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用空調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安裝于例如汽車等中的車輛用空調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來講,車輛用空調裝置包括收納熱交換器和風門等的殼體。風門從殼體外部通過聯結部件驅動(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2)。在殼體的外表面上對應于風門的收納位置設置有用來安裝聯結部件的凸起部。聯結部件可轉動地安裝在該凸起部上。在位于凸起部和聯結部件之間的滑動部分上涂敷潤滑脂,由此抑制磨損,并抑制產生異常聲音等。專利文獻I :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2006-347222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2008-195377號公報
發明內容
ー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ー當如專利文獻1、2所公開的那樣在凸起部和聯結部件之間的滑動部分上涂敷潤滑脂吋,需要在將潤滑脂涂敷在聯結部件上后才將聯結部件安裝在凸起部上。在有些情況下,在車輛用空調裝置中設置多個風門,此時對應于風門的數量設置多個聯結部件。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重復進行下述作業,該作業是在一聯結部件上涂敷潤滑脂,將該ー聯結部件安裝在凸起部上,然后在另ー聯結部件上涂敷潤滑脂,將該另一聯結部件安裝在凸起部上。這樣,作業效率就較低。本發明正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將可動部件安裝在殼體上吋,實現能夠在可動部件安裝于殼體上的狀態下涂敷潤滑脂,來提高作業效率。-用以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為達成上述目的,在本發明中,經形成在可動部件中的潤滑脂供給通路導入潤滑脂。第一方面的發明涉及一種車輛用空調裝置,其包括收納熱交換器的殼體和安裝在所述殼體上的可動部件,該車輛用空調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可動部件中形成有用來向該可動部件的滑動面供給潤滑脂的潤滑脂供給通路,該潤滑脂供給通路在該可動部件的外表面上開ロ。根據上述結構,因為在可動部件安裝于殼體上的狀態下,可動部件的潤滑脂供給通路在可動部件的外表面上開ロ,所以能夠很容易地將潤滑脂從外部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內。已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內的潤滑脂通過潤滑脂供給通路而到達滑動面,被涂敷在該滑動面上。如上所述,因為能夠在可動部件安裝于殼體上的狀態下涂敷潤滑脂,所以例如當將多個可動部件安裝在殼體上時,能夠在ー齊進行將多個可動部件安裝在殼體上的作業之后,再一齊進行涂敷潤滑脂的作業。這么一來,無需反復進行逐一在可動部件上涂敷潤滑脂后將該可動部件安裝在殼體上的作業。因此,作業效率得以提高。第二方面的發明是在第一方面的發明中,特征在于所述可動部件具有轉動軸,在所述殼體上形成有筒部,所述轉動軸從軸向頂端側插入該筒部內,所述潤滑脂供給通路在所述轉動軸的外周面和軸向的頂端面上開ロ。根據上述結構,已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內的潤滑脂從可動部件的轉動軸的外周面和軸向頂端面這兩個面上的開ロ流出。這么ー來,潤滑脂流入殼體的筒部和可動部件的轉動軸之間的大致整個縫隙。第三方面的發明是在第一方面的發明中,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從該殼體的外表面突出的支承軸和形成在所述殼體外表面的所述支承軸周圍的固定面,所述可動部件具有軸承孔和對應于所述固定面的可動面,所述支承軸插入該軸承孔內,所述潤滑脂供給通路在所述可動面上開ロ,所述可動面和所述固定面之間的縫隙、以及所述支承軸的外周面和所述軸承孔的內周面之間的縫隙彼此連通。根據上述結構,已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內的潤滑脂從可動部件的可動面上的開ロ流出,已流出的潤滑脂從可動面和固定面之間的縫隙流入支承軸的外周面和軸承孔的內 周面之間的縫隙中。這么ー來,潤滑脂被涂敷在大致整個滑動面上。第四方面的發明是在第一方面的發明中,特征在于所述可動部件具有轉動軸,在所述殼體上形成有筒部,所述轉動軸從軸向頂端側插入該筒部內,所述潤滑脂供給通路與所述轉動軸的外周面和所述筒部的內周面之間的縫隙連通,所述轉動軸的外周面和所述筒部的內周面之間的縫隙、以及所述轉動軸的軸向頂端面和所述筒部的底面之間的縫隙彼此連通。根據上述結構,已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內的潤滑脂流入可動部件的轉動軸的外周面和筒部的內周面之間的縫隙中,然后流入轉動軸的軸向頂端面和筒部的底面之間的縫隙中。這么ー來,潤滑脂被涂敷在大致整個滑動面上。一發明的效果ー根據第一方面的發明,因為在可動部件中設有潤滑脂供給通路,所以能夠在可動部件安裝于殼體上的狀態下在滑動面上涂敷潤滑脂。因此,例如當安裝多個可動部件時,能夠提高作業效率。根據第二方面的發明,當通過將可動部件的轉動軸插入殼體的筒部內從而將可動部件安裝在殼體上時,能夠可靠地將潤滑脂涂敷在大致整個滑動面上。根據第三方面的發明,當通過將殼體的支承軸插入可動部件的軸承孔內從而將可動部件安裝在殼體上時,能夠可靠地將潤滑脂涂敷在大致整個滑動面上。根據第四方面的發明,當通過將可動部件的轉動軸插入殼體的筒部內從而將可動部件安裝在殼體上時,能夠可靠地將潤滑脂涂敷在大致整個滑動面上。
圖I是放大剖視圖,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空調裝置中聯結部件的安裝部位附近。圖2是放大剖視圖,示出殼體中聯結部件的安裝部位附近。圖3是從與殼體相反的一側看到聯結部件的俯視圖。圖4是聯結部件的主視圖。圖5是沿圖3中的V-V線的剖視圖。
圖6是聯結部件的鉤附近的放大剖視圖。圖7是相當于圖I的圖,示出潤滑脂已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內的狀態。圖8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相當于圖I的圖。圖9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相當于圖2的圖。圖10是從殼體側看到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聯結部件的仰視圖。圖11是沿圖10中的XI-XI線的剖視圖。圖12是從與殼體相反的一側看到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聯結部件的俯視圖。
圖13是沿圖12中的XIII-XIII線的剖視圖。圖14是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相當于圖7的圖。圖15是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相當于圖I的圖。圖16是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相當于圖2的圖。圖17是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相當于圖10的圖。圖18是沿圖17中的XVIII-XVIII線的剖視圖。圖19是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相當于圖12的圖。圖20是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相當于圖7的圖。圖21是剖視圖,示出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聯結部件和聯結桿的聯結部分。圖22是從與殼體相反的一側看到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聯結部件的俯視圖。圖23是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聯結部件的主視圖。圖24是沿圖22中的XXIV-XXIV線的剖視圖。圖25是接合部件的剖視圖。圖26是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相當于圖7的圖。-符號說明_I-車輛用空調裝置;2-殼體;3-圓筒部;9_支承軸;10_支承軸形成用突出部;IOa-頂端面(固定面);13_圓筒部;20、40、50、60_聯結部件(可動部件);23_轉動軸;23d-滑動面;40a-相向面(可動面);4ト軸承孔;R-潤滑脂供給通路;S1 S3-縫隙。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加以詳細的說明。應予說明,以下對優選的實施方式所作的說明是本質上示例而已,沒有意圖對本發明、本發明的應用對象或其用途的范圍加以限制。(第一實施方式)圖I是剖視圖,示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空調裝置I中聯結部件(可動部件)20的安裝部位。車輛用空調裝置I安裝在乘坐用汽車的車室內,包括收納冷卻用熱交換器和加熱用熱交換器(都未圖示)的殼體2。在殼體2上形成有除霜器出風ロ、通風出風ロ以及熱風出風ロ。雖然未圖示,但在殼體2內收納有空氣混合風門、除霜器風門、通風風門以及熱風風門等,該空氣混合風門用來改變已通過冷卻用熱交換器的冷風和已通過加熱用熱交換器的熱風的混合比率,該除霜器風門打開、關閉殼體2的除霜器出風ロ,該通風風門打開、關閉殼體2的通風出風ロ,該熱風風門打開、關閉殼體2的熱風出風ロ。這些風門包括由殼體2支承為可轉動的轉動軸,在轉動軸上直接或間接地聯結有所述聯結部件20。由于乘坐人員的操作力或執行器的驅動カ經操作線、聯結部件20、其它聯結部件或聯結桿等傳遞給各個風門,對各個風門的轉動進行操作。在有些情況下,由于操作力或驅動カ等直接傳遞給聯結部件20 ;在其它ー些情況下,由于操作力或驅動カ等經其它聯結部件等間接傳遞給聯結部件20。殼體2是對樹脂材進行注射成型而形成的。如圖2所示,在殼體2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向殼體2外側突出的圓筒部3,該圓筒部3用來安裝聯結部件20。圓筒部3的形成部位比殼體2的其它部位還靠近殼體2外側。在殼體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與圓筒部3的外周面相連的肋4、4。在圓筒部3的突出方向頂端側的內周面上形成有倒角部3a。在圓筒部3的底面上形成有貫通殼體2的壁部的通孔5。通孔5的內周面由越靠近殼體2外側,直徑就變得越大的傾斜(taper)面構成。在殼體2內表面上的通孔5周緣部形成有向殼體2內側突出而以圓環狀延伸的圓環部6。 圓環部6的外徑設定為比圓筒部3的內徑小。在殼體2內表面上圓環部6的周圍,圍繞圓環部6—周形成有凹部7。聯結部件20是對樹脂材進行注射成型而形成的。如圖3和圖4所示,聯結部件20呈在規定方向上較長的板狀。在聯結部件20的長邊方向的ー側(圖3和圖4中的左側)突設有ー側銷21。在ー側銷21安裝于殼體2上的狀態下,ー側銷21的突設方向是向殼體2外側突出的方向(與殼體2相反的方向)。雖然未圖示,但ー側銷21與其它聯結部件接合。在聯結部件20的長邊方向的另ー側(圖3和圖4中的右側)設置有向與所述ー側銷21相同的方向突出的另ー側銷22。該另ー側銷22也與其它聯結部件接合。如圖4所示,在聯結部件20的ー側銷21和另ー側銷22之間設置有向與ー側銷21相反的ー側(殼體2側)突出的轉動軸23。如圖I所示,該轉動軸23從軸向頂端側插入殼體2的圓筒部3內。轉動軸23由圓筒部3支承為可轉動。也就是說,聯結部件20繞轉動軸23轉動。如圖I所示,轉動軸23形成為直徑比殼體2的圓筒部3的內徑稍小的近似圓筒狀,轉動軸23的內部為空心。轉動軸23的空心部在聯結部件20的外表面上開ロ。轉動軸23的位于軸向頂端部的端壁部23a的外表面與殼體2的圓筒部3的底面滑動接觸。如圖3所示,在轉動軸23的內部設置有圓筒狀肋27和三個平板狀肋28、28、28,該圓筒狀肋27從該轉動軸23的端壁部23a沿軸向突出,該三個平板狀肋28、28、28從圓筒狀肋27的外周面以放射狀延伸。圓筒狀肋27位于端壁部23a的中央部位,該圓筒狀肋27的中心線與轉動軸23的中心線一致。平板狀肋28、28、28在圓周方向上留有相等的間隔配置,與轉動軸23的周壁部內表面相連,并與端壁部23a也相連。如圖3 圖5所示,在轉動軸23的周壁部上形成有貫通該周壁部的三個周壁開ロ部29、29、29。周壁開ロ部29、29、29在圓周方向上留有大致相等的間隔配置。具體而言,各個周壁開ロ部29的開ロ位于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平板狀肋28、28之間。各個周壁開ロ部29呈圓周方向上的開ロ長度比轉動軸23軸向上的開ロ長度長的近似矩形。各個周壁開ロ部29與轉動軸23的空心部分連通。如圖4所示,在轉動軸23的周壁部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三個突出部23c、23c、23c (在圖3中,三個都示出,而在圖4中僅示出兩個)。三個突出部23c、23c、23c在圓周方向上留有大致相等的間隔配置。具體而言,各個突出部23c位于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周壁開ロ部29、29之間。突出部23c在突出方向上的端面由沿殼體2的圓筒部3內周面延展的圓弧面構成,該圓弧面為與殼體2的圓筒部3的內周面滑動接觸的滑動面23d。如圖3所示,在轉動軸23的端壁部23a上形成有三個端壁開ロ部30、30、30。端壁開ロ部30、30、30在圓周方向上留有大致相等的間隔配置。具體而言,端壁開ロ部30、30、30的開ロ位于在圓周方向上對應于周壁開ロ部29、29、29的位置,即位于圓周方向上相鄰的平板狀肋28、28之間。端壁開ロ部30配置在端壁部23a的外周側,呈在圓周方向上較長的狹縫狀。端壁開ロ部30在圓周方向上的開ロ長度設定為與周壁開ロ部29在圓周方向上的開ロ長度大致相等。各個端壁開ロ部30與轉動軸23的空心部分連通。在端壁開ロ部30中位于端壁部23a內側的邊緣部分(內側邊緣部)形成有呈近似V字形的缺ロ部30a。缺ロ部30a位于端壁開ロ部30的長邊方向中央部位附近。如圖4和圖5所示,在轉動軸23的端壁部23a的外表面上設置有三個鉤32、32、32。鉤32、32、32在圓周方向上留有大致相等的間隔配置,其位置對應于端壁開ロ部30、30、 30。如在圖6中也顯示的那樣,鉤32的基端部與端壁部23a的端壁開ロ部30的內側邊緣部相連,從該相連的位置上沿轉動軸23的軸向突出,在圓周方向上以板狀延伸。如圖I所示,鉤32與殼體2的圓環部6的內周面滑動接觸。在鉤32的轉動軸23徑向外側的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缺ロ部30a相連的槽32b。槽32b從鉤32的基端部延伸到頂端部附近。如在圖4中也顯示的那樣,在鉤32的頂端部上形成有向轉動軸23的徑向外側突出的突起32a。如圖I所示,突起32a嵌合在殼體2的圓環部6上位于殼體2內側的端面上而與該端面接合。如在圖6中用雙點劃線所示,鉤32的整體沿轉動軸23的徑向進行弾性變形。如圖3所示,在轉動軸23的內部形成有三個用來向滑動面23d供給潤滑脂的潤滑脂供給通路R、R、R。各個潤滑脂供給通路R由位于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平板狀肋28、28之間的空心部分構成。因此,潤滑脂供給通路R在聯結部件20的外表面上開ロ,該開ロ部分為潤滑脂的注入ロ Rl。還有,各個潤滑脂供給通路R與周壁開ロ部29和端壁開ロ部30連通。已從注入ロ Rl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的潤滑脂從周壁開ロ部29和端壁開ロ部30流出。接著,對將所述聯結部件20安裝在殼體2上的情況加以說明。首先,在對聯結部件20未涂敷潤滑脂的狀態下,將該聯結部件20的鉤32、32、32從頂端部分起逐漸插入殼體2的圓筒部3內。這么ー來,聯結部件20的轉動軸23也被插入圓筒部3內。若將鉤32插入圓筒部3內,鉤32的突起32a便與通孔5的內周面滑動接觸而被推向徑向內側,鉤32進行向徑向內側彎曲的彈性變形(在圖6中用雙點劃線示出)。此時,因為通孔5的內周面呈傾斜形狀,所以能夠將已與內周面滑動接觸的突起32a順利地推向徑向內側。若進ー步將鉤32插入通孔5內,突起32a便與圓環部6的內周面滑動接觸,之后鉤32的形狀在越過圓環部6時恢復原形,同時突起32a嵌合在圓環部6的位于殼體2內側的端面上,成為接合狀態(在圖I中示出該狀態)。此時,轉動軸23完全被插入圓筒部3內,端壁部23a的外表面與圓筒部3的底面接觸。如圖7所示,在將聯結部件20安裝在殼體2上后,用已知的潤滑脂槍等(未圖示)將潤滑脂從聯結部件20的注入ロ Rl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已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的潤滑脂從轉動軸23的周壁開ロ部29向轉動軸23的外部流出,到達圓筒部3的內周面和轉動軸23的外周面之間。然后,通過使聯結部件20轉動,則潤滑脂被涂敷在滑動面23d上,其結果是能夠抑制轉動軸23和圓筒部3的磨損,并且能夠抑制產生異常聲音。已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的潤滑脂也從轉動軸23的端壁開ロ部30向轉動軸23的外部流出。這么ー來,潤滑脂也被涂敷在轉動軸23的端壁部23a的外表面(滑動面)上。而且,已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的潤滑脂也從轉動軸23的端壁開ロ部30的缺ロ部30a流出。已從缺ロ部30a流出的潤滑脂通過鉤32的槽32b流向鉤32的頂端ー側。該槽32b內的潤滑脂被涂敷在鉤32的側面上,也被涂敷在突起32a上。潤滑脂填充在鉤32的槽32b內,并填充在轉動軸23的外側,轉動軸23和通孔5 之間由此被密封。這么一來,殼體2內的空氣難以從通孔5漏向外部。如上所述,根據本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空調裝置1,因為在聯結部件20中設有潤滑脂供給通路R,所以能夠在聯結部件20安裝于殼體2上的狀態下在滑動面23d上涂敷潤滑脂。因此,例如當將多個聯結部件20安裝在殼體2上吋,能夠在ー齊將聯結部件20安裝在殼體2上后,一齊進行涂敷潤滑脂的作業。因此,能夠提高作業效率。還有,使已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的潤滑脂從聯結部件20的轉動軸23的周壁開ロ部29和端壁開ロ部30流出。這么ー來,僅通過將潤滑脂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則能夠可靠地將潤滑脂涂敷在殼體2的大致整個筒部3和聯結部件20的大致整個轉動軸
23上。應予說明,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在注入潤滑脂時可以向三個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分別注入潤滑脂,也可以向ー個或兩個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注入潤滑脂。周壁開ロ部29、端壁開ロ部30和鉤32的數量并不限于三個,也可以是ー個或兩個,還可以是四個以上。(第二實施方式)圖8是剖視圖,放大地示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空調裝置I中聯結部件(可動部件)40的安裝部位。第二實施方式中聯結部件40的結構以及聯結部件40在殼體2上的安裝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對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加以詳細的說明。如在圖9中也顯示的那樣,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在殼體2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呈圓柱狀且用來將聯結部件40支承為可轉動的支承軸9。也就是說,在殼體2的壁部設置有向殼體2外側突出的支承軸形成用突出部10。支承軸形成用突出部10的突出方向的頂端面(固定面)IOa由沿與突出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展的圓形面構成。在頂端面IOa的周緣部分形成有向殼體2外側突出、沿圓周方向連續不斷地延伸且呈環狀的突條部10b。支承軸9設置在頂端面IOa的大致中央部位,從該位置上向殼體2的外側延伸,并向殼體2的內側也延伸。在支承軸9上以同心狀形成有螺紋孔9a。該螺紋孔9a位干支承軸9的頂端面上,用來固定聯結部件40的螺栓B (在圖8中顯示該螺釘B)擰緊在該螺紋孔9a內,詳情后述。在支承軸9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個肋9b、9b、…。肋9b、9b、…在支承軸9的圓周方向上留有大致相等的間隔配置,沿軸向延伸。在殼體2的壁部的支承軸形成用突出部10附近形成有別的突出部11。而且,在殼體2的壁部形成有與支承軸形成用突出部10的外周面相連的肋4。如圖10 圖12所示,聯結部件40對樹脂材進行注射成型而形成,由圓板狀部件構成。在聯結部件40的中心部位形成有貫通該聯結部件40且呈圓形的軸承孔41,所述支承軸9被插入該軸承孔41內。如圖8所示,軸承孔41的內周面(滑動面)與支承軸9的肋9b的頂端面滑動接觸。因為形成有肋%,所以在軸承孔41的內周面和支承軸9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縫隙SI。如圖10所示,在聯結部件40的外周部分形成有朝向殼體2側開ロ的槽42、42、42。槽42、42、42沿圓周方向延伸,并在中途彎曲。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聯結部件20的銷22嵌合在槽42、42、42內。如圖13所示,在聯結部件40的軸承孔41內周面上的殼體2側形成有越靠近殼體2偵彳,直徑就變得越大的傾斜面41a。在聯結部件40的與殼體2相反一側的面上形成有平坦面43,該平坦面43在軸承孔41的周圍沿與軸向正交的方向延展。在聯結部件40的比平坦面43還靠近外周的那ー側形成有兩個在聯結部件40的外表面上開ロ的潤滑脂供給通路R、R。潤滑脂供給通路R、R配置為以聯結部件40的中心為對稱中心的點對稱,彼此構成為相同的形狀。也就是說,潤滑脂供給通路R的注入ロ Rl位于聯結部件40的與殼體2相反一側的面上。如圖12所示,注入ロ Rl呈在聯結部件40的徑向上較長的形狀。如圖13所示,潤滑脂供給通路R在從注入ロ Rl沿軸承孔41的軸向延伸后再向徑向內側彎曲而延伸。潤滑脂供給通路R的中途部分的剖面面積比注入ロ Rl的開ロ面積小。在聯結部件40上與支承軸形成用突出部10的頂端面IOa相向的相向面(可動面)40a上,形成有成為潤滑脂供給通路R的下游端的流出ロ R2。如圖10所示,流出ロR2呈在軸承孔41的圓周方向上較長的形狀。如圖8所示,在聯結部件40安裝于殼體2上的狀態下,流出ロ R2配置為與殼體2的支承軸形成用突出部10的頂端面IOa相向。流出ロ R2的開ロ面積設定為比注入ロ Rl的開ロ面積大。用呈圓板狀的固定部件45由螺栓B將聯結部件40安裝在殼體2上。也就是說,在固定部件45的中心部位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貫通該固定部件45的螺栓插入孔45a,螺栓B插入該螺栓插入孔45a內。在固定部件45的外周部位形成有按壓部45b,該按壓部45b與聯結部件40的平坦面43滑動接觸,將該平坦面43按向殼體2 —側。在殼體2的支承軸形成用突出部10的頂端面IOa和聯結部件40的相向面40a之間形成有能夠使潤滑脂流入的縫隙S2。該縫隙S2與形成在軸承孔41的內周面和支承軸9的外周面之間的縫隙SI連通。縫隙SI也能夠使潤滑脂流入其中。接著,對將所述聯結部件40安裝在殼體2上的情況加以說明。首先,將殼體2的支承軸9插入處于未涂敷潤滑脂的狀態的聯結部件40的軸承孔41內。在該狀態下,聯結部件40的殼體2 —側的面與殼體2的突條部IlOb的頂端部接觸。之后,將固定部件45放在聯結部件40的平坦面43上。然后,將螺栓B插入固定部 件45的螺栓插入孔45a內,使該螺栓B與殼體2的支承軸9的螺紋孔9a擰合在一起。這么ー來,固定部件45的按壓部45b將聯結部件40的平坦面43按向殼體2 —側,聯結部件40由此安裝在殼體2上。在該狀態下,聯結部件40能夠繞支承軸9轉動。在將聯結部件40安裝在殼體2上后,從聯結部件40的注入ロ Rl向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注入潤滑脂,如圖14所示。已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的潤滑脂在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流向下游ー側而從流出孔R2流出。因為該流出孔R2與支承軸形成用突出部10的頂端面IOa相向,所以潤滑脂填充在支承軸形成用突出部10的頂端面IOa和聯結部件40的相向面40a之間。已填充在頂端面IOa和相向面40a之間的潤滑脂由于突條部IOb的存在,而抑制了潤滑脂漏到比該突條部IOb還靠近外側的空間。由此,潤滑脂可靠地到達支承軸9的外周面上。因為在支承軸9上留有間隔地設置有多個肋9b、9b、…,所以潤滑脂流入肋9b、9b、…之間,潤滑脂由此被涂敷在肋9b、9b、…的突出方向頂端面(滑動面)上。已流入相鄰的肋9b、9b之間的潤滑脂到達固定部件45 —側,被涂敷在固定部件45的按壓部45b和聯結部件40的平坦面43上。如上所述,根據本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空調裝置1,因為在聯結部件40 中設有潤滑脂供給通路R,所以與第一實施方式一祥,當將多個聯結部件40安裝在殼體2上吋,能夠在ー齊將聯結部件40安裝在殼體2上后,一齊進行涂敷潤滑脂的作業。因此,能夠提高作業效率。還有,因為使形成在聯結部件40和殼體2之間的縫隙SI和縫隙S2連通,所以能夠使已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的潤滑脂從縫隙S2流入縫隙SI中。這么ー來,潤滑脂被涂敷在大致整個滑動面上。(第三實施方式)圖15是剖視圖,放大地示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空調裝置I中安裝聯結部件(可動部件)50的部位。第三實施方式中聯結部件50的結構以及聯結部件50安裝在殼體2上的安裝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對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加以詳細的說明。如在圖16中顯示的那樣,在殼體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突出部12,在突出部12的突出方向頂端面上形成有圓筒部13。在圓筒部13的底面中央部位形成有向殼體2內側凹陷的凹部14。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圓筒部3 —祥,在圓筒部13的內周面上設有倒角部13a。在殼體2的外表面上設置有凸起部15,用來驅動聯結部件50的執行器(未圖示)固定在該凸起部15上。而且,在殼體2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與突出部12和圓筒部13相連的肋4。如圖17 圖19所示,聯結部件50形成為與第二實施方式中的聯結部件40大致相同的圓板狀。如在圖15中也顯示的那樣,在聯結部件50的中心部位形成有沿其厚度方向突出的轉動軸51。還有,如圖17所示,在聯結部件50的外周部位形成有向殼體2—側開ロ的槽 56、56、56。如圖15所示,轉動軸51被插入殼體2的圓筒部13內,并被支承為可轉動。在轉動軸51的中心部位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貫通該轉動軸51的通孔52。通孔52的內徑設定為靠近殼體2—側的內徑比靠近與殼體2相反ー側的內徑大。在通孔52的內周面上與殼體2相反的一側設置有與執行器的輸出軸接合的鉤53。如圖17所示,在轉動軸51的外周面上在圓周方向上留有間隔地設有兩個潤滑脂槽51a、51a。潤滑脂槽51a連接不斷地延伸至轉動軸51的軸向兩端。
如圖19所示,在聯結部件50中靠近中心的部位形成有在聯結部件50的外表面上開ロ的兩個潤滑脂供給通路R、R。潤滑脂供給通路R、R在轉動軸51的圓周方向上彼此留有間隔地配置在對應于潤滑脂槽51a、51a的位置上。如在圖15中也顯示的那樣,潤滑脂供給通路R的注入ロ Rl在聯結部件50中與殼體2相反ー側的面上開ロ。如圖19所示,注入ロ Rl呈在聯結部件50的圓周方向上較長的形狀。各個潤滑脂供給通路R與各個潤滑脂槽51a連通。接著,對將所述聯結部件50安裝在殼體2上的情況加以說明。首先,在未對聯結部件50涂敷潤滑脂的狀態下,將該聯結部件50的轉動軸51插入殼體2的圓筒部13內。在該狀態下,聯結部件50的位于殼體2 —側的面與殼體2的圓筒部13的頂端部接觸,在轉動軸51的頂端面和圓筒部13的底面之間形成有能夠使潤滑脂流入的縫隙S3。還有,因為形成有潤滑脂槽51a,所以在轉動軸51的外周面和圓筒部13的內周面之間形成有能夠使潤滑脂流入的縫隙S4。縫隙S4和縫隙S3連通。 之后,將執行器安裝在殼體2上。首先,將執行器的輸出軸插入聯結部件50的通孔52內,使鉤53與輸出軸接合。接著,將執行器緊固在殼體2上。這么ー來,聯結部件50安裝在殼體2上。在將聯結部件50安裝在殼體2上后,從聯結部件50的注入ロ Rl向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注入潤滑脂,如圖20所示。已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的潤滑脂在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流向下游ー側而流入潤滑脂槽51a內,遍布縫隙S4內。這么ー來,潤滑脂被涂敷在聯結部件50的轉動軸51的外周面(滑動面)上。如上所述,根據本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空調裝置1,因為在聯結部件50中設有潤滑脂供給通路R,所以與第一實施方式一祥,當將多個聯結部件50安裝在殼體2上吋,能夠在ー齊將聯結部件50安裝在殼體2上后,一齊進行涂敷潤滑脂的作業。因此,能夠提高作業效率。(第四實施方式)圖21是剖視圖,放大地示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空調裝置I中聯結部件(可動部件)60和聯結桿70的聯結部分。第四實施方式中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之處是向聯結部件60和聯結桿70的聯結部分供給潤滑脂這一點,而其它部分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以下對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加以詳細的說明。如在圖22和圖23中顯示的那樣,聯結部件60是對樹脂材進行注射成型而形成的,聯結部件60呈在規定方向上較長的板狀。在聯結部件60的長邊方向的ー側(圖22和圖23中的左側)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貫通聯結部件60的聯結孔61,該聯結孔61用來聯結該聯結桿70。還有,在聯結部件60的長邊方向的另ー側(圖22和圖23中的右側)形成有銷62。再加上,在聯結部件60的中央部位附近設置有由殼體2支承為可轉動的轉動軸63。該轉動軸63構成為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聯結部件20的轉動軸23大致相同。在聯結部件60的長邊方向的ー側形成有在與殼體2相反一側的面(外表面)上開ロ的槽65。槽65的端部與聯結孔61相連,從該相連的部位朝向聯結部件60的長邊方向中央部位以直線狀延伸,延伸到聯結孔61和轉動軸63之間的中間位置上。槽65的與長邊方向正交的剖面呈近似V字形。該槽65的內部為潤滑脂供給通路R。因此,潤滑脂供給通路R在聯結部件60的外表面上開ロ。應予說明,槽65的剖面并不限于V字形。
如在圖24中也顯示的那樣,在聯結部件60的與殼體2相反一側的面上形成有突出板66,該突出板66從槽65的長邊方向另ー側的端部附近突出。如圖21所示,聯結桿70的端部以近似L字形彎曲。在聯結桿70的端部設置有接合部件80。聯結桿70經接合部件80聯結在聯結部件60上。如圖25所示,接合部件80是由樹脂材形成的成形品,包括插入筒部81、接合鉤82以及夾部83,聯結桿70被插入該插入筒部81內,該接合鉤82形成在插入筒部81的外周面上,該夾部83固定聯結桿70。聯結桿70在被插入該插入筒部81內且由夾部83固定的狀態下與接合部件80成為一體。如圖21所示,接合部件80的插入筒部81被插入聯結部件60的聯結孔61內。在插入筒部81已被插入聯結孔61內的狀態下,接合部件80繞聯結孔61轉動。若插入筒部81完全被插入聯結孔61內,接合鉤82就嵌合在聯結孔61的周緣部上而接合。這么ー來,接合部件80的插入筒部81就不會再從聯結孔61內拔出。接著,對將所述聯結桿70和聯結部件60聯結起來的情況加以說明。首先,將聯結部件60安裝在殼體2上。此時,對聯結部件60不涂敷潤滑脂,按照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安裝 方法進行安裝。之后,將接合部件80的插入筒部81完全插入聯結部件60的聯結孔61內,使接合鉤82與聯結孔61的周緣部接合。此時,在接合部件80上未涂敷潤滑脂。接著,將聯結桿70的端部插入接合部件80的插入筒部81內。然后,移動聯結桿70,用夾部83固定該聯結桿70。使所述聯結桿70的另一端部與其它聯結部件等聯結。這么ー來,聯結桿70和接合部件80經聯結部件60安裝在殼體2上。接著,如圖26所示,向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注入潤滑脂。此時,因為在槽65的長邊方向另一端部存在突出板66,所以潤滑脂難以從槽65的另一端部流出。因此,已被注入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的潤滑脂在潤滑脂供給通路R內流向聯結孔61 —側,到達聯結孔61的內周面(滑動面)上。然后,聯結部件60轉動,潤滑脂由此被涂敷在聯結孔61的內周面上。如上所述,根據本第四實施方式,因為在聯結部件60中設有潤滑脂供給通路R,所以與第一實施方式一祥,能夠提高作業效率。雖然未圖示,但在車輛用空調裝置I中形成有外部空氣吸入口和內部空氣吸入ロ,該外部空氣吸入口用來將車室外部的空氣吸入殼體2內,該內部空氣吸入口用來將車室內部的空氣吸入殼體2內,用內外部空氣切換風門打開、關閉外部空氣吸入口和內部空氣吸入口。對驅動該內外部空氣切換風門的聯結部件也能夠應用本發明。在上述第一到第四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是可動部件為聯結部件20、40、50、60的情況,但并不限于此。可動部件例如也可以是風門等。-產業實用性_綜上所述,本發明能夠應用于例如具有用聯結部件驅動各種風門的結構的車輛用
空調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空調裝置,其包括收納熱交換器的殼體和安裝在所述殼體上的可動部件,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可動部件中形成有用來向該可動部件的滑動面供給潤滑脂的潤滑脂供給通路,該潤滑脂供給通路在該可動部件的外表面上開ロ。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輛用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動部件具有轉動軸; 在所述殼體上形成有筒部,所述轉動軸從軸向頂端側插入該筒部內; 所述潤滑脂供給通路在所述轉動軸的外周面和軸向的頂端面上開ロ。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輛用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殼體具有從該殼體的外表面突出的支承軸和形成在所述殼體外表面的所述支承軸周圍的固定面; 所述可動部件具有軸承孔和對應于所述固定面的可動面,所述支承軸插入該軸承孔內; 所述潤滑脂供給通路在所述可動面上開ロ; 所述可動面和所述固定面之間的縫隙、以及所述支承軸的外周面和所述軸承孔的內周面之間的縫隙彼此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輛用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動部件具有轉動軸; 在所述殼體上形成有筒部,所述轉動軸從軸向頂端側插入的筒部內; 所述潤滑脂供給通路與所述轉動軸的外周面和所述筒部的內周面之間的縫隙連通;所述轉動軸的外周面和所述筒部的內周面之間的縫隙、以及所述轉動軸的軸向頂端面和所述筒部的底面之間的縫隙彼此連通。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車輛用空調裝置。車輛用空調裝置(1)包括收納熱交換器的殼體(2)和安裝在殼體(2)上的可動部件(20)。在可動部件(20)中形成有用來向可動部件(20)的滑動面供給潤滑脂的潤滑脂供給通路(R)。潤滑脂供給通路(R)在可動部件(20)的外表面上開口,能夠從該開口注入潤滑脂。因此,在將可動部件安裝在殼體上時,能夠實現在可動部件安裝于殼體上的狀態下涂敷潤滑脂,來提高作業效率。
文檔編號B60H1/00GK102689577SQ20121005725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5日
發明者中島雄貴, 保田秀明, 竹岡賢二 申請人:日本空調系統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