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微生物培養設備,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學生生物實驗的微生物培養皿,屬于微生物培養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的微生物培養皿,大都需要配備相應的培養箱使用,當需要培養不同的微生物時,根據微生物生活習性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培養環境,使得不同的微生物無法放置在同一個培養箱內,現有的培養皿,由于需要配合培養箱使用,使其使用性能降低,無法獨立完成培養任務,為此,我們提出一種用于學生生物實驗的微生物培養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克服現有的缺陷,提供一種用于學生生物實驗的微生物培養皿,通過設置定時裝置,配合無線信號傳輸裝置的使用,當培養皿中的微生物到達設置的培養時間,可通知操作終端,通過設置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配合溫度控制器和濕度控制器的使用,可控制培養皿內的溫度和濕度,通過使用鈦化玻璃制作培養皿,保證高抗碎能力的前提下,可高防熱及防紫外線,保證微生物的正常培養,可以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學生生物實驗的微生物培養皿,包括培養皿和皿蓋,所述培養皿底部設有底座,所述底座內部分別設有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所述培養皿頂部連接皿蓋,所述皿蓋內部分別設有溫度控制器、濕度控制器、定時裝置和蓄電池,所述皿蓋頂部設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分別設有LED顯示屏、控制按鈕和無線信號傳輸裝置,所述控制面板內部設有微處理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培養皿和皿蓋連接處設有密封橡膠圈。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微處理器分別連接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控制按鈕、LED顯示屏、無線信號傳輸裝置、溫度控制器、濕度控制器和定時裝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培養皿由鈦化玻璃材料制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無線信號傳輸裝置通過互聯網可有線連接操作終端。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一種用于學生生物實驗的微生物培養皿,通過設置定時裝置,配合無線信號傳輸裝置的使用,當培養皿中的微生物到達設置的培養時間,可通知操作終端,通過設置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配合溫度控制器和濕度控制器的使用,可控制培養皿內的溫度和濕度,通過使用鈦化玻璃制作培養皿,保證高抗碎能力的前提下,可高防熱及防紫外線,保證微生物的正常培養。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用于學生生物實驗的微生物培養皿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用于學生生物實驗的微生物培養皿控制面板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用于學生生物實驗的微生物培養皿運行原理示意圖;
圖中標號:1、培養皿;2、皿蓋;3、底座;4、密封橡膠圈;5、溫度控制器;6、蓄電池;7、定時裝置;8、濕度控制器;9、溫度傳感器;10、濕度傳感器;11、LED顯示屏;12、控制面板;13、控制按鈕;14、無線信號傳輸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學生生物實驗的微生物培養皿,包括培養皿1和皿蓋2,所述培養皿1底部設有底座3,所述底座3內部分別設有溫度傳感器9和濕度傳感器10,所述培養皿1頂部連接皿蓋2,所述皿蓋2內部分別設有溫度控制器5、濕度控制器8、定時裝置7和蓄電池6,所述皿蓋2頂部設有控制面板12,所述控制面板12上分別設有LED顯示屏11、控制按鈕13和無線信號傳輸裝置14,所述控制面板12內部設有微處理器。
所述培養皿1和皿蓋2連接處設有密封橡膠圈4,所述微處理器分別連接溫度傳感器9、濕度傳感器10、控制按鈕13、LED顯示屏11、無線信號傳輸裝置14、溫度控制器5、濕度控制器8和定時裝置7,所述培養皿1由鈦化玻璃材料制成,所述無線信號傳輸裝置14通過互聯網可有線連接操作終端。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為一種用于學生生物實驗的微生物培養皿,工作時,通過設置定時裝置7,配合無線信號傳輸裝置14的使用,當培養皿1中的微生物到達設置的培養時間,可通知操作終端,通過設置溫度傳感器9和濕度傳感器10,配合溫度控制器5和濕度控制器8的使用,可控制培養皿1內的溫度和濕度,通過使用鈦化玻璃制作培養皿1,保證高抗碎能力的前提下,可高防熱及防紫外線,保證微生物的正常培養,使用方便,可獨立完成微生物的培養,給學生生物試驗帶來便利。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