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用途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能夠將載貨臺向前擴展以便將載貨臺空間和乘車空間的面積或者容量利用至最大程度的多用途車。
背景技術:
本申請人已經申請過涉及具有面積或者容量可擴展的載貨臺的多用途車的發明申請,并且這些申請已經登記。例如美國專利6,905, 159號、美國專利6,994,388號和美國專利7,249,798號。
在上述各文獻中所顯示的多用途車的結構包括前座椅、配置于前座椅的后方的后座椅、配置于后座椅的后方的載貨臺。通過將后座椅從使用狀態改變為收存狀態,載貨臺的前部可擴展至由使用狀態中的后座椅所占據的乘車空間。
在這種多用途車中,隔屏通常配置在載貨臺的前端以使載貨臺所裝載的貨物不移至載貨臺的前側。有必要在載貨臺向前擴展時和載貨臺未擴展時之間改變隔屏的位置。
圖21示出了現有技術文獻中顯示的可擴展載貨臺的一個例子。載貨臺400具有固定底板401、左右固定側壁402、圍繞配置在固定側壁402前端的鉸鏈軸403可樞轉地支持的左右一對擴展側壁404、配置在固定底板401前端的擴展底板405以及前壁406。隔屏407與前壁406 —體形成。
向下突出的定位和固定銷410配置在隔屏407的左右兩端。隔屏407的銷410可插入的插銷孔411、412分別形成于擴展側壁404末端的上表面和固定側壁402前端的上表面。
如圖21中的實線所示,當擴展側壁404閉合時,隔屏407位于兩個固定側壁402的前端,隔屏407的銷410從上方插入至固定側壁402的插銷孔412中。同時,如虛線所示,當擴展側壁404向前打開時,隔屏407位于兩個擴展側壁404的前端,隔屏407的銷410從上方插入至擴展側壁404的插銷孔411中。
在上述結構中,在隔屏407在載貨臺400擴展時的擴展位置和載貨臺400非擴展時的非擴展位置間移動的情況下,首先,隔屏407與前壁406必須一起向上以便將左右銷410從插銷孔411或412中拔出。然后,有必要整體地前后移動隔屏407和前壁406,移動之后,從上方將銷410插入至插銷孔412或411中。
然而,由于隔屏407 —體地具有大致橫跨載貨臺400的整個橫向寬度的前壁406,所以隔屏不容易由一個人移動。因此,目前,需要兩個工人夾持并向上拉隔屏407和前壁406的左右端以便拔出銷410,并在移動之后再次將銷插入至插銷孔411或412中。這樣,隔屏407的移動需要時間且費力。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簡化伴隨著載貨臺的擴展和收縮作業的隔屏的移動作業,以便即使一個工人也能容易且迅速地移動隔屏。或者,還能限制貨物的裝載高度。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多用途車,包括包圍乘車空間的R0PS、配置在乘車空間內的前座椅和后座椅、配置在乘車空間的后方的載貨臺,該載貨臺可在載貨臺向前擴展至乘車空間的擴展狀態和載貨臺未擴展至乘車空間的非擴展狀態之間改變、配置在載貨臺的前端的隔屏,其中,所述后座椅在載貨臺擴展狀態時能容納在前座椅后方的位置上,隔屏圍繞低于ROPS的上端的樞軸點部可樞轉地支持,所述隔屏的樞轉位置可在非擴展狀態中的載貨臺的前端附近的位置上的大致直立的第一位置和傾斜以從樞軸支點部向前下方延伸的第二位置之間改變。
根據上述結構,在擴展或收縮載貨臺的作業中沒有必要提起隔屏。只要通過圍繞樞軸點搖動隔屏,就可以對應于載貨臺的擴展位置和非擴展位置間的轉變,簡單地改變隔屏的位置。也就是說,一個工人就能簡單地改變隔屏的位置。
在載貨臺的擴展狀態時,在第二位置的隔屏傾斜以便從樞軸點向前下方延伸。因此,能限制載貨臺前部的貨物的裝載高度。從而,也能減少由行駛中的振動導致的貨物的搖晃。
在上述多用途車中,優選地采取以下各結構。
(a)隔屏的下端和座部的后端可樞轉地互相連接,以便隨著后座椅的座部向前方位置的移動,使隔屏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
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執行后座椅的收存作業,隔屏能自動地移動。即,后座椅的使用狀態和收存狀態間的轉變作業和隔屏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間的移動作業可通過一個作業執行,以使工作效率提高。
(b)大量的開口形成于隔屏上,從該開口能通過隔屏目視識別后方,且這些開口形成為在上下方向上伸長的形狀。
根據上述結構,即使在隔屏移動至傾斜姿勢的第二位置的情況下,前座椅上的駕駛員和乘客仍能通過隔屏上的開口確認后方。
(C)隔屏的側壁部具有沿著隔屏的縱向延伸的導向槽,該導向槽與樞軸點部相接合以使隔屏圍繞樞軸點部是可樞轉的且在導向槽的縱向上是可移動的,此外,嵌合至樞軸點部以便阻止在隔屏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一位置上隔屏在縱向上的移動的鎖定凹部形成于導向槽在縱向上的端部。
根據上述結構,由于隔屏的移動由導向槽引導,隔屏的移動作業可順利地進行。此夕卜,通過利用相同的鎖定凹部,能將隔屏鎖定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一位置。
(d)座椅固定用錨固裝置設置在載貨臺上,且與該錨固裝置相接合以便將靠背鎖定在直立狀態的掛鉤設置在靠背上。
根據上述結構,座椅可通過錨固裝置和與錨固裝置相接合的掛鉤經由靠背固定在車身上。即,通過利用座椅固定用錨固裝置,靠背能與座椅一起鎖定在直立狀態。
(e)在具有座椅固定用錨固裝置的結構中,錨固裝置形成為與用于固定裝載貨物的繩子接合的倒U形或者L形。
根據上述結構,錨固裝置也能被用于固定貨物,以擴大其利用范圍。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多用途車的立體圖。
圖2是與圖1相同的多用途車除去車門后示出的立體圖。
圖3是在載貨臺非擴展時圖1的多用途車的左視圖。
圖4是在載貨臺擴展時圖1的多用途車的左視圖。
圖5是在無人就坐時后座椅的主視圖。
圖6是在有人就坐時后座椅的王視圖。
圖7是從后上方觀看時在載貨臺非擴展時后座椅、隔屏、載貨臺的立體圖。
圖8是從前上方觀看時在載貨臺擴展時后座椅、隔屏、載貨臺的立體圖。
圖9是從后上方觀看時在載貨臺擴展時后座椅、隔屏、載貨臺的立體圖。
圖10是在載貨臺非擴展時后座椅和隔屏的左視圖。
圖11是在載貨臺半擴展時后座椅和隔屏的左視圖。
圖12是在載貨臺非擴展時隔屏的導向機構的左視圖。
圖13是在載貨臺半擴展時隔屏的導向機構的左視圖。
圖14是在載貨臺擴展時隔屏的導向機構的左視圖。
圖15是使用狀態中的后座椅的鎖定機構的立體圖。
圖16是在收存作業途中的后座椅的鎖定機構的立體圖。
圖17是收存狀態中的后座椅的鎖定機構的立體圖。
圖18是后座椅的鎖定機構中的鎖銷的放大側視圖。
圖19是在第一位置的隔屏的主視圖。
圖20是在第二位置的隔屏的主視圖。
圖21是現有技術的多用途車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基于圖1至圖20,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車輛的整體結構]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整個多用途車的立體圖。該多用途車具有在車身前部的左右一對前輪2,在車身后部的左右一對后輪3,以及在前輪2和后輪3之間的乘車空間(艙室)4。該乘車空間4由ROPS 5、一對前門6和一對后門7所包圍。此外,可擴展的載貨臺9設置在乘車空間4的后方,車前蓋10設置在乘車空間4的前方,隔屏11設置在載貨臺9的前端。
圖2是前后門6、7除去后示出的多用途車的立體圖。長凳型前座椅21安裝在乘車空間4的前半部中,可收存的長凳型后座椅22安裝在乘車空間4的后半部中。在該實施形態中,長凳型前座椅21是雙人座,并且三點式安全帶裝置33分別設置在前座椅21的左右座位區S1、S2上。前座椅21的左座位區SI是駕駛員座椅,而且例如駕駛盤12的操作部設置在左座位區SI的前方。長凳型后座椅22是三人座。三點式安全帶裝置34分別設置在后座椅22的左右座位區S3、S4上,此外,三點式安全帶裝置35也設置在中間座位區S5上。
[R0PS 5 的結構] ROPS 5是傾翻保護結構(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的縮寫,具有左右一對前縱向構件5a,左右一對后縱向構件5b,配置在前縱向構件5a和后縱向構件5b之間的左右一對中間縱向構件5c,以及連接縱向構件5a、5b、5c的上端的多個上端梁構件5d。此外,在車寬方向上延伸的橫梁構件5e —體地形成于左右一對后縱向構件5b上。該橫梁構件5e配置在低于上端梁構件5d的位置上。具體地,橫梁構件5e配置在與就坐于后座椅22上的乘員的肩或脖子相一致的高度上(參見圖6),并且后座椅的三個頭靠36設置在橫梁構件5e上。
[載貨臺9的結構] 圖3是載貨臺9處于非擴展狀態的多用途車的左視圖,圖4是載貨臺9處于擴展狀態的多用途車的左視圖。在圖3中,載貨臺9具有底壁9a、左右側壁9b和后壁9c。在載貨臺9處于非擴展狀態時,可收存的后座椅22處于使用狀態(乘員能夠就坐的狀態)。
在圖4中,在載貨臺9處于擴展狀態時,后座22折疊并收存在前座椅21的正后方。
[前座椅21的結構] 在圖3中,長竟型前座椅21具有一個在橫向上伸展的矩形座部21a和一個在橫向上伸展的矩形靠背21b。座部21a和靠背21b固定在支持腳23上。
[后座椅22的結構] 在圖3中,可收存的長凳型后座椅22具有一個在橫向上伸展的矩形座部22a、一個矩形靠背22b和三個頭靠36。如上所述,后座椅22以使其位置可以在乘員能就坐并面向前方的使用狀態(圖3)和后座椅收存在前座椅21的靠背21b背后的收存狀態(圖4)之間改變的方式形成。將說明具體的折疊結構。后座椅22的座部22a的前端通過前鉸鏈26由車身框架I可樞轉地支持,而靠背22b的下端通過后鉸鏈27可樞轉地連接在座部22a的后端。后鉸鏈27提供固定至座部22a后端的金屬座部側支架28和固定至靠背22b下端的金屬靠背側支架29之間的樞轉連接。
如圖4所不,在后座椅22收存的狀態中,罪背22b在后絞鏈27上逆時針(按ft]■頭Al的方向)樞轉并與座部22a的表面鄰接,座部22a在前鉸鏈26上逆時針(按箭頭A2的方向)樞轉并進入在前座椅21的靠背21b的后方位置處大致垂直的狀態。即,由于靠背22b在后鉸鏈27上折疊以致大致與座部22a平行,此外,處于折疊狀態的靠背22b和座部22a在前鉸鏈26上向前上方樞轉,因此后座椅22變成如圖4所示的直立收存狀態。
一對鎖定機構40設置在后座椅22的左右端以便將后座椅22鎖定在使用狀態。
[后座椅22的鎖定機構40] 圖15示出了后座椅22的左鎖定機構40。該鎖定機構40具有將使用狀態(直立狀態)中的靠背22b鎖定在車身框架I上的掛鉤`43,設置在車身框架I上以便與掛鉤43相接合的U形錨固裝置(掛鉤接收器)44,以及用于將座部22a固定在靠背22b上的鎖銷45。
掛鉤43與支架29 —體地形成于靠背22b的支架29的下端,向前突出并從后方與錨固裝置44的上端梁部相接合。通過將掛鉤43與錨固裝置44相接合,靠背22b相對于車身框架I保持在直立狀態(使用狀態)。
鎖銷45由靠背22b的支架29所支持。同時,如圖17所示,在座部22a處于使用狀態時與鎖銷45相接合的接合孔46形成于座部22a的支架28上。
圖18是鎖銷45的放大剖視圖。U形銷支持座47固定在靠背22b的支架29上,鎖銷45在橫向上可移動地插入至形成于銷支持座47和支架29上的銷孔47a中。鎖銷45經由被壓縮并設置在銷支持座47內的螺旋彈簧48通過彈簧座49向鎖定方向BI (在車寬方向上向內)偏置。即,當如圖10所示靠背22b相對于座部22a樞轉并且如圖18所示鎖銷45進入與座部側支架28的接合孔46相對應的位置時,借由螺旋彈簧48的彈力,鎖銷45自動地進入接合孔46中,且使用狀態中的座部22a相對于圖10的狀態中的靠背22b被鎖定。
[后座椅22的安全帶裝置34、35的結構] 圖5是無人就坐狀態中的后座椅22的主視圖,圖6是有人就坐狀態中的后座椅22的主視圖。在圖5中,用于后座椅22的中間座位區S5的三點式安全帶裝置35具有一體地含有腰帶35a和肩帶35b的帶子35c,設置在后座椅22的座部22a的后端用于支持帶子35c的一端以便自由地卷繞這一端的卷收器35d,設置在后座椅22的座部22a的后端用于支持帶子35c另一端的底部錨固裝置35e,安裝在帶子35c中間的扣環35f,設置在座部22a上并可拆卸地與扣環35f相連的帶扣35g,以及用于支持肩帶35b的頂部錨固裝置35h。
中間座位區S5的三點式安全帶裝置35的頂部錨固裝置35h設置在形成于ROPS 5后端的橫梁構件5e上。頂部錨固裝置35h可滑動地支持在靠背22b后側從卷收器35d向上延伸的帶子35c,并向下沿著靠背22b的前側折疊帶子35c。
中間座位區S5的頂部錨固裝置35h、底部錨固裝置35e和卷收器35d,相對于中間座位區S5,配置在前座椅21的駕駛員座椅一側的相反側(即右側)。因此,在無人就坐狀態時,整個帶子35c放置在中間座位區S5的右側。
后座椅22的左右座位區S3、S4的三點式安全帶裝置34中的每一個除了頂部錨固裝置34h和卷收器34d安裝在ROPS 5的后縱向構件5b上的結構以外,都具有與中間座位區S5的三點式安全帶裝置35相同的結構。即,一體地含有腰帶34a和肩帶34b的帶子34c、卷收器34d、底部錨固裝置34e、扣環34f、帶扣34g的結構和安裝都與中間座位區S5的三點式安全帶裝置35相同。
[前座椅21的安全帶裝置33的結構] 在圖1中,前座椅21的兩個三點式安全帶裝置33具有與后座椅22的左右三點式安全帶裝置34相同的結構。
[隔屏11的結構] 圖7示出了隔屏11位于第一位置的狀態,圖8示出了隔屏11位于第二位置的狀態。如圖7所示,隔屏11的左右兩端由設置在ROPS 5的橫梁構件5e上的左右一對支持支架51通過導向銷52可樞轉地并沿著隔屏的縱向(后述的導向槽61的縱向)可線性移動地支持。通過在導向銷52上樞轉隔屏11并相對于導向銷52沿著隔屏的縱向線性移動隔屏(隨后詳細說明),隔屏11的位置可在如圖7所示的用于分隔非擴展狀態中的載貨臺9和使用狀態中的后座椅22的第一位置和如圖8所示的用于以傾斜姿勢覆蓋擴展狀態中的載貨臺9和前部的第二位置之間改變。
在圖9和圖11中,隔屏11的下端與設直在后座椅22的座部22a的后端上的支架28通過鉸鏈銷53可樞轉地連接。因此,隔屏11的下端可與后座椅22的座部22a的后端一起移動。
在如圖7所示的隔屏11位于第一位置的情況下,隔屏11在前后方向上與ROPS 5的后縱向構件5b大致相同的位置上保持在大致豎直的狀態。同時,在如圖8所示的隔屏11位于第二位置的情況下,隔屏11的下端與后座椅22的座部22a的后端一起向前上方移動,而且整個隔屏11是傾斜的以便從橫梁構件5e向前下方延伸。
圖19是位于第一位置的隔屏11的主視圖,圖20是位于第二位置的隔屏11的主視圖。在圖19中,大量的菱形開口 65形成于隔屏11的大致整個表面上,可通過開口 65目視識別后方。開口 65在上下方向上是細長的。因此,即使當隔屏11傾斜至如圖20所示的第二位置時,仍可從菱形開口 65目視識別后方。
[隔屏11的導向機構42] 圖12至圖14示出了隔屏11的導向機構42的詳圖。在圖12中,導向板60分別固定在隔屏11的左右側表面,沿著隔屏的縱向延伸的導向槽61分別形成于導向板60上。如上所述,導向槽61在隔屏的縱向上可移動地并可樞轉地與通過支架51設置在橫梁構件5e的左右兩端上的導向銷52相接合。此外,如圖11所示,從導向槽61的上端與隔屏的縱向大致成直角彎曲的鎖定凹部63形成于導向板60內。
即使在隔屏11位于圖3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圖4所示的第二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情況下,鎖定凹部63都與導向銷52相接合。具體地,按照當隔屏11位于如圖3所示的第一位置時從橫梁構件5e的導向銷52至隔屏下端的鉸鏈銷53的距離LI與當隔屏11位于如圖4所示的第二位置時從導向銷52至隔屏的鉸鏈銷53的距離L2相匹配這一方式來設置尺寸。
當隔屏11位于如圖3所示的第一位置時,使用狀態中的后座椅22的座部22a由隔屏11固定。同時,當隔屏11位于如圖4所示的第二位置時,收存狀態中的后座椅22的座部22a也由隔屏11固定。
將說明與后座椅22的收存、載貨床9的擴展、隔屏11的移動相關的作業。
(I)后座椅22處于如圖3所示的使用狀態的情況: 如圖6所示,三個乘員可就坐于如圖3所示的使用狀態(乘員可以就坐的狀態)中的后座椅22上。就坐于中間座位區S5上的乘員可以與就坐于左右座位區S3、S4上的乘員一樣系上三點式安全帶裝置35。而且,由于頂部錨固裝置35h設置在比ROPS 5的上端梁構件5d位置低的橫梁構件5e上,所以中間座位區S5的肩帶35b不是無用地長。
如圖15所示,后座椅22的靠背22b通過掛鉤43和錨固裝置44間的接合被鎖定在相對于車身框架I的直立狀態中,且后座椅22的座部22a通過鎖銷45鎖定在靠背22b上。此外,如圖12所示,通過將導向銷52嵌合至導向槽61的鎖定凹部63中,隔屏11被鎖定在第一位置。這樣,隔屏11不會搖晃或者后座椅22的座部22a不會浮起,從而可以很好地保持后座椅22的乘坐質量。
(2)后座椅22從圖3中的使用狀態改變為圖4中的收存狀態的情況: 在圖15的狀態中的鎖定機構40中,首先,通過向左拉鎖銷45,靠背22b和座部22a間的鎖定解除。然后,如圖10所示,靠背22b在后鉸鏈27上向前下方樞轉并放置在座部22a的表面上。如圖16和圖17所示,通過折疊靠背22b,靠背22b的掛鉤43自動地從錨固裝置44上移出,并且靠背22b在車身框架I上的鎖定解除。
接下來,在圖12中,導向銷52從隔屏11的導向板60的鎖定凹部63中移出,如圖11所示,座部22a在前鉸鏈26上向前上方樞轉。隨著座部22a的樞轉,隔屏11在導向銷52上向前樞轉,且相對于導向銷52在隔屏的縱向(導向槽61的縱向)上移動。因此,隔屏11的下端與座部22a的后端一起向前上方移動。
(3)后座椅改變成圖4中的收存狀態的情況: 如圖4所示,當后座椅22收存時,如圖14所示,導向槽61的鎖定凹部63從圖13的狀態再次嵌合至導向銷52上。因此,隔屏11被鎖定在如圖8所示的第二位置上。通過被鎖定在第二位置的隔屏11,后座椅22的座部22a自動地鎖定在直立狀態(收存狀態)。
應當注意,在如圖9的載貨臺9向前擴展的情況下,載貨臺9的向前擴展部的左右側由左右后門7覆蓋。即,左右后門7起到載貨臺的前部的側壁的作用。
雖然隔屏11在第二位置時是傾斜的,但是開口 65是在與車寬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伸長的長孔。因此,如圖20所示,前座椅21上的乘員可以通過開口 65目視識別后方。
[實施形態效果總結] 本實施形態的效果將簡要總結如下。
(I)隔屏11通過導向銷52可樞轉地支持于ROPS 5的橫梁構件5e上。因此,沒有必要在載貨臺9的擴展或收縮作業中提起隔屏11。只要通過圍繞導向銷52搖動隔屏11,就可以對應于載貨臺的擴展位置和非擴展位置間的轉變,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改變隔屏11的位置。也就是說,一個工人就能簡單地改變隔屏11的位置。
(2)在如圖4的載貨臺9的擴展狀態時,位于第二位置的隔屏11傾斜以便從導向銷52向前下方延伸。因此,能限制載貨臺9的前部中的貨物的裝載高度。從而,也能減少由行駛中的振動導致的貨物的搖晃。
(3)如圖11所示,隔屏11的下端和座部22a的后端通過鉸鏈銷53互相連接,以便隨著后座椅22的座部22a向前方位置的移動,使隔屏11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因此,通過執行后座椅22的收存作業,隔屏11能自動地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
(4)如圖19,大量的開口 65形成于隔屏11上,從該開口 65可通過隔屏11目視識別后方,開口 65形成為在上下方向上伸長的形狀。因此,即使在隔屏11移動至如圖20的傾斜姿勢的第二位置的情況下,仍然能通過隔屏11的開口 65確認后方。
(5)如圖12至圖14,具有沿著隔屏縱向延伸的導向槽61的導向板60設置在隔屏11的側壁上,并且導向槽61與導向銷52相接合以使隔屏11能圍繞導向銷52樞轉并在導向槽的縱向上可移動。因此,隔屏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間的移動作業能通過導向槽61和導向銷52的引導順利地進行。
(6)此外,嵌合在導向銷52上以便阻止在隔屏11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任一位置上隔屏11在縱向上的移動的鎖定凹部63形成于導向槽61在縱向上的端部。因此,通過利用相同的鎖定凹部63,能將隔屏11鎖定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一位置上。
(7)如圖15至圖17所示,座椅固定用錨固裝置44設置在載貨臺9的車身框架I的一部分上,與該錨固裝置44相接合以便將靠背22b鎖定在直立狀態的掛鉤43設置在靠背22b上。因此,后座椅22的座部22a能通過錨固裝置44和接合在該錨固裝置上的掛鉤43經由靠背22b固定在車身上。即,通過利用座椅固定用錨固裝置,靠背能與座椅一起鎖定在直立狀態。
在后座椅22收存時,座椅固定用錨固裝置44能與用于固定裝載貨物的繩子相接口 o
[其它實施形態] (I)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座椅固定用錨固裝置44形成為倒U形,但是錨固裝置也可形成為L形。
(2)隔屏11的開口 65的形狀不限于如圖19的菱形,也可以是長圓形、橢圓形或者矩形。然而,每種形狀都是在正交于橫向的方向上伸長的形狀。
(3)本發明也能應用于不具有長凳型座椅而具有獨立型座椅的車輛。
(4)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形態的結構,也包括不脫離權利要求中所記載的內容的范圍內的各種變形例。
權利要求
1.一種多用途車,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圍乘車空間的ROPS ; 配置在所述乘車空間內的前座椅和后座椅; 配置在所述乘車空間的后方的載貨臺,所述載貨臺在載貨臺向前擴展至乘車空間的擴展狀態和載貨臺未擴展至乘車空間的非擴展狀態之間改變; 配置在所述載貨臺的前端的隔屏, 其中,所述后座椅在載貨臺擴展狀態時容納于所述前座椅后方的位置上, 所述隔屏圍繞低于所述ROPS的上端的樞軸點部樞轉地支持,所述隔屏的樞轉位置在非擴展狀態中的所述載貨臺的前端附近的位置上的大致直立的第一位置和傾斜以從所述樞軸點部向前下方延伸的第二位置之間改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屏的下端與座部的后端可樞轉地互相連接,以便隨著所述后座椅的座部向前方位置的移動,使所述隔屏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車,其特征在于, 大量開口形成于所述隔屏上,從所述開口通過所述隔屏目視識別后方,且所述開口形成為在上下方向上伸長的形狀。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屏的側壁部具有沿著隔屏的縱向延伸的導向槽, 所述導向槽與所述樞軸點部相接合以使所述隔屏圍繞所述樞軸點部是可樞轉的并且在所述導向槽的縱向上是可移動的, 此外,嵌合在所述樞軸點部以便阻止在所述隔屏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任一位置上所述隔屏在縱向上的移動的鎖定凹部形成于所述導向槽在縱向上的端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車,其特征在于, 座椅固定用錨固裝置設置在所述載貨臺上,且 與所述錨固裝置相接合以便將靠背鎖定在直立狀態的掛鉤設置在所述靠背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用途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錨固裝置形成為與用于固定裝載貨物的繩子接合的倒U形或者L形。
全文摘要
根據本發明的多用途車,其中乘車空間中的后座椅可自由收存,并且載貨臺可向前擴展,隔屏可樞轉地支持于包圍乘車空間的ROPS的橫向構件上,隔屏的樞轉位置可在非擴展狀態中的載貨臺的前端附近的位置上的大致直立的第一位置和傾斜以從樞軸點部向前下方延伸的第二位置之間改變。
文檔編號B60N2/24GK103182964SQ20121036668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8日
發明者山本照晃, 竹上五男 申請人: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