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活化爐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回轉連續式活化爐的領域。
背景技術:
活化爐是一種生產活性碳的爐體,傳統的活性炭工藝采用的是先炭化、后活化的二步法,其中炭化需要用悶燒爐,燒出炭化料,然后用手耙爐或者其他如斯列普爐,多段爐、沸騰爐等進行活化,需要2個生產過程,生產周期長,效率低。對應項目研發的炭化活化一步法工藝,傳統的設備不符合新工藝的需求,目前普遍使用活化爐進行制備,基本上有兩種:
一是采用日本特許公開昭45-005646活性炭制造法活化爐,爐體不能旋轉,因此導致高達100-200mm炭粒層會堆積在爐腔底部,活化介質從炭粒層表面吹過,炭粒層內部幾乎沒有活化介質,生產效率低下,活性炭的收得率僅有20%。
另一種是我國自熱式連續制備生物質粉狀活性炭法火化爐,其結構與日本特許公開昭45-005646活性炭制造法活化爐基本相同,爐體也不能旋轉,依靠在引風機從爐頭到爐尾部沿軸向的抽力和由旋風爐爐壁上一排進氣管斜向進入的活化混合氣體的共同作用下,生物質粉狀炭化料在爐內形成旋風狀態,呈旋轉流態化自爐頭向爐尾運動,這種結構的活化爐往往由于過快、過量的風量造成炭化料大量燒損,活性炭收得率只有16-18%。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更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回轉連續式活化爐,其不但有效地解決之前的活化爐活化效果差,產量低,能耗大的問題,還可解決浪費人力物力等資源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回轉連續式活化爐,其中,其包括回轉爐爐體,所述回轉爐爐體為圓柱形結構,所述回轉爐爐體的右端設置為爐頭,所述爐頭的一端設置有開關,所述回轉爐爐體的左端設置為爐尾,所述爐尾的右側設置有前魚鱗片密封裝置,所述爐頭的左端設置有后魚鱗片密封裝置,所述后魚鱗片密封裝置與所述前魚鱗片密封裝置之間設置有流動干燥區與活化功能區。
所述活化功能區內設置有布風系統以及布汽系統,在所述布風系統的左端設置有紫銅環,所述紫銅環環繞于所述回轉爐爐體的外側,所述布汽系統的一側還設置有傳電組合件,所述布風系統上設置有布風接管以及布風調節閥,所述布汽系統上設置有布汽接管以及布汽調節閥,在所述回轉爐爐體的外表面上還設置有微型時序控制儀。
所述回轉連續式活化爐,其中,所述流動干燥區內設置有大齒輪,所述大齒輪連接于所述回轉爐爐體的外側,所述大齒輪上還設置有減速機,所述減速機通過電線還連接有發動機。
所述回轉連續式活化爐,其中,所述回轉爐爐體上還設置有至少兩個托輪,所述托輪上設置有輪帶,所述輪帶環繞于所述回轉爐爐體的外側。
所述回轉連續式活化爐,其中,所述回轉爐爐體上設置有四個托輪。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回轉連續式活化爐,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活化效果,增加產量,降低能耗,同時還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實現機器換人的目的,節省了人力資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回轉連續式活化爐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回轉連續式活化爐,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回轉連續式活化爐,圖1為本實用新型回轉連續式活化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其包括回轉爐爐體1,所述回轉爐爐體1為圓柱形結構,所述回轉爐爐體1的右端設置為爐頭2,所述爐頭的一端設置有開關3,所述回轉爐爐體1的左端設置為爐尾4,所述爐尾4的右側設置有前魚鱗片密封裝置5,所述爐頭2的左端設置有后魚鱗片密封裝置6,所述后魚鱗片密封裝置6與所述前魚鱗片密封裝置5之間設置有流動干燥區與活化功能區。
所述活化功能區內設置有布風系統7以及布汽系統8,在所述布風系統7的左端的左端都設置有紫銅環9,所述紫銅環9環繞于所述回轉爐爐體1的外側,所述布汽系統8的一側還設置有傳電組合件19,所述布風系統7上設置有布風接管10以及布風調節閥11,所述布汽系統8上設置有布汽接管12以及布汽調節閥13,在所述回轉爐爐體1的外表面上還設置有微型時序控制儀14。
所述流動干燥區內設置有大齒輪15,所述大齒輪15連接于所述回轉爐爐體1的外側,所述大齒輪15上還設置有減速機16,所述減速機16通過電線還連接有發動機17。
更進一步的,所述回轉爐爐體1上還設置有至少兩個托輪18,所述托輪18上設置有輪帶,所述輪帶環繞于所述回轉爐爐體1的外側。
更進一步的,所述回轉爐爐體上設置有四個托輪。
應當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