本低,采用分段式發酵和自動化遞料,且每段料倉內留下新原料的接種體;發酵時,溫控空氣從出料聯箱進入滾筒,與物料逆向流動,在入料口排出或停留在滾筒內側,其間逐漸升溫,使原料很快達到發酵溫度,發酵效率高。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