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座椅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及汽車座椅。
背景技術:
汽車座椅扶手是用于支撐乘客手臂的一種內飾件,以保持手臂處于舒適的放松狀態。
現有的一種汽車座椅扶手,包括固定設置的基體和能夠沿水平軸線相對于基體轉動的活動臂,在基體上設有棘輪,在活動臂上設有位于棘輪上方、與棘輪配合的棘爪,棘輪能繞活動臂的回轉軸線轉動,在基體上設有位于棘輪兩側、限制棘輪轉動角度的第一擋塊和第二擋塊,在基體上還設有平行于棘輪的弧形板,活動臂向上轉動時,棘爪能與弧形板接觸并能夠被弧形板抬離棘輪,在棘輪上設有一段封閉的弧形溝槽,在活動臂上設有插入弧形溝槽的撥銷。當用手向上扳起活動臂一定角度后,可以依靠棘輪和棘爪將活動臂固定在該角度,如果繼續向上扳動活動臂,那么棘爪將會接觸到弧形板,弧形板將棘爪抬離棘輪,然后,撥銷與弧形溝槽的一側邊緣接觸,開始推動棘輪隨同活動臂轉動,在轉過一定角度時,棘輪受到扭簧的作用而壓緊在第二擋塊上,活動臂則能夠上升到最高位置。在放下活動臂時,棘爪首先跟隨活動臂向下運動,此時,它不會與棘輪接觸,棘爪下降到一定高度時,撥銷會與弧形槽的另一側接觸,帶動棘輪轉動,直到棘輪被壓緊在第一檔塊上,此時活動臂處于水平狀態。
上述的汽車座椅扶手在基體上設有扭簧,扭簧能夠推動棘輪始終壓緊第一檔塊或第二擋塊,從而能夠防止棘輪竄動。在基體上設有將棘爪壓緊棘輪的彈簧,在活動臂上設有帶動棘爪與棘輪脫離的推桿,當棘輪卡滯時,可以用推桿帶動棘爪與其解鎖,保證該汽車座椅扶手能夠正常使用。
由上可見,現有的汽車座椅扶手結構較為復雜,可靠性不高。本設計采用更為簡單的結構,可以實現類似的調節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汽車座椅扶手結構較為復雜,可靠性不高的缺陷,提供一種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提供一種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包括基座、轉動連接在所述基座上的扶手、設置在所述扶手上的棘輪、可相對所述基座轉動且與所述棘輪單向嚙合的棘爪以及擺簧,所述棘輪具有多個齒槽,所述扶手可相對所述基座在支撐位置與收起位置之間循環轉動,所述棘爪在所述支撐位置時與其中一個齒槽嚙合,所述擺簧在所述支撐位置時朝向嚙合方向推動所述棘爪,所述擺簧在所述棘爪脫離最后一個齒槽時朝向嚙合方向的反方向推動所述棘爪。
進一步地,所述扶手上設置有軸孔,所述基座上設置有與所述軸孔轉動配合的轉軸。
進一步地,所述轉軸的末端伸出所述軸孔,并固定連接一內固定板,所述棘爪轉動連接在所述內固定板上。
進一步地,所述棘爪通過螺栓轉動連接在所述內固定板上。
進一步地,所述棘輪固定在所述扶手的一內側壁上,所述棘爪設置在所述扶手的一內側壁與所述內固定板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棘爪具有與所述棘輪單向嚙合的頭部和設置在頭部相對側的尾部,所述擺簧的一端連接在所述頭部上,另一端連接在所述內固定板上。
進一步地,所述擺簧對棘爪的彈力通過所述棘爪的轉動中心時方向發生改變。
進一步地,所述棘輪上位于最后一個齒槽下方的位置設置有回位凸起,所述回位凸起在所述扶手由收起位置向支撐位置轉動時可推動所述棘爪的尾部,以使得所述擺簧對所述棘爪的彈力由朝向嚙合方向的反方向變為朝向嚙合方向。
進一步地,所述轉軸包括大圓柱、小圓柱及半圓柱,所述大圓柱的半徑大于所述小圓柱的半徑,所述大圓柱的一端與基座連接,另一端連接所述小圓柱的一端,所述小圓柱的另一端與所述半圓柱連接,所述大圓柱的與小圓柱相接的一側端面與所述扶手的靠近所述基座的一側表面貼合,所述小圓柱上套設有一套筒,所述半圓柱伸出所述套筒之外,所述內固定板上設置有半圓孔,所述半圓柱過盈壓裝在半圓孔中,所述內固定板的一側表面貼附在所述套筒的一側表面上。
進一步地,所述棘輪具有5個齒槽。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扶手可相對基座在支撐位置與收起位置之間循環轉動,棘爪在支撐位置時與棘輪上的一個齒槽嚙合,擺簧在支撐位置時朝向嚙合方向推動棘爪,擺簧在棘爪脫離最后一個齒槽時朝向嚙合方向的反方向推動棘爪,因而,通過棘爪與棘輪上的一個齒槽嚙合,實現了扶手支撐位置某一角度的調節,并且,當棘爪與棘輪上的最后一個齒槽脫離時,擺簧朝向嚙合方向的反方向推動棘爪,使得棘爪離開棘輪,此時,扶手到達收起位置,在該收起位置,扶手可雙向轉動。相對于現有技術,該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不需要另外設置第一擋塊、第二擋塊、弧形板及推桿等部件,實現類似功能所用的部件較少,結構較為簡單,工作可靠性更高。
另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座椅,其包括上述的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的側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的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的立體圖(扶手處于支撐位置);
圖4為圖3中去掉內固定板后的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的立體圖(扶手處于收起位置);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其回位凸起在扶手由收起位置向支撐位置轉動時推動棘爪的尾部的示意圖。
說明書中的附圖標記如下:
1、基座;11、轉軸;111、大圓柱;112、小圓柱;113、半圓柱;2、扶手;21、軸孔;22、內側壁;3、棘輪;31、齒槽;32、回位凸起;4、棘爪;41、頭部;42、尾部;5、擺簧;6、內固定板;61、半圓孔;7、螺栓;8、套筒。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包括基座1、轉動連接在所述基座1上的扶手2、固定設置在所述扶手2上的棘輪3、可相對所述基座1轉動且與所述棘輪3單向嚙合的棘爪4以及擺簧5。
本實施例中,棘輪3可通過焊接折方式固定設置在所述扶手2上。
如圖4至圖6所示,所述棘輪3具有多個齒槽31,所述扶手2可相對所述基座1在圖4所示的支撐位置與圖5所示的收起位置之間循環轉動,所述棘爪4在所述支撐位置時與其中一個齒槽31嚙合,所述擺簧5在所述支撐位置時朝向嚙合方向推動所述棘爪4。此處的支撐位置,指的是扶手2能夠支撐乘客手臂的位置,即棘爪4與棘輪3中任意一個齒槽31嚙合的位置。棘輪3具有多個齒,兩個齒之間為齒槽31。本實施例中,所述棘輪3具有5個齒槽31(即6個齒),這樣,能夠形成5擋調節,例如,棘爪4與棘輪3中首個齒槽31嚙合的位置對應于第一擋,依此類推,棘爪4與棘輪3的首個齒槽31以下的其它齒槽31嚙合的位置分別對應于第二擋、第三擋、第四擋及第五擋。
在其它實施例中,齒槽31(或齒)的數量根據擋位需要靈活設計。
本實施例中,所述擺簧5在所述棘爪4脫離最后一個齒槽31(最下方的齒槽)時朝向嚙合方向的反方向推動所述棘爪4。即,所述擺簧5對棘爪4的彈力通過所述棘爪5的轉動中心時方向發生改變。即擺簧5對棘爪4的彈力通過棘爪5的轉動中心為平衡的臨界點,所述棘爪4的彈力由朝向嚙合方向推動棘爪4到達臨界點后,彈力方向改變,即變為朝向嚙合方向的反方向推動棘爪4;同樣,所述棘爪4的彈力由朝向嚙合方向的反方向推動棘爪4到達臨界點后,彈力方向改變,即變為朝向嚙合方向推動棘爪4。由于上述的特征,在往上抬扶手2一定程度后,如圖5所示,棘爪4脫離最后一個齒槽31,棘爪4朝向嚙合方向的反方向推動棘爪4,棘爪4對棘輪3的鎖止作用解除,扶手2進入收起位置,在該位置扶手2可雙方向調節。
本實施例中,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扶手2上設置有軸孔21,所述基座1上設置有與所述軸孔21轉動配合的轉軸11。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轉軸11的末端伸出所述軸孔21,并固定連接一內固定板6,所述棘爪4通過一螺栓7轉動連接在所述內固定板6上。
本實施例中,如圖2及圖4所示,所述棘輪3固定在所述扶手2的一內側壁22上,所述棘爪4設置在所述扶手2的一內側壁22與所述內固定板6之間。
本實施例中,如圖2及圖4所示,所述棘爪4具有與所述棘輪3單向嚙合的頭部41和設置在頭部41相對側的尾部42,所述擺簧5的一端連接在所述頭部41上,另一端連接在所述內固定板6上。
本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所述棘輪3上位于最后一個齒槽31下方的位置設置有回位凸起32,所述回位凸起32在所述扶手2由收起位置向支撐位置轉動時可推動所述棘爪4的尾部42,以使得所述擺簧5對所述棘爪4的彈力由朝向嚙合方向的反方向變為朝向嚙合方向,這樣,棘爪4回位到支撐位置,棘爪4的頭部41與棘輪3上的第一個齒槽31(最上方的齒槽31)嚙合。
本實施例中,如圖2及4所示,所述轉軸11包括大圓柱111、小圓柱112及半圓柱113,所述大圓柱111的半徑大于所述小圓柱112的半徑,所述大圓柱111的一端與基座1連接,另一端連接所述小圓柱112的一端,所述小圓柱112的另一端與所述半圓柱113連接,所述大圓柱111的與小圓柱112相接的一側端面與所述扶手2的靠近所述基座1的一側表面貼合,所述小圓柱112上套設有一套筒8,所述半圓柱113伸出所述套筒8之外,所述內固定板6上設置有半圓孔61,所述半圓柱113過盈壓裝在半圓孔61中,這樣,相當于將內固定板6鉚接在轉軸11(基座1)上。另外,所述內固定板6的一側表面貼附在所述套筒8的一側表面上。套筒8用于限定內固定板6的位置。
本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其工作原理如下:
在圖4所示的支撐位置,棘爪4的頭部41嚙合在首個齒槽31中,此進,向上抬扶手2,棘輪3的齒向上擠壓棘爪4的頭部41,同時棘爪4的頭部擠壓擺簧5,當棘爪4的頭部41繞過棘輪3的齒時,由于受到擺簧5的彈力而使棘爪4被彈進下一個齒槽31中,這樣就完成了從低檔到高檔(第一擋到第五擋)的調節,由于棘爪4與棘輪3是單向嚙合,且擺簧5朝向嚙合方向推動棘爪4,因而此過程中,整個機構處于鎖止狀態,扶手2只能從低檔向高檔單向調節。當調節至最后一檔時(棘爪4的頭部41落入最后一個齒槽31中),將扶手2繼續往上抬,棘輪3的最后一個齒的尾部擠壓棘爪4的頭部41,當擺簧5對棘爪4的彈力通過棘爪4的轉動中心時,擺簧5對棘爪4的彈力方向突破臨界點而發生改變(反向),擺簧5朝向嚙合方向的反方向推動棘爪4,棘爪4被彈力彈開而使得整個機構解鎖(如圖5所示)進入收起狀態,此時,扶手2可以來回雙向調節。如圖6所示,當扶手2回位時,棘輪3的回位凸起32觸碰棘爪4的尾部42,棘爪4的尾部42繞螺栓7轉動,轉動到一定角度后,擺簧5對棘爪4的彈力通過棘爪4的轉動中心時,擺簧5對棘爪4的彈力方向突破臨界點而發生改變(反向),擺簧5朝向嚙合方向推動棘爪4,棘爪4受擺簧5的彈力而被彈進棘輪3的首個齒槽31中,從而完成整個機構的復位。
根據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的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扶手可相對基座在支撐位置與收起位置之間循環轉動,棘爪在支撐位置時與棘輪上的一個齒槽嚙合,擺簧在支撐位置時朝向嚙合方向推動棘爪,擺簧在棘爪脫離最后一個齒槽時朝向嚙合方向的反方向推動棘爪,因而,通過棘爪與棘輪上的一個齒槽嚙合,實現了扶手支撐位置某一角度的調節,并且,當棘爪與棘輪上的最后一個齒槽脫離時,擺簧朝向嚙合方向的反方向推動棘爪,使得棘爪離開棘輪,此時,扶手到達收起位置,在該收起位置,扶手可雙向轉動。相對于現有技術,該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不需要另外設置第一擋塊、第二擋塊、弧形板及推桿等部件,實現類似功能所用的部件較少,結構較為簡單,工作可靠性更高。
另外,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座椅,其包括上述的汽車座椅扶手調節機構。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