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配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智能車衣。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的數量尤其是小型載客汽車的數量迅速增長,現有的車庫及地下車庫的車位嚴重不足,絕大多數的車主只能將車輛在露天停放,為了使露天停放的車輛清潔與防曬,絕大多數的小型汽車車主想要擁有車衣,這就構成了車衣廣闊的應用市場。
現有的汽車防光防水的車衣大多數都是手動的與汽車分開的單獨部件,使用時需要將車衣手動罩在汽車表面;另外還有一部分車衣是半自動的,半自動車衣使用時是通過手動方式展開車衣,并將車衣罩在汽車表面,在收衣的時候先手動將車衣邊緣掀起,然后通過自動裝置回收。
發明人在實現本實用新型的過程中發現,現有的車衣不能通過自動裝置實現快速的自動展開和收回。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的車衣不能通過自動裝置實現快速的自動展開和收回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智能車衣。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智能車衣,所述智能車衣包括裝置盒以及設于所述裝置盒內的車衣、中央電機、四個副電機、四對滾輪、四個下滾輪支架、四個上滾輪支架、中心軸套和中心軸,
所述裝置盒包括平行相對設置的矩形的盒蓋和盒底,所述中心軸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在所述盒蓋和所述盒底的中部,所述中心軸套可轉動地套設于所述中心軸上,所述中央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中心軸套連接,
每對滾輪包括上滾輪和下滾輪,所述四個下滾輪支架分別固定在所述盒底 四個角上,所述下滾輪安裝在所述下滾輪支架上,所述四個上滾輪支架分別固定于所述盒蓋的四個角,所述上滾輪安裝在所述上滾輪支架上,每對滾輪中的所述上滾輪與所述下滾輪的旋轉軸線平行,所述副電機的輸出軸與對應的一對滾輪中的上滾輪或下滾輪連接,
所述車衣呈矩形,所述車衣的中心固定在所述中心軸套上,所述車衣上固定有四根導向帶,每根所述導向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中心軸套上,且四根所述導向帶的另一端分別沿所述車衣的對角線延伸到所述車衣四個角上,各根所述導向帶分別壓緊于四對所述上滾輪和所述下滾輪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導向帶的兩側面分別設有凸棱,所述凸棱沿所述導向帶的長度方向設置,所述上滾輪和所述下滾輪上設有與所述凸棱配合的導向凹槽。
具體地,所述導向帶采用壓膜有機硅膠制成。
進一步地,所述智能車衣還包括磁性墊塊,所述磁性墊塊安裝于所述盒底的底部。
進一步地,所述智能車衣還包括吸附裝置,所述吸附裝置安裝于所述車衣的外邊緣上。
具體地,所述吸附裝置為橡膠磁條或若干個真空吸盤。
進一步地,所述智能車衣還包括電路模塊,所述電路模塊安裝于所述盒底上,所述電路模塊分別與所述中央電機和所述副電機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智能車衣還包括控制按鈕,所述控制按鈕設于所述盒蓋頂部,所述控制按鈕與所述電路模塊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智能車衣還包括電池,所述電池安裝于所述裝置盒內與所述電路模塊相連,所述裝置盒上還設有與所述電路模塊相連的充電接口。
優選地,所述中央電機通過齒輪傳動機構與所述中心軸套相連,所述副電機通過齒輪傳動機構與所述下滾輪相連。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展開車衣時,通過電機帶動中心軸套和下滾輪旋轉,將纏繞在中心軸套上的車衣和導向帶釋放開,通過下滾輪和上滾輪的旋轉將導向帶向裝置盒外推出,由導向帶帶動車衣展開,收回車衣時,通過下滾輪和上滾輪的旋轉將導向帶拉回到裝置盒內,通過中心 軸套的旋轉將導向帶和車衣纏回到中心軸套上,從而實現了車衣的自動展開和收回,實現了車衣的收放全自動化。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智能車衣的側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裝置盒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智能車衣的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導向帶的橫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智能車衣的側視圖,參見圖1,該智能車衣包括裝置盒1以及設于所述裝置盒1內的車衣2、中央電機3、四個副電機4、四對滾輪、四個下滾輪支架7、四個上滾輪支架8、中心軸套9和中心軸10,
裝置盒1包括平行相對設置的矩形的盒蓋1a和盒底1b,中心軸10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在盒蓋1a和盒底1b的中部,中心軸套9可轉動地套設于中心軸10上,中央電機3的輸出軸與中心軸套9連接,
每對滾輪包括上滾輪6和下滾輪5,四個下滾輪支架7分別固定在盒底1b四個角上,下滾輪5安裝在下滾輪支架7上,四個上滾輪支架8分別固定于盒蓋1a的四個角,上滾輪6安裝在上滾輪支架8上,每對滾輪中的上滾輪6與下滾輪5的旋轉軸線平行,副電機4的輸出軸與對應的一對滾輪中的上滾輪6或下滾輪5連接,
車衣2呈矩形,車衣2的中心固定在中心軸套9上,車衣2上固定有四根導向帶11,每根導向帶11的一端固定在中心軸套9上,且四根導向帶11的另 一端分別沿車衣2的對角線延伸到車衣2四個角上,各根導向帶11分別壓緊于四對上滾輪6和下滾輪5之間。
使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智能車衣前,車衣2和導向帶11纏繞在中心軸套9上位于裝置盒1內,使用時,先將裝置盒1放置于汽車的車頂上,然后啟動中央電機3和副電機4,中央電機3帶動中心軸套9轉動,將纏繞在中心軸套9上的導向帶11和車衣2釋放開,通過副電機4帶動滾輪5轉動,將壓緊在上滾輪6和下滾輪5之間的導向帶11向裝置盒1外推出,導向帶11帶動車衣2在車身上展開,車衣2將汽車車身覆蓋;當需要收回車衣時,控制中央電機3和副電機4反轉,使中心軸套9和下滾輪5反轉,導向帶11在中心軸套9的帶動下重新纏繞回中心軸套9上,車衣2隨導向帶11收回。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展開車衣時,通過電機帶動中心軸套和下滾輪旋轉,將纏繞在中心軸套上的車衣和導向帶釋放開,通過下滾輪和上滾輪的旋轉將導向帶向裝置盒外推出,由導向帶帶動車衣展開,收回車衣時,通過下滾輪和上滾輪的旋轉將導向帶拉回到裝置盒內,通過中心軸套的旋轉將導向帶和車衣纏回到中心軸套上,從而實現了車衣的自動展開和收回,實現了車衣的收放全自動化。
進一步地,導向帶11的兩側面分別設有凸棱,凸棱沿導向帶11的長度方向設置,上滾輪6和下滾輪5上設有與凸棱配合的導向凹槽。通過導向帶11和滾輪上設置的相配的凹槽結構實現了導向帶的限位運動,保證了導向帶11始終壓緊于滾輪之間且沿著預定的方向運動。
具體地,導向帶11采用壓膜有機硅膠制成,使導向帶11具有導向剛性且同時具有能在法向彎曲的柔性。
進一步地,該智能車衣還包括磁性墊塊16,磁性墊塊16安裝于盒底1b的底部,通過磁性墊塊16將裝置盒1固定于車頂上。
進一步地,該智能車衣還包括吸附裝置12,吸附裝置12安裝于車衣2的各條邊緣上,吸附裝置12的具體數量可以根據車衣2的實際尺寸來設置,當車衣2完全展開覆蓋在車身上時,通過吸附裝置12將車衣2的邊緣吸附在車身上,防止大風天氣車衣2被吹起。
具體地,吸附裝置12為橡膠磁條或若干個真空吸盤,這樣的結構拆卸和安 裝較為方便,使用靈活。
進一步地,該智能車衣還包括電路模塊13,電路模塊13安裝于盒底1b上,電路模塊13分別與中央電機3和副電機4相連,電路模塊13用來控制中央電機3和副電機4的轉動方向,以實現導向帶11和車衣2的展開與收回。
進一步地,該智能車衣還包括控制按鈕15,控制按鈕15設于盒蓋1a頂部,控制按鈕15與電路模塊13連接,控制按鈕15通過控制電路模塊13來操作智能車衣進行展開或收回,操作方便。
進一步地,該智能車衣還包括電池14,電池14安裝于裝置盒1內與電路模塊13相連,裝置盒1上還設有與電路模塊13相連的充電接口,電池14向裝置盒1內的電機供電,同時通過充電接口可以方便給電池14充電,讓裝置使用起來更方便。
優選地,中央電機3通過齒輪傳動機構與中心軸套9相連,副電機4通過齒輪傳動機構與下滾輪5相連,齒輪傳動機構傳動效率高,結構緊湊,工作可靠、壽命長,傳動比較準確。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