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用途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能夠將載貨臺向前擴展以便將載貨臺空間和乘車空間的面積或者容量利用至最大程度的多用途車。
背景技術:
本申請人提交過涉及具有面積或者容量可擴展的載貨臺的多用途車的發明的申請,并且這些申請已注冊。例如美國專利6,905, 159號、美國專利6,994,388號和美國專利 7,249,798 號。在上述文獻所顯示的多用途車中,前座椅和后座椅配置在由ROPS所覆蓋的乘車空間里,載貨臺配置在后座椅的后方。通過將后座椅從使用狀態變為收存狀態,載貨臺的前部可以擴展至在使用狀態中的后座椅所占據的乘車空間。圖12示出后座椅處于使用狀態的在先技術文獻中的多用途車的左視圖。長凳形前座椅81有直立配置在艙室82的底面821上的座腳811,配置在座腳811上端面的座板812,通過支持柱及其類似物固定到座板812的靠背813。長凳形前座椅81通常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至艙室82的左右端附近。因此,幾個人可并排乘坐。駕駛員可就坐于一端(例如左端)的座位區,乘客則可就坐于另一座位區。長凳形后座椅83具有配置在容納發動機(未顯示)的機箱84上側的座板831和靠背832。座板831和靠背832與前座椅81 —樣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至艙室6的左右端附近。因此,幾個乘員可并排乘坐。說明后座椅83的折疊結構。座板831固定于支持臺833的上表面上。支持臺833的前端通過鉸鏈834可樞轉地支持于機箱84的前上端。向下延伸的左右一對支柱835固定在靠背832上,支柱835的下端通過鉸鏈836樞轉連接于座板831的后端。圖13示出后座椅處于收存狀態的在先技術文獻中的多用途車的左視圖。在鉸鏈836上向前樞轉靠背832以使其接觸到座板831的上表面。然后,通過在鉸鏈834上一起向前樞轉座板831和靠背832至基本豎直的狀態,后座椅83在前座椅81的后側被折疊成收存狀態。這樣,通過折疊并收存后座椅83,后乘車空間Pl可被利用為載貨臺85的前擴展空間。載貨臺85以固定底板851、沿著固定底板851的左右邊緣與固定底板851基本成直角設置的一對固定側壁852、設置在固定底板851后端可開閉的門型后壁853、在前后方向上位置可調的前壁854為基本結構。除了這些構件以外,如圖13所示,還設置左右一對擴展側壁855以便向前擴展載貨臺85。因此,在上述傳統多用途車中,為了將后座椅83從使用狀態變為收存狀態并擴展載貨臺85,單獨需要載貨臺85的擴展側壁855。
發明內容
本發明考慮上述問題而完成,其目的是消除對載貨臺擴展側壁的需要。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從前側依次包括前座椅、后座椅、載貨臺的多用途車,所述載貨臺可在載貨臺向前擴展至載貨臺前側的后乘車空間內的擴展狀態和載貨臺不擴展至后乘車空間內的非擴展狀態之間轉變;設置有在非擴展狀態中分隔后乘車空間和車身左右外部的左右一對后門,而在擴展狀態中所述后門作為分隔載貨臺的擴展部和車身左右外部的擴展側壁。根據上述結構,后門形成載貨臺擴展部的側壁。因此,不需要單獨提供擴展側壁,從而可簡化載貨臺的結構。在本發明中,優選地,后門的前端支持于車身框架上,后門能以前端為樞軸向車身左右外部打開。根據上述結構,后門可向車身左右外部打開。因此,在打開和關閉后門時,后乘車空間能被有效利用。在本發明中,優選地,把持部形成于后門的左右外表面上,后門上端的高度與載貨臺側壁的高度基本相同。根據上述結構,把持部形成于后門的左右外表面上。因此,后門能從車身外部打開。載貨臺擴展部的擴展側壁(后門)的高度與基準部的側壁的高度基本相同。因此,在擴展狀態中,擴展部能夠收容具有與收容于基準部的貨物相同高度的貨物。在本發明中,優選地,載貨臺具有非擴展狀態中的基準部和擴展狀態中的擴展部,基準部和擴展部是分開的,基準部能進入傾卸狀態,在傾卸狀態中基準部在擴展狀態和非擴展狀態中均向后下方傾斜。根據上述結構,在擴展狀態和非擴展狀態中,基準部與擴展部分離、單獨進入傾卸狀態。在本發明中,優選地,在擴展狀態中后座椅以其前端為中心向前樞轉至基本豎直的狀態,在非擴展狀態中位于后座椅下側的底板在擴展狀態中以前端為中心向前樞轉。根據上述結構,在擴展狀態中,底板是可向前樞轉的。因此,位于底板下側的構件例如發動機等的維修保養能通過使載貨臺進入擴展狀態而容易地執行。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多用途車的立體 圖2是顯示圖1中的前后門被移除后狀態的立體 圖3是處于載貨臺的非擴展狀態的多用途車的左視 圖4是處于載貨臺的擴展狀態的多用途車的左視 圖5是顯示載貨臺底壁的固定結構的上面的透視 圖6是沿圖5的V1-VI向的剖視 圖7是圖3中安裝前后門的狀態的左視 圖8是圖4中安裝前后門的狀態的左視 圖9是顯示在載貨臺的非擴展狀態中載貨臺的基準部進入傾卸狀態的多用途車后部的左視 圖10是顯示在載貨臺的擴展狀態中載貨臺的基準部進入傾卸狀態的多用途車后部的左視 圖11是顯示圖10中的在非擴展狀態中位于后座椅下側的底板向前樞轉的狀態的多用途車后部的左視 圖12是具有四人座規格的傳統多用途車的左視 圖13是具有雙人座規格的傳統多用途車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多用途車的立體圖。應當指出的是在下面的說明中,本實施形態中所用方向的概念與從多用途車的駕駛員所看方向的概念相匹配。[車輛的整體結構]
如圖1所示,多用途車I具有在車身前部的左右一對前輪2、在車身后部的左右一對后輪3以及在前輪2和后輪3之間的乘車空間(艙室)4。乘車空間4由ROPS (RolloverProtective Structure,傾翻保護結構)5、左右一對前門6和左右一對后門7所包圍。可擴展的載貨臺9設置在乘車空間4的后方,車前蓋10設置在乘車空間4的前方。此外,隔開乘車空間4的隔屏11設置在載貨臺9的前端。圖2是顯示圖1中的前后門6、7被移除的狀態的立體圖。長凳形前座椅21安裝于乘車空間4的前半部中,可收存的長凳形后座椅22安裝于乘車空間4的后半部中。前座椅21的左座位區SI是駕駛員座椅,操作部例如方向盤12等配置于左座位區SI的前方。[R0PS 的結構]
ROPS 5是作為車身框架一部分的傾翻保護結構的縮寫。ROPS具有左右一對的前縱向構件5a、左右一對的后縱向構件5b、配置在前縱向構件5a和后縱向構件5b之間的左右一對的中間縱向構件5c以及用于連接縱向構件5a、5b、5c上端的多個上端梁構件5d。此外,在車寬方向上延伸的橫梁構件5e —體地形成于該左右一對的后縱向構件5b上。橫梁構件5e配置在低于上端梁構件5d的位置上。具體地,橫梁構件5e可配置在與就坐在后座椅22上的乘員的肩部或脖子相一致的高度上,后座椅的三個頭靠36配置在橫梁構件5e上。[載貨臺的結構]
圖3是載貨臺9非擴展狀態中的多用途車I的左視圖,圖4是載貨臺9擴展狀態中的多用途車I的左視圖。圖3、4顯示的是前后門6、7被移除后的狀態。如圖3所示,在載貨臺9的非擴展狀態中,可收存后座椅22處于使用狀態(乘員可以乘坐的狀態)。如圖4所示,在載貨臺9的擴展狀態中,后座椅22被折疊并收存在前座椅21的正后方。如圖3、4所示,載貨臺9具有非擴展狀態中的基準部91和擴展狀態中的擴展部92。基準部91和擴展部92是分開的,基準部91具有底壁9a、左右側壁%、后壁9c和前壁9d。底壁9a以軸9a2為中心可樞轉地支持于車身底架13的后端。圖5是顯示載貨臺9的底壁9a的固定結構的上面的透視圖,圖6是沿圖5的V1-VI的剖視圖。如圖5、6所示,環9al連接在底壁9a前部的左側。環9al形成為以軸9a3為樞轉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樞轉方向Rl)樞轉。軸9a3通過連接裝置93與臂94相連。因此,當環9al以軸9a3為中心按Rl方向樞轉時,臂94在左右方向上移動。此外,臂95和掛鉤96連接至臂94的一端,掛鉤97連接至臂95的一端。掛鉤96以連接于底壁9a的軸96a為樞轉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樞轉方向R2)樞轉,并進一步地通過連接于底壁9a的彈性構件96b向右偏。掛鉤96通過彈性構件96b與設置在底架13上的接合構件13a相接合。同樣地,掛鉤97以連接于底壁9a的軸97a為樞轉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樞轉方向R3)樞轉,并進一步地通過連接于底壁9a的彈性構件97b向右偏。掛鉤97通過彈性構件97b與設置在底架13上的接合構件13b相接合。如上所述,由于掛鉤96與接合構件13a相接合以及掛鉤97與接合構件13b相接合,所以載貨臺9的底壁9a被固定在底架13上。[前座椅的結構]
在圖3中,長凳形前座椅21具有在橫向上伸長的矩形座部21a和在橫向上伸長的矩形靠背21b。座部21a和靠背21b被固定在支持腳23上。[后座椅的結構]
在圖3中,可收存的長凳形后座椅22具有在橫向上伸長的矩形座部22a、矩形靠背22b和三個頭靠36。如上所述,形成后座椅22使其位置可在乘員可以面向前方乘坐的使用狀態(圖3)和后座椅被收存至前座椅21的靠背21b背面的收存狀態(圖4)間轉變。說明具體的折疊結構將。后座椅22的座部22a的前端經前鉸鏈26可樞轉地支持于底架13上,靠背22b的下端經后鉸鏈27與座部22a后端樞轉相連。后鉸鏈27提供固定于座部22a后端的金屬座部側支架28和固定于靠背22b下端的金屬靠背側支架29之間的樞轉連接。 如圖4所示,在后座椅22被收存的狀態中,靠背22b基于后鉸鏈27逆時針(按箭頭Al的方向)樞轉并與座部22a的表面鄰接,座部22a基于前鉸鏈26逆時針(按箭頭A2的方向)樞轉并在前座椅21的靠背21b的后方位置上形成基本豎直的狀態。即,由于靠背22b基于后鉸鏈27折疊以基本平行于座部22a,以及處于折疊狀態的靠背22b和座部22a基于前鉸鏈26向前上方樞轉,因此后座椅22變成如圖4所示的直立收存狀態。[隔屏的結構]
圖3顯示的是隔屏11處于第一位置的狀態,圖4顯示的是隔屏11處于第二位置的狀態。沿著隔屏縱向延伸的導向槽Ila形成于隔屏的左右側部。導向銷(未顯示)通過支持支架51配置于ROPS 5的橫梁構件5e上。導向槽Ila可沿隔屏縱向移動并可相對于導向銷樞轉。因此,通過使隔屏11基于導向銷樞轉并線性移動,以此可使得導向銷沿著導向槽Ila移動,隔屏11的位置可在如圖3所示的用于分隔處于非擴展狀態的載貨臺9和處于使用狀態的后座椅22的第一位置和如圖4所示的以傾斜姿勢覆蓋處于擴展狀態的載貨臺9的前部的第二位置之間轉變。[前門的結構]
圖7是顯示在圖3中安裝前后門6、7的狀態的左視圖,圖8是顯示在圖4中安裝前后門6、7的狀態的左視圖。前門6的前端6a支持于支持車前蓋10的前架101上,前門能以前端6a為樞軸向車身的左右外部打開。具體地,鉸鏈形成于前門6的前端6a,通過將鉸鏈安裝于前架101,前門6能向車身外部打開。把持部61形成于前門6后上部的外表面上。每個把持部61具有可由乘員手抓住的握部61a和可容于抓住握部61a的手的一部分插入的凹部61b。在本實施形態中,握部61a形成于上部,并凹部61b形成于下部。乘員抓住握部61以開關前門6。應當指出的是握部61具有將前門6鎖定至關閉狀態的鎖定功能。[后門的結構]
后門7的前端7a支持于ROPS 5的中間縱向構件5c上,后門能以前端7a為樞軸向車身的左右外部打開。具體地,鉸鏈形成于后門7的前端7a,通過將鉸鏈安裝于中間縱向構件5c,后門7能向車身外部打開。把持部71形成于后門7后上部的外表面上。每個把持部71具有由乘員手抓住的握部71a和可容抓住握部71a的手的一部分插入的凹部71b。在本實施形態中,握部71a形成于上部,凹部71b形成于下部。乘員抓住握部71以開關后門7。應當指出的是握部71具有將后門7鎖定至關閉狀態的鎖定功能。如圖7所示,在載貨臺的非擴展狀態中,后門7具有作為乘坐于后座椅22的乘員上下車的門的功能。同時,如圖8所示,在載貨臺9的擴展狀態中,后門7具有作為載貨臺9的擴展部92的側壁的功能。如圖7、8所示,前門6的上端6b、后門7的上端7b以及載貨臺9的側壁9b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基本匹配的高度。[與載貨臺的傾卸相關的結構]
圖9是顯示在載貨臺9的非擴展狀態下載貨臺9的基準部91進入傾卸狀態的多用途車I的后部的左視圖,圖10是顯示在載貨臺9的擴展狀態下載貨臺9的基準部91進入傾卸狀態的多用途車I的后部的左視圖。如上所述,如圖5、6所示,在載貨臺9中,通常通過將掛鉤96與接合構件13a相接合、并將掛鉤97與接合構件13b相接合,載貨臺9的底壁9a被固定在底架13上。為了使載貨臺9的基準部91進入傾卸狀態,首先,環9al以軸9a3為中心按Rl方向向上樞轉。結果,連接裝置93向左移動臂94,并進一步地向左移動連接于臂94的臂95。通過向左移動臂94,掛鉤96以軸96a為中心按R2方向相對彈性構件96b的使力方向向左樞轉,以使掛鉤96與接合構件13a脫離。通過向左移動臂95,掛鉤97以軸97a為中心按R3方向相對彈性構件97b的使力方向向左樞轉,以使掛鉤97與接合構件13b脫離。結果,載貨臺9的底壁9a能基于軸9a2樞轉。如圖9、10所示,當底壁9a基于軸9a2按箭頭A3方向樞轉時,基準部91進入傾卸狀態,在該傾卸狀態基準部向后下方傾斜。這樣,裝載于基準部91的貨物能被卸載。應當指出的是底壁9a和底架13通過傾卸機構103相連。該傾卸機構103能維持傾卸狀態,并具有使傾卸狀態中的基準部91在回到在底架13上的原始位置時慢慢返回的緩沖功能。如上所述,基準部91和擴展部92是分開的。因此,如圖9、10所示,在載貨臺9的非擴展狀態和擴展狀態中的任一狀態中,都只有基準部91能進入傾卸狀態,在該傾卸狀態基準部向后下方傾斜。圖11是顯示圖10中的在載貨臺9的非擴展狀態中位于后座椅22下側的底板104向前樞轉的狀態的多用途車I的后部的左視圖。如圖11所示,底板104的前端通過前鉸鏈26可樞轉地支持于底架13上。通過按箭頭A4方向基于前鉸鏈26樞轉底板104,底板104進入在后座椅22的后方基本豎直的狀態。因此,在載貨臺9的非擴展狀態中位于底板104下側的發動機105可在載貨臺9的擴展狀態中通過向前樞轉底板104而從上方接近。根據上述實施形態的多用途車1,可獲得如下效果。(I)在載貨臺9的擴展狀態中,后門7作為分隔載貨臺9的擴展部92和車身左右外部的擴展側壁。因此,無需單獨提供擴展側壁,從而能夠簡化載貨臺9的結構。(2)前門6可向車身左右外部打開。因此,在開關前門6時,前乘車空間能被有效利用。
(3)后門7可向車身左右外部打開。因此,在開關后門7時,后乘車空間能被有效利用。(4)把持部61形成于前門6的左右外表面。因此,能從車身外部容易地打開前門6。(5)把持部71形成于后門7的左右外表面。因此,能從車身外部容易地打開后門
7。載貨臺9的擴展部92的擴展側壁(后門)7的高度與基準部91的側壁9b的高度基本相同。因此,在載貨臺9的擴展狀態中,擴展部92能夠容納具有與收容于基準部91的貨物相同高度的貨物。(6)在載貨臺9中,基準部91和擴展部92是分開的,在載貨臺9的擴展狀態和非擴展狀態中,基準部91能進入傾卸狀態,在該傾卸狀態基準部向后下方傾斜。因此,在擴展狀態和非擴展狀態中,基準部91能與擴展部92分離、單獨進入傾卸狀態。結果,基準部91中的貨物與擴展部92中的貨物分離、單獨被卸載。(7)在擴展狀態中,后座椅22以前鉸鏈26為中心向前樞轉至基本豎直的狀態,且在非擴展狀態中位于后座椅22下側的底板104以前鉸鏈26為中心向前樞轉。因此,在載貨臺9的擴展狀態中,可從上側接近位于底板104下側的發動機105,以執行發動機105的
維修保養。雖然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前座椅21和后座椅22形成為長凳形,但是座椅還可形成為箱形。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基準部91和擴展部92被基準部91的前壁9d分開。然而,前壁9d可不設置或是可拆卸地形成于基準部91,在載貨臺9的擴展狀態中基準部91和擴展部92可作為一個整體利用。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形態的結構,也包括不脫離權利要求中所描述內容的范圍的各種變形實例。
權利要求
1.一種多用途車,從前側開始依次包含前座椅;后座椅;和載貨臺,其特征在于,所述載貨臺可在所述載貨臺向前擴展至所述載貨臺前側的后乘車空間內的擴展狀態和所述載貨臺不擴展至后乘車空間內的非擴展狀態之間轉變;設置有在非擴展狀態中分隔所述后乘車空間和車身左右外部的左右一對后門,且在擴展狀態中所述后門作為分隔所述載貨臺的擴展部和所述車身左右外部的擴展側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門的前端支持于車身框架上,所述后門能以所述前端為樞軸向所述車身左右外部打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車,其特征在于,把持部形成于所述后門的左右外表面上,所述后門上端的高度與所述載貨臺側壁的高度基本相同。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載貨臺具有非擴展狀態中的基準部和擴展狀態中的擴展部,所述基準部和所述擴展部是分開的,所述基準部能進入傾卸狀態,處于所述傾卸狀態時所述基準部在擴展狀態和非擴展狀態中均向后下方傾斜。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車,其特征在于,在擴展狀態中所述后座椅以其前端為中心向前樞轉至基本豎直的狀態,在非擴展狀態中位于所述后座椅下側的底板在擴展狀態中以其前端為中心向前樞轉。
全文摘要
根據本發明的多用途車,從前側依次包括前座椅、后座椅和載貨臺,所述載貨臺可在載貨臺向前擴展至載貨臺前側的后乘車空間內的擴展狀態和載貨臺不擴展至后乘車空間內的非擴展狀態之間轉變,設置有在非擴展狀態時分隔后乘車空間和車身左右外部的左右一對后門,且在擴展狀態時所述后門作為分隔所述載貨臺的擴展部和車身左右外部的擴展側壁。
文檔編號B60N2/24GK103182962SQ201210366499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30日
發明者山本照晃, 竹上五男 申請人: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